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汪曾祺和「藏妞」的忘年交故事

汪曾祺和「藏妞」的忘年交故事

蜜君導讀:她來自西藏,是土生土長的拉薩人。她是西藏解放以來第一個考入北大中文系,也是第一個以西藏為背景創作長篇小說的藏族女性。她就是將藏族文化拉近內地人眼中的傳奇人物:央珍。

作者:央珍

類型:散文

本文大概

3812字

閱讀需要

12分鐘

《甜甜的憂傷》

五月的北京,你若嗅覺敏感,能隨處聞到槐花的香甜氣味。空氣里甜甜的,一種隱約的香甜。五月,這是汪曾祺先生離開的月份。一九九七年五月,整個白天狂風大作,我從來沒在那個季節見過那麼大的風,正感到驚奇時,接到汪朝電話,她的父親汪曾祺先生突然病逝。那些日子,熱愛汪曾祺先生作品的人,敬重他的朋友們,都處在憂傷之中。有人稱汪先生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我們知道,他是中國當代最好的散文家,延續了漢民族文化之脈的作家。

北京的五月,我帶上四束金燦燦的非洲菊,要和汪先生的長子汪朗,還有他的學生龍冬和蘇北,去西郊福田公墓看望先生和師母。我不喜歡菊花和鬱金香。前者暮氣衰敗,後者粉氣僵硬。我只喜歡非洲菊,熱烈浪漫。我要把浪漫熱烈的非洲菊,獻給兩位可敬的老人。

福田公墓,據說是因為附近有福田寺,故而得到這個名字。一九八零年,汪先生以他的《受戒》開始了自己的文學新生,也開創了新時期文體自覺的先聲。小說敘述了小寺廟裡出家僧人明海的生活。小說落款處留下一句話,「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十七年後,寫夢人又回到一座寺廟附近,不知是想堅守那箇舊夢,還是要繼續去做新夢?公墓坐落在西山風景區,院內植物鬱鬱蔥蔥,遍地鮮花,墓碑掩映其中,綠色、紅色、白色、粉色、紫色,色彩繽紛,彷彿一處清幽、寧靜、肅穆的私家園林。汪先生在這裡整整十八年,陪伴他的,除了性格開朗的師母,還有一些社會名流,末代皇帝溥儀的先父愛新覺羅?載灃,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錢玄同,現代著名文學家俞平伯,作家姚雪垠,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很多人。汪先生在這裡不會寂寞了,他生前是北京京劇院的編劇,寫過京劇《沙家浜》,許多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梨園名流,也在他的前後左右。待到夜深人靜,墓園裡他們會不會紛紛走出,如同生前,聞到這五月的槐花香味。這甜甜的憂傷啊。

「來啦……藏妞……」

一九九二年春天,我的第一次拜訪,汪先生是用京戲的腔調把我招呼進他的家門的。那之前,雖然很早就熟悉先生的名字,也有朋友說用漢文寫作一定要看汪曾祺的作品,但那時我一直在拉薩,一篇他的作品都沒有讀過。心裡不免有些緊張,見面後和汪先生談些什麼呢?

不一會兒,從裡面傳來應聲和拖拖趿趿的腳步聲。門開了,鐵柵欄門的後面是一位極其普通的老人,他沒有馬上打開柵欄門,而是顯得嚴肅地先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後推開鐵門,「來啦……藏妞……」聲音清脆,帶著一點戲曲舞台上發自咽喉的調子。「哈哈哈!」我們都大笑起來,這時有一個更響亮的笑聲從先生的背後爆發出來,那是開朗熱情的汪師母。我的緊張和矜持頓時就煙消雲散了。

那天,我們聊了一晚上有關西藏的逸聞趣事,因為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到過西藏。他是去體驗生活,搜集素材。當時由西藏軍區接待他。他還記得有一位年輕的軍人常陪伴在他的身邊,幫助他,協助他的工作。汪先生回到北京,後來聽說那個軍人去世了,非常難過,專門寫文章紀念那個軍人。先生告訴我那個軍人的名字——羅念一。

