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跑友跑出好成績的必要條件
近兩年業餘跑步圈的整體水平突飛猛進,大批業餘馬拉松愛好者不斷突破自我。2017的上海馬拉松更是創造了國內單場馬拉松賽事破3小時完賽的人數之最,達到了402人。
其中,達國家一級運動員這種「准」運動員水平的就有97人,包含33名男選手(2小時34分以內)和64名女選手(3小時19分以內)。然後再加上如今比賽越來越多,獎金涉及面更廣,而且很多比賽都設置了國內運動員排名獎金,很多高水平的業餘跑者也有機會到處拿到獎金,甚至戰勝非洲運動員,奪得馬拉松冠軍。
但是,在「井噴式」爆發的同時,也讓一批業餘高手遇到訓練上的瓶頸。例如:一年前的上馬還創造PB的一批高手,有不少開始狀態下跌,甚至跑出的最好成績比去年的成績要慢10多分鐘。還有一些高手出現受傷、過度疲勞,不得不淡出賽場。
那麼,業餘高手突破訓練瓶頸期,需要做好哪些準備,才能有所突破?
做好向「專業」轉型的心理準備
首先,心理上要做好向「專業」轉型的準備。
當你已經逐步接近專業水平,並決心繼續突破的時候,就不能再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業餘跑者。業餘訓練和專業訓練最大的不同就是專業訓練是系統化的工程,而業餘訓練是凌亂性的。這時候需要對訓練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不要只看到「業餘高手」表面上的光鮮。
在2017年,可謂是中國業餘跑者的崛起之年。廈馬國內冠軍管油勝,全運會的群眾冠軍運艷橋和唐輝,南京和深圳奪得國內冠軍的狄鋆,長沙馬拉松的全程冠軍李鵬,與專業馬拉松停滯不前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體制外業餘愛好者馬拉松水平的大面積、大幅度提升。
這些「網紅」跑者以業餘身份到處拿名次,讓很多業餘跑友覺得無需專業訓練,也可以跑出這樣專業的成績。
然而,其中大部分出名的業餘高手,其實都是有專業背景的,管油勝、李子成、狄鋆都曾經是體工隊大院里的專業運動員,也就是說他們的角色其實是從專業到業餘的轉型,原則上並不是真正的業餘運動員。
而從業餘到專業的轉型,難度要大得多。也是這些純業餘基礎的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民間高手」。比如:純業餘的「福建馬拉松一哥」游培泉;以及在北京馬拉松賽同樣跑到國內第三,上馬跑到國內第二的外賣小哥牟振華;長沙馬拉松奪冠的華師大的體育老師李鵬等等。
但即便是業餘的基礎,他們的訓練水平和投入已經到達了相當專業的程度。也就是說,專業的成績只有通過專業的訓練才可能獲得,訓練中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實現訓練效益最大化。
創造良好的訓練環境
專業運動員每天的生活全是圍繞訓練,不用考慮其他事情,而業餘跑友不具備這樣的訓練氛圍。
專業的訓練團隊包括教練、隊醫,科研支撐,營養保障,按摩、理療等恢復手段,以及無需顧慮的經費保障,都是業餘跑友所不具備的條件。
業餘跑友首先要保證的訓練條件是飲食和睡眠。俗話說:「能吃,才能練」。健康的飲食對馬拉松訓練至關重要。飲食上除主食外(饅頭、米飯)可以多攝入牛肉、海鮮、蛋白質、豆製品、蔬菜、水果、牛奶、蜂蜜等,少吃油炸、腌制類等垃圾食品。
也務必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是人體組織修復、合成的關鍵時段,據報道非洲高水平馬拉松運動員,每天睡眠時間至少達12-14小時,我們國內體工隊也基本是清早訓練,結束後睡覺一上午,再吃中飯,下午午休後,再訓練,晚上9點左右就熄燈休息了。
所以,業餘跑友每天也要最少需保證7-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睡眠,儘可能擠時間多睡,而不要犧牲太多睡眠時間來訓練。
要有團隊支撐和名師指點
跑步,雖然是個人項目,但運動員在訓練、比賽的過程需要一個強大的團隊來支撐。
這個無論是世界長跑強國——肯亞、衣索比亞,還是國內中長跑強省——山東隊、遼寧隊、雲南隊,在創造輝煌的時期,都是靠團隊作戰,而非個人英雄主義。例如:1997年第八屆全運會,遼寧隊包攬女子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四枚金牌;山東隊包攬男子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四枚金牌,都體現了集體作戰的重要性。
業餘跑友向專業的訓練轉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整合你身邊所有與訓練相關的資源。例如:「專業運動隊、少體校、科研機構」等運動機構。學藝要拜師,比武找高手,到了專業層面,沒有教練的指點,僅靠自己對跑步的覺悟還遠遠不夠,而且這時候你也必須需要一些比你跑的更快的隊友來帶你。
在教練的選擇上,依然堅持以往的觀點,要找就要找有馬拉松專業訓練、比賽背景的教練,至於健身房的健身教練就算了。
科學的訓練方法
運動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科學、系統、連貫的訓練過程。
運動水平越高,對訓練方法和質量的要求就越高。專業訓練計劃專業性要更強。從訓練內容出發,意味著你的訓練計劃要包含「有氧訓練、混氧訓練、無氧訓練」等馬拉松訓練全部手段,而且整個訓練周期要足夠系統、連貫和科學。
其實即使很多從事馬拉松專業訓練的運動員,很多時候全馬成績(男子)也一直在2小時20(全馬配速319)左右徘徊。所以,業餘跑友在平時的訓練中,如果達不到一定的的訓練質量和效果,想達到專業水準更是難上加難。
關於業餘高手轉型專業訓練的幾點建議:
1、運動次數不得少於7次/周,日常運動負荷不低於120km/周,冬天可以增加到150km/周,運動強度75%;
2、保證訓練的周期性和連貫性,每次訓練周期不少於4周;
3、日常訓練:有氧、混氧、無氧的交叉訓練,冬訓注重有氧耐力的提高,有「以短促長、以長促短」的訓練手段,保證有氧為主、無氧穿插的訓練理念;更注重訓練質量,抓好重點訓練課的訓練質量,減少無效訓練、不要盲目堆積跑量。
附:山東省隊訓練期間的冬訓周訓練計劃
(僅供參考)
在2016年的年終總結,我們還很少能看到跑進2:27的業餘選手,但僅在一年以後,能跑進2:25的就有狄鋆、牟振華、李鵬、賈俄仁加、運艷橋、碾者阿提、李子成、管油勝、邱旺東、王濤等體制外高手將近十餘人,走紅的圈內馬拉松業餘高手也越來越多。
相信隨著中國馬拉松行業發展日趨完善,業餘跑者訓練的更加合理與系統,我們在2018年的此時,會看到更多的業餘馬拉松愛好者的優異成績。
本文為98跑原創
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2017馬拉松賽場上的溫暖瞬間,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揭秘馬拉松補給發展史,能量棒起源於宇航員食物
※跑步核心訓練Gif圖,12個動作組合最強核心訓練
TAG:98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