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法營造美好人生(上)
編者按:
本周起,理念欄目將與您一同分享學誠法師2007年在《法音》雜誌發表的文章——《以佛法營造美好人生》。法師談道,經營事業其實就是經營自己的人生。看一個人的成就不僅僅是從他的物質擁有量來判斷。我們要凈化自己內心的煩惱,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以及要同我們息息相關的人改善關係,這個問題得到淡化了,其它的工作自然而然也就會越來越好做,事業也就會越來越有成了。
本周刊載該文章的上半部分,法師談到,信仰佛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脫俗以後的感覺,用佛教的話講,就是凈化人心。
文 | 學誠法師
大家來到寺院,想必都會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都會有一種虔誠的心、恭敬的心。為什麼來到寺院里會有這樣不同於到其它場所的心理狀況呢?因為我們外在的環境不一樣,氛圍不一樣。寺院不同於社會上的公共場所、娛樂場所的氛圍,寺院里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師,也有居士。
雖然在歷史上也發生過滅佛的事件,像我們常常聽到的「三武一宗」滅佛等,但是再怎麼滅,還是沒把佛教滅掉,現在信佛的人反而越來越多。我們所有的風景名勝區,幾乎都有寺廟,都有流通處流通佛法,也可以請到佛像。目前我們國內也有很多的企業和藝術家,不斷地在製作佛像,並且都很有規模。
現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開放,宗教信仰也很自由,物質生活也比較好了,所以大家開始追求精神領域的提升,需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尤其對佛教的信仰,是最為穩妥、最為安全與可靠的,也是最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經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已經同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融為一體。
雖然佛教發源於印度,遺憾的是過去很多印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歷史上有釋迦牟尼佛。後來他們怎麼了解到呢?是根據中國的玄奘大師、義凈大師、法顯法師等西行求法的高僧,寫下的《大唐西域記》等著作。《大唐西域記》等被翻譯成外文以後,他們再慢慢考證,通過考古發掘得到驗證,原來在印度歷史上確有釋迦牟尼佛,佛教確實在古代印度廣泛傳播。
反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漫長歲月中,在各個歷史時期,各個社會階層,中國人都知道有佛、有觀音菩薩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們根本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說,在我們中國善男信女們的頭腦里,佛是沒有國界的。實際上,佛確實是沒有國界的,他不受時空範圍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護佑。現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佛教,如歐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教傳入世界各國,為不同民族所接受,這充分體現了佛教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宗教情懷。
我們過去對宗教、對佛教,會有一種片面、負面甚至錯誤的看法。當然,現在的社會輿論也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時,要求宗教界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呢?就是宗教對世道人心有益的作用,要把這種好的作用發揮出來。這樣的話,從整個社會環境來講,對佛教信仰的接受與傳播,將會越來越好。
我們來到寺廟,更多的人對寺廟,對佛菩薩,對出家的法師,是非常陌生的。長期以來我們受到的是諸如小說《西遊記》、電影《少林寺》以及其它影視作品的影響,這些影視作品傳達出來的更多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演員演出來的,沒有根據出家法師的指導,沒有經過佛教界的認可。大家先入為主,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以後,本來對佛教、寺廟、出家人就不了解,在接受這些非常負面、片面的觀念以後,對佛教的誤會也就越來越深,誤解也就越來越多,不知不覺就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佛教與社會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魚念念經,是很消極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越來越多,再加上現在是商品經濟時代,佛教寺廟也受到社會各種各樣思潮的衝擊,受到商品經濟的衝擊,寺廟裡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凈土。
因為寺廟本身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它和社會人群息息相關。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這樣一個特殊因緣下,人們要認識佛法的本質,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夠領會到佛法的真正內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因為信仰佛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脫俗以後的感覺,用佛教的話講,就是凈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凈的,完全超越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後的空靈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作維摩詰居士。他在佛法上的成就很高,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比有些出家法師的成就還要高。唐朝的時候,也有一位號稱是中國維摩詰的居士,他的名字叫龐蘊,這位居士也非常了不起。他天天參悟佛法,後來覺得自己功夫已經很好了,有一定條件了,於是開始遍訪名師。他聽說在江西有一位馬祖道一禪師,禪定的功夫很高,對佛法非常有境界,這位龐蘊居士就發心到馬祖道一那裡去參拜。
參拜的時候,這位居士提出一個問題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萬法,就是萬事萬物,包括所有的人、社會和自然,也就是說不同世間這些現實的人和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麼人?換句話講,不同於凡人的人,是什麼人?馬祖道一就回答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與汝道。」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夠一口把西江裡面的水全部喝盡,再告訴你這個答案。
一般人沒有那麼大的氣魄,也沒有那麼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夠把西江裡面的水全部喝進去。但是龐蘊居士就在馬祖道一的這個答案下,大徹大悟。他在馬祖道一的道場裡面專門修行兩年,之後他就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扔到江里不要了,帶了他的家眷到山裡面專修,最後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他的語錄流傳於世。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學業、事業有成之後,人生的歸宿是什麼?人生的追求是什麼?維摩詰居士在印度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龐蘊居士在中國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人,他們最終都選擇去修行,這就關係到對修行的正確認識問題。修行不僅僅是念經、磕頭、念佛,換句話來講,念經、禮拜、念佛,是修行的一種方式,目的是要對治我們的散亂心、分別心、狂妄心、貪婪心,這是很重要的。
以上內容為《以佛法營造美好人生》(上)
原載於《法音》2007年3期
※打破幻想才不會彷徨
※真佛系乃是大擔當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TAG:龍泉寺龍泉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