「他活著,沒有去世。」我告訴先生。

「是嗎?真的!」先生驚訝極了,一雙明亮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彷彿要蹦出來。再次得到我的確認後,先生眨眨眼睛,「那,那怎麼,別人怎麼會告訴我他去世了?」說完,來回看著我們每個人,開心地笑起來,像個得到大玩具的頑皮的小孩。喜歡笑的汪師母也咯咯地笑起來,高興壞了。她站起身來,開心果、漂亮的糖果,好些我們沒有見過的零食端上來,她不停地給我們端茶遞食物,好像要開慶祝宴會。後來我才知道,那些零食果品是海外作家特意帶給他們的。從那以後,每次去先生家,臨別時師母都要給我塞一些稀罕的糖果。

第二次是去汪先生家赴宴。師母和他們的女兒汪朝與我們聊天。菜上來了,把我們驚訝壞了,滿滿擺了一大桌。幾乎全是紅乎乎黑亮亮的牛肉。另外兩個冒著熱氣的大砂鍋,裡面也全是肉:一鍋燉牛肉,一鍋是羊肉,菜量多的起碼需要七八個壯漢才能消化。「吃吧,吃吧,多吃肉。」先生一家極其熱情地輪番給我夾肉,還特意推薦我吃先生家鄉高郵的煮乾絲,還有師母福建老家的香菇。先生的菜好吃是好吃,可是因為量多,一大桌,看著就有飽和的感覺。只要我一停筷子,先生和師母就問:「西藏人不是愛吃肉嗎?多吃一點。」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上一次他們問我西藏人是不是特別愛吃肉,我說愛吃;又問我本人是不是也愛吃,我愛人在一旁開玩笑道:「愛吃,她能吃著呢!」這些,先生和師母記住了,難怪他們做了那麼多的肉。那天,我硬撐著吃了很多的肉。我想,如若先生寫一篇有關西藏人飲食的文章,他一定奇怪我們食肉的本領,不會明白那只是玩笑和誤導。如今,我只要在餐桌上看見煮乾絲,遇到好吃的香菇,就會想起兩位老人,會情不自禁地思念他們。

央珍(左一)和汪曾祺先生夫婦合影

為了不麻煩兩位老人,後來我們去他們家,就不再事先打電話,而是作不速之客。他們家做飯都是先生的事。他做菜從來都是一手掌勺一手抄兜,不慌不忙,遊刃有餘。他是一位作家,也是美食家。汪先生的兒子汪朗大哥現在也成了美食家,在新聞工作之餘,撰寫了幾本有關美食的散文隨筆,並且從飲食中窺見民族的文化歷史。汪先生的女兒汪明、汪朝,我覺得更多繼承了先生的細膩感悟,寫得一手好文章。我常常夢想,汪師母要是把她的英文留給我多好,我真羨慕她,真心希望能繼承她的外語。師母施松卿小的時候,先在老家福建,後來在南洋馬來西亞。在那裡,她的生活衣食無憂。她父親熱心於當地的社會公益事業,後來成了著名僑領。師母后來又到新加坡和香港讀初中、高中。她的學習成績很好。再後來,她來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大,和汪先生是同一年級。在西南聯大她先是讀物理系,和科學家楊振寧同過學。不久因功課繁重,加之又得了肺結核,一年之後只好休學,到香港養病。沒想到,病沒有養好,香港被日軍佔領,師母只好返回大後方昆明,於是轉到了聯大的西語系。她生前是新華社對外部高級記者。我知道,要是真有遺傳英語的可能,師母是不會吝惜的,她會傳給我的,就像她讓工作繁忙的汪朝大姐給我織毛衣,讓汪先生給我們寫字、畫畫。

那時,我們總是摁響汪先生城南蒲黃榆家的門鈴。但我們從來不主動伸手索要先生的字畫,當時想求得先生字畫的人很多,都以得到汪先生的字畫為榮幸和驕傲。「曾祺,你給他們畫幅畫吧。」常常是當我們要離開他們家時,師母把我們攔住,特意讓汪先生畫畫。師母說,她後悔當年沒有留下沈從文先生的墨寶,所以要讓汪老給我們留些字畫。「煙台櫻桃味甜多汁,藏妞一定要嘗嘗」這類畫作,就是那樣留下的,是師母指揮,汪先生遵命的傑作。那時候,每次去汪先生家,只要師母在,他家就充滿笑聲,話題風趣幽默。師母身上既有大家閨秀的大氣、優雅,又有知識女性的書卷氣和見多識廣,還有經歷過生活磨難的淡定和豁達。跟兩位老人聊天,最多的話題還是西南聯大和沈從文,還有許許多多我過去不知道的事情。

