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了《陸犯焉識》,我才懂得為什麼只有嚴歌苓才能寫出《芳華》?

看了《陸犯焉識》,我才懂得為什麼只有嚴歌苓才能寫出《芳華》?

關注這個親子號的人,91%是成長女性

(該圖片來源網路,向原圖作者致謝)

本文作者:妮妮

01

在中國文壇,嚴歌苓絕對算實力大家。

她父親的家族基因里,留給她的是才華和天賦,而母親的基因則帶給她超出常人的刻苦和努力,加之後來婚姻所經歷的海外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嚴歌苓。

以前大家都說嚴歌苓是個傑出的女作家,說她尤為擅長女性的心理活動,從而喚起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成長。尤其是在《芳華》這樣的作品裡,有她大量的女性個人成長曆程。

但看了《陸犯焉識》,我才覺得,其實更應該去掉別人形容嚴歌苓身份標籤的女作家。

這部以男性視角書寫的作品,蕩氣迴腸,洋溢著大情大愛,不比任何一位中國男性作家差。嚴歌苓真不愧是傑出的中國作家,更可以稱得上世界級高水平作家。

這部以她祖父個人經歷為原型的虛構類文學作品,有大量的男性細節刻畫和心理描寫,又用獨特的細膩體現人性的複雜性以及不停剝掉洋蔥外衣讓人淚流滿面的生活。

生活究竟教會了我們什麼?

02

小說里的男主角陸焉識,是一個會四國語言、從小視金錢為糞土的有錢人家大少爺,卻沒有公子哥的惡習,是一個懂事聽話、又特別善於站在別人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善良之人。

他不到20歲就考上了美國名校,帶著學校給他的全獎,前往美國。離家之前,他聽從了一輩子為家操持的繼母安排,娶了繼母的侄女馮婉喻,儘管這種包辦婚姻非他所願。

於是帶著已婚的惆悵,他來到了大洋彼岸,在求學的過程中,他遇見了一個對中國人很友好,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熱情似火的義大利女孩。

儘管,那個義大利女孩是如此的愛他,甚至願意遠離自己那無法接受中國男人的家庭,和陸焉識一起去加拿大開始新的生活。

然而陸焉識終究還是主動放棄了這段短暫的異國戀。這位義大利女孩帶著對陸焉識的深愛嫁給了他人,而陸焉識則選擇畢業時曾答應繼母的事情,回到了中國,回到了繼母強塞給他的馮婉喻身邊。

按道理說,這種離開親人,對他人動心且公然相愛,本來算是婚內出軌的一段經歷,卻被陸焉識豐富的內心感受與掙扎,表達的近乎完美。

讓我們看到一個嚴重缺乏自由,一生都視自由為珍寶,滿腦子裝著新思想,努力追求自由的陸焉識,卻一次次地考慮別人的感受,帶著愛與不舍,回歸到舊生活里。

那個時候,各種新思潮、革命思想正在涌動,而陸焉識都視而不見。

他寧可把自己的心思花在去愛一個人身上,花在去鑽研他那些書本上的學問里。

他儼然是一個沒有野心、也沒有強大的事業追求,最多就是一個揣著認認真真做學問人生態度的男人。

這個願意花心思去愛女性、愛朋友的男人,靠寫點文章賺點稿費養家糊口的男人,始終能把對家人的責任放在第一位的男人,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真實的人生。

