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下的國學與傳統文化

新時代下的國學與傳統文化

新時代下的國學與傳統文化

史飛翔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時代下弘揚國學與中華傳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國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繫與區別。

國學與傳統文化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儘管他們之間有聯繫,但更多的是區別。傳統文化的內涵要寬泛得多,整個傳統社會的文化都可以叫作傳統文化。一般我們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稱作傳統社會。而文化應該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及其價值系統,因此廣義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華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其精神學術層面,應該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等。傳統文化就是傳統社會的文化,是漫長的傳統社會中的一些文化留存物,包括物化的、精神體的和凝聚為典籍的,範圍非常之廣。而國學則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國學和傳統文化等同或混淆起來。

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界定。原因在於國學的概念及其內容不是靜態的、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國學其實是一個時代的名詞,學術大家們有的有所保留,連寫《國學概論》的錢穆先生也說:「國學這個詞前無承繼,將來恐怕不容易成立」。馬一浮也說過「國學」這個詞不夠恰當。張岱年說:「國學的名稱起於近代,西學東漸,為了區別於西學,於是稱中國本有的學術為國學。」總而言之,國學是指一國固有之學問也。朱熹曾說過:「國學者,聖賢之學也;仲尼孟軻之學也,堯舜文武周公之學也」。意思是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的文化與學術。「千年國粹,一代儒宗」馬一浮楷定「國學是六藝之學」。「六藝」即《詩》、《書》、《禮》、《易》、《樂》、《春秋》。馬一浮在說明「國學是六藝之學」時,依次談了四點:六藝統諸子;六藝統四部;六藝統攝於一心;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精髓。儒釋道作為一種文化命脈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成為一種精神基因。在古代一個知識分子的一生總是從儒家開始,「大濟蒼生」、「為民請命」、「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然而當他真正踏入仕途後往往是事與願違,於是在一連串的碰壁之後,難免心灰意冷,退隱林泉,正所謂「英雄到老盡歸佛」。中國人得勢時都是儒家,摩拳擦掌、積極入仕;不得意時都是佛道,退隱林泉、寄情山水。其實讀書人無論入不入仕,都離不開佛道思想。一個文人頭腦中,是儒的成分多呢,還是佛道的成分多,這除了受出身、經歷的影響外,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的是否順利。南宋初臨濟宗宗杲禪師曾說:「今時士大夫學道,多是半進退,於世事不如意,則火急要參禪;忽然世事遂通,則便要罷參(禪)。」士大夫們得意時就去做官,把禪書放在一邊;不得意時再拿出來,姑且又將做官放在一邊。正是因為擁有儒釋道的完美結合,中國的文人才能夠過著一種進退自如、遊刃有餘的理想生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寶庫。儒家剛健有為,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提倡「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萬事看空,消極出世,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道家清靜無為,返璞歸真,以柔克剛,安時處順。儒家思想有利於進取,是處身順境的支撐力量;道家思想適合處於逆境或賦閑,是命途多舛者的精神食糧;佛教思想更是人生經歷大挫折的精神安頓劑。「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修行處世之道;而「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則是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生活藝術。

新時代弘揚國學與傳統文化應警惕歷史復古主義。弘揚國學與傳統文化絕不是開歷史倒車,也不是為了「整理國故」「發幽古之思情」,更不是「裝神弄鬼」。弘揚國學與傳統文化的關鍵是通過國學傳承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使之在新的時代里煥發出新的風采,應用到我們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去。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談到目前的國學熱與傳統文化時,提出兩條重要原則:「傳統不能割斷,世界不能脫離」。對歷史的反思,對傳統的承繼,目的是要整合自己的資源,為現代化建設所用。要避免「為了傳統而忘記今天、為了中國而忘記世界」這種不恰當的思維方式。錢鍾書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東海西海,心裡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錢先生追求「同」,這是非常重要的。儘管人類在文化方面、文明方面還有很多不同的東西,但在人類生命存在的基本價值面前,比如生存的渴望、對災難的應對等人性的追求方面,人類的共同之處是非常之多的,這不是以國家、民族作為分界的。當前我們弘揚國學、重建傳統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忘記我們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個成員,人類文明當中一些共性的東西、共相的東西,我們也不可以例外。著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指出:「啟蒙運動百年以來,尚未解決的真正問題有兩個:其一是如何將『好的』文明內化為中國人能夠認同的『我們的』文化;其二是如何將『我們的』文化提升為全人類普世的文明」。周有光先生生前多次強調:要站在世界看中國,而不是站在中國看世界。2009年104歲時,周有光先生撰文指出:「復興華夏文化,不是文化復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傳統文化代替現代文化,而是以傳統文化輔助現代文化。根據現代需要,用科學方法,學習和實踐古人的有益教誨。在復興華夏文化的同時,向國際現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進。這就是當前知識分子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國學與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我們用以安身立命之所在。人們之所以熱愛和親近國學和傳統文化,原因就在於它能解決人們精神、心靈以及思想層面的種種問題,給予我們人生以營養、力量和智慧。今天我們弘揚國學重點是,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它的當代價值,指導現實社會,從而為我們每個人的當下人生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剛偉 的精彩文章:

情系高原寫人生
俊逸清新 靈動酣暢
亓宏剛:書法教育不要太樂觀
李青游——色彩在旋律中流淌
隱士的境界——史飛翔

TAG:陳剛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