一天,我正和師母聊天,說到熱鬧處,先生突然在一邊大聲說:「我不服氣!」師母和我愣住了,趕緊問他不服什麼?他答道:「一個西藏人漢話說得那麼好!」可是,也有讓先生失望的時候,那是當他知道我不能用藏文寫作的時候,他聽了皺眉頭,替我惋惜。還有一次,先生問起我的寫作情況,我告訴他手頭的長篇剛好寫完,他沉靜了一會兒,一字一板地說道:「人家說,我的序寫得不錯。」靜靜地坐在他身邊的汪朝大姐笑話起來:「爸,你是不是要說給人家央珍寫序呀!」汪先生笑了。

可是我沒有勇氣和膽量請他作序,我說不出口。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的作品寫得並不好,不應該讓汪先生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看我長長的作品上。這件事雖然遺憾,但我沒有後悔。

記得每次從先生家告辭,走在燈火闌珊的街頭,我們心情好極了,彷彿從一處聖潔的文學廟堂朝拜歸來,精神和心靈得到凈化,心胸因此感覺到博大和充實。這樣的日子,卻在十八年前的五月結束了,從此覺得北京猛然發生了什麼變故,覺得北京的天空缺了一塊。

現在,我是汪先生作品忠實的讀者。很多人往往以作品認識一位作家,而我相反,從認識一位作家和他的為人,認識了他的著作。這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

汪曾祺集(精裝),《受戒》《一輩古人》《彩雲聚散》《邂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2012年6月版

「今天我請客,替父母請你們。」那天走出福田公墓,汪朗大哥對我們說。我們三人都沒有推辭,我們要重新體驗當年與兩位老人一起吃飯的情景,要緬懷逝去的歲月。汪朗大哥選擇在虎坊橋他父母最後的家附近「晉陽飯莊」請我們,他說那是當年在禮拜天他們全家聚餐的地方,「我用老頭兒的稿費請你們。」他又加了一句。我抿著服務員送來的飲料,喉嚨堵塞住了。

飯後,我們順便參觀了一圈隔壁的紀曉嵐故居,然後走街串巷去汪先生家坐坐。邁過院門,進入樓房,電梯上行,穿過走廊,我們又一次到來。房間裡面陳設一如往昔,牆壁上粉紅的水墨荷花,餐廳長沙發皮面的一處破損,桌面的筆墨紙硯,書櫃里的藏書,茶几上那隻銀質煙灰碟子,還有師母從娘家帶來的藤椅。這些都是我熟悉的。我在那把藤椅上不知坐過多少次,因為喜歡椅把的光滑溫潤。主人真的走了嗎?他們只是出門散步,買買菜就回來吧。廚房煤氣灶台上凌亂地擺放著生鐵炒鍋、調料,瓶瓶罐罐,落著灰塵。主人大概出遠門了,到南方海邊去旅行,走了一些日子了。餐廳通往廚房的門框上方,一隻電子掛鐘在我們沉默的時候發出噠噠聲響。它的秒針一直在原地執意抖動,艱難地喘息,如何都不能行走下去。

機械故障,還是電量耗盡?

我的文學寫作一直到現在遇到障礙,我想今天就得到回答。可是在這靜謐的房間里,除了昏暗中憂傷混雜著剛剛打開窗戶滲透進來的槐花甜味,沒有喝到一口我熟悉的碧綠的噴香的龍井茶水,更沒有我渴望的親切的娓娓道來。再沒有了。不會有了。

原載於《西藏文學》2015年第6期

-央珍簡介-

央珍:女,著名藏族作家。1963年生於拉薩,2017年10月於北京因病辭世,享年54歲。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長篇小說《無性別的神》獲 「全國少數民族第五屆文學創作駿馬獎」,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拉薩往事》,系當代藏族文學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多次譯至海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汪迷部落 的精彩文章:

我的知青生涯1
汪曾祺:讓人回到人
楊凡余西,余西!
清辣小炒肉——辣椒的故事(五)
文思絮語錄(7)

TAG:汪迷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