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午不食」真的科學嗎?

「過午不食」真的科學嗎?

小伙「過午不食」患上胃病

80後白領小江一向熱衷於養生。五年前的一天,他在報上看到了某位中醫養生專家的文章。文章說「過午不食」有益養生,還引用清初名醫喻昌所著《寓意草》一書中的有關理論,提到飲食時間與痰濁化生相關,從人體陽氣變化規律看,中午之前陽氣漸旺,可助脾運化,不易生痰;午後陽氣漸衰,此時再進食,則飲食難化而變生為痰。也就是說不能在從正午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裡吃東西,否則就不利於養生。

欲得不老,腹中不飽;欲得不死,腹中無滓。小江看了這篇文章,深受啟發。之後的五年,便每天只吃兩頓飯,午飯過後便不再進食任何東西。如此堅持五年,漸漸的他感覺胃部不適,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感覺癥狀越來越嚴重。去醫院一檢查,醫生告訴他,他患了很嚴重的胃病,胃黏膜廣泛充血糜爛,有兩個直徑大於2厘米的潰瘍,還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對此小江有些疑惑,自己飲食有規律,生活方式一向很健康,怎麼會得胃病?面對他的疑惑,醫生問了他一些生活方面的相關問題後,很肯定地說,他的胃病是由於他長期堅持「過午不食」造成的。對此小江更疑惑了,「過午不食」是古人傳下來的,備受中醫推崇的一種養生方法,難道這個方法不科學?

「過午不食」要辯證地看

追根溯源,「過午不食」其實最早出自佛陀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佛陀規定過午不食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目的是為了便於修行、清欲、養生等。佛家之所以倡導「過午不食」,一是為了不增加供養寺廟的居士的負擔;二是為了僧人更好地修行。

雖說過午不食,但僧人為了誦經不打瞌睡,會喝養生茶羹提神、補充體力。茶羹就是茶里放蔥、姜、棗、橘皮、茱萸和薄荷等物同煮。除了茶羹,還有「代茶飲」給僧人吃,做法是將黃芪、茯苓、葛根、薏苡仁等14味先搗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在臼中搗成細末。吃之前加上少許鹽、橘皮、蓽茇等,煮熟,「煎以代茶」。茶羹里的紅棗,代茶飲中茯苓、葛根、薏苡仁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都不低,可以有效地補充身體能量。所以,僧人所謂的「過午不食」並不是一點東西都不吃。

光陰變幻,斗轉星移,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所承受的生活壓力大,必須保證每天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能量來維持體能的消耗,況且,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本身就存在客觀的個體差異,經常坐辦公室的跟經常做體力勞動的人需要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因此,從養生角度來說,過午不食並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

古人生活節奏慢,物質不豐富,「過午不食」之說,更多的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考量的。作為一種養生方式我們可以借鑒,但是要因人而異,不可盲目照搬,否則適得其反。定時飲食讓我們身體內形成了生物鐘,到了飯點胃就會開始加速蠕動,膽汁開始分泌。如果午餐後不再進食,讓身體長期處於空腹狀態,沒有食物可消化,膽汁、胃酸就會出現空運轉。空運轉的時間一長,膽汁、胃酸就會出現逆流,腐蝕胃黏膜,形成消化性潰瘍及膽汁反流等。而且,身體內部有著自己的調控識別,長時間挨餓,會讓身體對這種行為做出調控反應,加強胃腸對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礎代謝率,使更多的能量轉化為脂肪,不但達不到節食減肥的目的,反而會越來越胖。

飲食有節才是正確的養生方式

「過午不食」作為佛家的一個養生理論體系,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相比於古人,現代上班族工作壓力大,體力消耗大,並不適合「過午不食」。對於上班族來說,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飲食有節,生活規律,不暴飲不暴食。首先,日常飲食要保持分量節制,即「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太過」;其次要養成定時飲食的習慣,「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既不能「過午不食」,也不能「時時都食」,「食少節身方為根本。」一日三餐,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七分飽即可。

不進食和少進食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有的愛美的女孩子,為了減肥,不吃晚餐;有的人像小江一樣為了養生而推崇「過午不食」,這些都是走入了誤區。不吃晚餐對於工作壓力大,需要時常加班熬夜的上班族來說,危害很大。容易誘發低血糖,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會導致器官營養供給不夠,人體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而且由於空腹造成的胃酸侵蝕,容易傷害腸胃,誘發腸胃病。反之,晚餐吃太多對身體也極為不利。晚上人體新陳代謝速度減慢,加之運動量減少,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積形成肥胖,從而誘發各種疾病的發生,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每天的17—19點是最佳的晚餐進食時間。吃得太早,睡前容易餓,不僅影響睡眠,也會影響胃部健康。但也不能吃得太晚,太晚則多餘的熱量消耗不掉,容易在體內堆積。晚飯時間與睡覺時間最好能相隔4個小時。這樣不僅可以給腸胃消化吸收營養留有充足的時間,而且飯後還可以做一些比較舒緩的運動,比如散步、做瑜伽,讓攝入的熱量可以進行代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話科學養生 的精彩文章:

遠離這些蔬果中的天然毒素

TAG:大話科學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