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大熊貓不是天外來客,它誕生在華夏大地。

從前世熊貓到今生熊貓,已經與我們同行了800萬年。

一路走來,有過繁榮昌盛,也曾瀕臨滅絕。

然而,有一群晚輩熊貓隱居在長江南岸的神秘山谷,

依山傍水,悠然自得地度過了無數個日落與日出。直至6000年前生境再變,它們才最終告別。

讓我們跟隨古生物學的指引,走進那段美麗的史前時光。

黃萬波,1932年出生於重慶忠縣。1954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巫山猿人、藍田猿人、和縣猿人等重要古人類化石發現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重慶自然博物館特約研究員,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名譽所長,重慶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發表學術論著近百篇(部),撰寫科普作品近百篇(部)。曾獲中國科學院首屆竺可楨科學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裴文中科學獎、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特別獎。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編著的《大熊貓的起源》榮獲2012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2010年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推薦獎,入選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李華,1979年生,河南南陽人。2006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碩士。現任職於重慶自然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涉及大熊貓生態學、博物館展示與教育等研究方向。

研究者認為,化石的存在既是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活動的見證,也是當時自然環境的真實記錄。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我從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已60餘載,無論哪個門類的脊椎動物化石我都想走近它、了解它,而在這眾多的化石之中,我對大熊貓化石有著尤其獨特而濃厚的興趣。

可以這麼說,我只要接觸到大熊貓及其相關資料,都會進行細緻的收集、觀察、對比和整理,不放過任何一則信息。不僅如此,我還經常到野外做一些採集工作。這些工作雖看起來不是很起眼,但卻為我提供了研究大熊貓的起源與演化最基本的科學依據,也為我日後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繁衍方式及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料和研究基礎。

就大熊貓而言,它們原本是以肉食或雜食為生。自演變成食竹之後,它們的牙齒由原來的切割功能逐漸變成了碾磨功能。隨著食性的轉化,大熊貓的一些器官及生理習性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關於大熊貓的分類,有說是熊科或浣熊科的,有說應單立一大熊貓科的;關於它的名字,有叫熊貓的,有叫貓熊的,等等。這反映出大家對大熊貓的生物學系統地位及其相關科學內涵的了解。

我也一直致力於大熊貓題材的科學研究工作,2010年,我們將搜集到的材料去粗取精,對比研究,而後撰寫成文,出版了《大熊貓的起源》一書。

之後,我仍一直進行著大熊貓的研究:野外考察,探洞覓穴,尋找材料……都是一絲不苟地進行著,就是想為日後全方位地認識大熊貓打好基礎。正當我渴望新材料、新信息之際,2012年4月下旬,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魏光飈接到豐都縣都督鄉副鄉長廖克海打來的電話,說農民譚代江在距他家不遠的洞穴里發現了一個大熊貓腦殼,保存狀態很好,想請我們過去作一鑒定,看看它是不是大熊貓化石、生存在哪個時代。

為此,自2012年起,我先後三次前往都督,見到了發現者,聆聽了他的發現經歷。在廖鄉長的大力協助下,又與發現者同往現場考察,發現果真是大熊貓化石!我望著那灰黑色的頭骨,很是興奮,因為都督熊貓頭骨化石的發現,是古熊貓發現史中的又一大事件!

其中收效最佳的是第三次(2016年8月)。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突然獲悉發現了5個大熊貓頭骨和1個下頜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1個大熊貓頭骨石化程度淺,經碳十四測定為6130BP(BP為距1950年的年代)。更令人驚嘆的是,該頭骨的右側從顳骨顴突基部至枕骨一線破裂,斷面平平整整似如刀砍。

在都督考察實踐中,我們也對周邊的岩溶地質、洞穴形態和堆積地層進行了研究,同時還採集了與大熊貓生活在同一自然環境下的古動物化石,俗稱大熊貓的左鄰右舍,諸如葉猴(Presbytis sp.)、長臂猿(Hylobates sp.)、小熊貓(Ailurus fulgens)、黑熊(Ursus thibtanus)、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蘇門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野豬(Sus scalofa)、大額牛(Bibos sp.)、水鹿(Rusa unicolor)和麂子(Muntiacus teevesi)等20多個屬種。