這樣的陸焉識,終究是討人喜歡的。

03

可是在那個戰亂頻發,時局動蕩的年代,對於陸焉識這樣一位從不參加陣營遠離是非的人,最終還是被人惡意扣上了一個反革命的帽子。

最後落個到大西北的青海高原去坐牢的下場,一去就是20年。

這位10多歲就天資過人、20歲就到國外讀書直到拿到博士學位歸來的大學教授陸焉識,從此就和一大群殺人偷竊搶劫強姦的犯人們同吃同住同睡同勞動,整整20年。

在那個高海拔地區,物質極為匱乏的年代,抵抗飢餓感、戰勝疾病是犯人們需要學會的第一生存本能。

遠在上海家中的繼母以及妻子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足夠讓陸焉識牽掛。

求生的慾望讓陸焉識一次次躲過疾病瘟疫、熬過了飢餓,沒有成為一個隨時可能消失的囚徒番號。

那時已經過了60歲的陸焉識,一個人在大西北的高海拔地區,以一個犯人的經曆書寫自己的人生時,他用了20年時間,才讀懂了妻子馮婉喻對他的深情厚誼。

他突然真切地意識到,原來他一生為了追求自由刻意逃避的妻子和家庭,卻是他最想回去的地方。

他也同樣愛著自己的妻子,可是這麼多年從未對妻子表白。包括遠在美國時的那段異國戀,以及後來戰亂時,他在重慶當代課老師時與一位重慶女孩曾經擦出過的愛情火花,他必須要向心愛的妻子坦白這一切,求得她的寬恕和原諒,這樣其實死了,他也無所遺憾,他必須要給妻子一份完整而真實的愛,這些年他虧欠妻子的太多了……

他怕這輩子也還不起了,他很想對妻子說如果有來生,他陸焉識還願意與馮婉喻結為夫妻,就是不知道婉喻願不願意?

他想起那個孤兒寡母的家,想起孩子們在沒有他的童年一一長大,而他的記憶只停留在被抓走的那個夜晚。長大後的孩子站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一定能認出了,他決定用命去越獄,當面告訴妻子這一切,這輩子才會死而無憾。

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深刻的認識到,多年來從未提過離婚與改嫁,一封一封的帶著炙熱的愛的來信,像雪花一樣飄到監獄的妻子馮婉喻,是一個多麼善良而又美好的女子,而她的青春,有關一切愛與浪漫的夢想,都只為他陸焉識綻放。

再不當面對妻子訴說這份愛,陸焉識就已經老得走不動了。可是被判無期徒刑遙遙無期,他突然體會到,這個17歲就與他相識的妻子,是用怎樣的一種深情與炙熱那麼純粹的愛著他?

儘管如今的他,只是一個反革命份子,一個活得卑賤根本沒有尊嚴的在押犯人。

誰也不曾想到,60多歲的老博士陸焉識,竟然真的歷盡千辛萬苦,從那茫茫大漠的高海拔地區越獄了。

這個中國版的肖申克救贖,是陸焉識活著的時候,唯一可以對妻子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歷經千辛萬苦,真正走到妻子身邊時,遠遠的注視妻子和兒女的生活後,陸焉識看到了滿街的通緝令,知道了自己這樣貿然和妻子相會,只會為他這個已經殘破不堪從來沒有男主人常駐的家,帶來更大的風險和麻煩,他不曾為子女們做過什麼好事,但也不能再次害了他們。

最終帶著滿肚子想要給妻子說的話,陸焉識歷經千辛萬苦,幾次差點喪命千辛萬苦越獄後,選擇了自首,重新回到了關押他的監獄……

而遠在上海的家人,因為這位在牢里的父親選擇過越獄,生活的近況更加的艱難,受父親的牽連,女兒博士畢業都無人能娶,兒子的初戀看不起這樣的家庭最終不了了之……

原來生活的牢房與偏見,也許比真正的監獄更考驗一個人。

04

誰會知道當教師的馮婉喻,就這樣一生在心底痴痴地愛著丈夫,儘管她不知道,丈夫曾經兩度愛上過別人,她始終在心裡裝著17歲第一次見到丈夫的樣子,從此她的心裡再也走不進其他人了。

今天我們看來,這馮婉喻傻得可憐。如此的痴情,用人生最美的年華去愛去等一個原本不愛自己的人。

卻只是在自己這種全心全意的愛中滿足中,體會著這種全然為愛付出的喜悅與滿足。

當丈夫最終平反,急匆匆地趕回家時,盼了丈夫陸焉識早點回家耗盡一生的她,此刻卻患上了老年痴呆。

如今的丈夫站在他面前,卻再也認不出了,儘管這個長相帥氣面容和善的老人天天出現在她的家裡忙碌,卻讓她莫名其妙,因為她心中只有自己深愛的陸焉識……

直到婉喻臨終時,念叨的都是對丈夫陸焉識的相思和想念,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眼前這個白髮蒼蒼的哭得像淚人一樣的老人和她的陸焉識有什麼關係?

