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古代大戰中死的人很多而考古發現的屍骨數量卻十分有限

為什麼古代大戰中死的人很多而考古發現的屍骨數量卻十分有限

圖長平之戰

可以說我國的五千年歷史就是五千年戰爭史。在這幾千年中我國發生的大小戰役不計其數,一場戰役下來死者少則幾百數千多則可達幾十萬。兩千年前,趙王接收了本該歸屬秦國的韓國上黨郡共計十七城。秦國為此十分不滿,不久秦軍就派大軍佔領了上黨並向趙國的長平發起進攻,就這樣軍事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最徹底的殲滅戰-長平之戰爆發了。最後長平之戰以秦軍慘勝40餘萬趙軍降秦而告終。秦軍是遠程作戰後勤補給困難自己養活自己都不容易更別說40萬趙軍了,整編吧怕趙軍叛變,放了吧不久又會是敵人。真是養不起、編不起、放不起。最後秦國將領白起為以絕後患用計坑殺了40萬趙兵,僅放回了數百年幼著(個人認為白起有背鍋嫌疑)。其實像這種傷亡慘重的戰役我國還有很多,如淝水之戰、土木堡之變等等。淝水之戰南方政權東晉以八萬精銳大勝前秦七十餘萬,前秦大軍損失慘重死傷者不計其數。土木之變明軍20萬大軍進攻瓦刺,因王振專斷導致明軍大敗,傷亡過半戰死者6-7萬。由以上幾個戰例可以看出古代大型戰役是十分慘烈的,戰死的士兵有很多。那麼為什麼現代考古卻只發現了少量的屍骨?那些戰死後士兵都去了那裡?我認為導致這種情況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圖淝水之戰

第一點直接死在戰場上的士兵較少。在古代士兵使用的是刀、劍、槍、箭等冷兵器,這些武器和現代武器相比威力要差很多,被這些武器擊中只要不是要害部位就不會當場死亡。兩軍交戰如果一方不敵的話士兵多會選擇逃跑,負傷者會死在逃跑的路上,沒有負傷的會被追上的敵軍斬殺。在土木之變中大部分的明軍就是在潰逃中被瓦刺騎兵斬殺。這樣的話就導致戰死的人數雖多但比較分散,不可能將屍骨集中一塊埋。

圖土木堡之變

第二點古代醫療水平比較差。由於大量的士兵死後如果不管不問的話會引發瘟疫,所以交戰過後戰場上的屍體會被處理。處理的方式就是集中焚燒和就地淺埋。焚燒就不用說了,用這種方式處理後屍骨是不會保留下來(因這種方式太過殘忍所以使用較少。)要知道人骨是極易腐朽的,那些千年不腐的都是經過嚴格處理後的,淺埋的屍骨不用幾年就會回歸自然。

第三點戰場和城址不同,城址有城牆等標記,而戰場是隨機的、不固定的,更別說有什麼標誌了。所以要確定一個戰場遺址的位置是很難的。如長平之戰的遺址永錄屍骨坑還是數千年後由農民農作時無意發現的。

圖永錄屍骨坑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相信以後考古發現的屍骨還會有但應該不會太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行看軍械 的精彩文章:

反坦克步槍曾在二戰期間被蘇聯軍隊大量裝備後來為何被棄用?
蘇聯的這把手槍士兵們在戰場上使用很容易成為敵方狙擊手的目標
兵法上所說的「圍師必闕」適合在哪些情況下使用
古代軍隊打仗為何離不開旗幟,旗幟在戰場上有哪些作用
明朝軍隊和倭寇對戰屢戰屢敗,直到使用這一陣法才扭轉

TAG:外行看軍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