大熊貓及其相伴屬種化石的發現表明,6130年前的都督是一個岩溶峰巒起伏、槽谷流水潺潺、竹林草地繁茂、參天古樹幽雅的半封閉的自然環境,所有生命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鑒於此,我們從岩溶地質、古生物、古生態、古文化的視角,把在都督的所見、所聞、所獲交織於一體,以通俗易懂的文筆撰寫了本書。

本書主要講述都督5個大熊貓頭骨和1個下頜骨的發現過程及一些研究成果。經初步觀察,6件熊貓化石的形態特徵,從總體看可歸屬於巴氏大熊貓。但是第1個熊貓頭骨的某些不同於其他幾個頭骨的進步特徵以及年代測定(6130 B P),使我們更傾向於認為它介於巴氏大熊貓與今生大熊貓之間,而且在進化水平上更接近於今生大熊貓,抑或為長江都督前世熊貓的最晚者。由此看來,當地質歷史進入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這裡的動物、植物在冷暖氣候的襲擊下,並沒有像其他中緯度地區的動物那樣走向沒落,而是相繼傳承、繁衍。

但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長江都督史前熊貓大發現》的出版能有助於相關研究者對前世大熊貓與今生大熊貓在體質形態、自然環境方面的對比研究,以此了解化石、亞化石和今生種在受到生態條件的重大影響下產生的行為模式,如食物結構、骨骼形態之間的異同。筆者希望以此架構起前世大熊貓與今生大熊貓的自然史、生態史橋樑,在都督構建一個「前世熊貓自然保護基地」,供研究者深入實地、考察研究,以揭開在長江都督遺留史前最後熊貓的奧秘。對都督而言,該基地的建成亦將成為獨具特色的科學景點!

黃萬波

2017年元旦於重慶

精彩書摘

6件熊貓化石

6件熊貓化石的發現,用三言兩語是說不完的,因為它們的發現經過曲折,埋藏產狀複雜,有待梳理校正之後才能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原本說的有6個熊貓頭骨,後經觀察、對比,所謂第4個頭骨,實際上只有下頜骨而缺失頭骨。理清了這些基本情況,我們就可以一個接一個地往下敘述。

第1個熊貓頭骨(側面觀)

第1個熊貓下頜骨

第1個熊貓上下頜骨扣合一起的情景

第3個熊貓頭骨(齶面觀)

第4個熊貓頭骨

第5個大熊貓頭骨

本文摘編自黃萬波 李華 秦勇 胡鑫 廖克海 著《大熊貓的前世今生:長江都督史前熊貓大發現》前言、第二章,內容有刪減。

大熊貓的前世今生:長江都督史前熊貓大發現

黃萬波 李華 秦勇 胡鑫 廖克海 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8.01

責任編輯:侯俊琳 田慧瑩 劉巧巧

ISBN 978-7-03-055612-7

大熊貓是我國國寶,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貴動物。關於它的前世與今生,至今我們的研究還在繼續。曾發現巫山人、藍田人、和縣人等大批重要古人類及其遺迹的知名史前考古學家黃萬波教授,在數十年遺址考察過程中珍藏並研究了大量的熊貓化石資料,這次在重慶都督鄉發現了6件熊貓頭骨,又是熊貓研究史上的一個大發現。本書將帶領我們走進都督,從岩溶地質、古生物、古生態、古文化的視角,用第一手的文字、圖片資料記載了都督史前熊貓頭骨的整個發現、發掘過程,同時,對史前熊貓的體質形態、自然環境、食物結構等方面與今生大熊貓作了對比研究,為我們揭開了為何在長江都督遺留下史前熊貓的奧秘。

(本期編輯:安 靜)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全球化視角下的晚明大變局——讀李伯重《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中國試飛員:兩代空中加油人的精神對接
李伯重:《清代關稅:1644—1911 年》序言
他是中國諸多「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老師,對中國的物理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