妻子死後,陸焉識與兒子、女兒分別小住過,他靠著一生練就的自理本領,心甘情願的為家人做牛做馬,最終卻發現,他這段坐過牢的經歷,在那個時代如同把全家人牢牢釘在恥辱柱上。

最終,陸焉識選擇了留在他生活過20年的青海,又回到那曾經他日夜都想逃離的監獄所在地,獨自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看這部小說時,我淚奔了數次。

按照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一個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萬天,更何況現在婚姻也不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誰離開誰不能活?

可最終真正能為愛選擇堅守,願意去應對婚姻中的挑戰和壓力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部作品,真正教會了我們對婚姻更深層次的理解,原諒和放下,付出與摯愛,是對婚姻修行更高的追求。

而現在,這種單純而又純粹的愛的堅持近乎絕跡,一旦夫妻分居,走向離婚這條路,似乎就像去商場買賣一個貴重商品般的交接儀式。

這個時代,太多人容易在物慾橫流中,不斷自嘲「堅決不脫離低級趣味」的愛,把婚姻當成快餐去消費。婚姻是否應該存在,還是只是個形式,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

這也許就是時代不斷進步帶給我們的改變吧!

雖然我並不是鼓勵女人要像馮婉喻這樣的自我隱忍和犧牲,但我依然深深感動於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摯愛。

這一輩子,我們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機會去體會這種全心全意為愛付出,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輕言放棄的愛與等待。

如果能這般用力的愛過與被愛,這世間怕是沒有什麼難題,可以難倒我們吧!

05

嚴歌苓花了很多年時間去構思這部作品,她曾答應父親,一定寫成這部關於祖父的小說。然而在這部小說出版前,父親的離世成為了她一生責怪自己寫出這部作品太晚的遺憾。

生活里,嚴歌苓的母親也曾如馮婉喻那樣愛過丈夫,從18歲遇見嚴歌苓的父親開始,終身陷入這樣的感情從未逃離。

然而父親最終沒把同等的愛給母親,而選擇了結束這段婚姻。

把自己全部的愛給了另一位女人,並堅持給這個女人婚姻,讓她能真正的心安。儘管內心非常痛苦,但從這個角度上看,嚴歌苓始終覺得父親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可是一輩子愛父親用儘力氣的母親,離婚後總覺得自己太失敗,為了逃離這種挫敗感,母親最終走入了第二段婚姻但過得並不幸福。

不難理解,真正去愛過一個人後,如果不是遇見一個更愛的人,這輩子可能愛的力氣就已經耗盡了。

母親曾對嚴歌苓說:「全心全意的去愛一個人的感覺很幸福,即使結束與失去也不讓人後悔。可是這很辛苦,所以我還是希望你找一個愛你更多的人,不要這麼的辛苦自己,愛的這麼難過。」

然而嚴歌苓本人也沒有逃出過被愛傷害的經歷,之前的婚姻最終以結束畫上了句號,儘管自己現在和前夫一家依然是朋友。

所幸的是,嚴歌苓最終被愛修復,在她的第二任丈夫這裡,治癒了自己一切有關愛的浪漫與幻想。

儘管如今的他們都不再年輕,卻愛得那麼純粹。

張藝謀後來以這個劇本拍了電影《歸來》,由老戲骨陳道明和鞏俐主演,演技入木三分。但整個影片的推進和格局,比起原著的宏大與震撼,個人覺得《歸來》的拍攝角度切口太小,表達的深度就非常有限,遠沒有原著那麼精彩與催淚。

有關愛和生活的意義與真相,這部小說全都教給我們了。

這是我讀過嚴歌苓的最好作品,也正是這部作品,讓我真正理解為什麼只有嚴歌苓,才能寫出《芳華》這樣歷盡滄桑但愛的本色與善良永在的作品。

致敬嚴歌苓。

留言和轉發是互懂的最好讚賞!

你可能錯過了這些文章,馬上點擊

看妮妮發的文,點贊支持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妮妮小屋 的精彩文章:

TAG:妮妮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