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拔罐的一些說明和建議,老中醫精心總結整理,在家就可以操作

關於拔罐的一些說明和建議,老中醫精心總結整理,在家就可以操作

拔罐療法可以不用介質,但對於一些特定的拔罐法需要一些介質作為潤滑劑,以防止皮膚劃傷。

1.液體:

選用能起到潤滑作用的液體,如水、植物油等,既可起到潤滑作用;又可以增強拔罐時的吸附力。

2.固體:

選用質地柔軟、細膩、光潤的軟質固體,如凡士林、面霜、板油等,既可起到潤滑的作用,又可對局部皮膚起到濡潤作用,以防止局部皮膚乾裂。

3.藥物:

根據患者病情、可以選配一些草藥煎湯;濾去雜質後使用,既可以起到潤滑作用,又可針對患者病情作相應的治療。

4.消毒劑類:

選擇常用的消毒液,一般多做為同針灸挑刺放血配合使用時,消毒局部皮膚之用,如75%的酒精或1%的新潔爾滅等。

拔罐的器具選用直徑3~5厘米,堅固無損的竹子,製成6~10厘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1.竹罐:

選用直徑3~5厘米,堅固無損的竹子,製成6~10厘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竹罐的優點在於取材較容易、經濟易制、輕巧而不易摔碎。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等。民間應用,只要具有完整的空腔,形成相應密閉的空倉即可。其選材各取所需,大小不一,無統一規格,可按一般習慣使用。但要按不同的治療部位選擇不可規格、大小、形狀的罐子。

2.陶罐:

是選用陶土燒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光滑平正,肚大而圓,口、底較小,其狀如腰鼓。其優點是吸附力大,缺點是易於破碎、損壞,不便於攜帶。

3.玻璃罐:

是在陶制罐的基礎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的,其形如球狀,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種型號,也可用廣口罐頭瓶代替。優點是質地透明,使用時可以觀察所拔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的程度,便於隨時掌握情況,隨時調整。缺點是容易破碎、損壞,不易攜帶。

1.按摩罐法是指將按摩和拔罐相結合的一種拔罐方法。

兩者可先後分開進行,也可同時進行。特別在拔罐前,根據病情先循經點穴和按摩,對於疼痛劇烈的病證及軟組織勞損或損傷引起疼痛的患者,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2.刺絡拔罐法是指刺絡放血與拔罐配合應用的一種拔罐方法。

是指用三棱針,皮膚針(梅花針、七星針等)刺激病變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紅、滲血或出血,然後加以拔罐的一種方法。此法在臨床治療中較常用,而且適用證廣,見效快,療效好,具有開竅泄熱、活血祛瘀、清熱止痛、疏經通絡等功能。凡屬實證、熱證者,如中風、昏迷、中暑、高熱、頭痛、咽喉痛、目赤腫痛、麥粒腫、急性腰扭傷、癰腫、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療。此外,對重症、頑症及病情複雜的病人也非常適用,如對各種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神經衰弱、胃腸神經痛等療效尤佳。

方法:先在局部刺絡出血,然後再進行拔罐,留罐5~10分鐘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凈皮膚即可。

3.彈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後,用手指彈擊罐體,或提罐上下快速震顫的一種拔罐方法。

4.動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後,手持罐具反覆進行上提、下壓或前後左右搖擺罐體(罐具不脫離皮膚)的一種拔罐方法。

5.刮痧罐法是利用一定的工具,如牛角板、木梳背、瓷調羹等,在人體某一部位的皮膚上進行刮痧,使皮膚髮紅充血,呈現一塊和一片紫紅色的斑點,然後再拔罐,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療法。

此法可作為病變範圍較窄的部位以及走罐法或多罐法受到限制時的補充方法。

6.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罐內的空氣,使之形成負壓而吸附於皮膚上的罐法,稱為火罐法。

火罐法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多罐同時使用。單獨使用時稱為單罐法,多罐同時使用時稱為多罐法。採取單罐法還是多罐法一般由病變的範圍來決定。

若病變範圍比較小,或壓痛點只有一點,即可用單罐法。如胃痛可在中脘穴拔罐;偏頭痛可在太陽穴拔罐;牙痛在頰車穴拔罐;軟組織扭挫傷在阿是穴拔罐;癰切開或自潰後在患部拔罐排膿等。

若病變範圍比較大,或疼痛敏感點較多,可採取多罐法治療,根據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吸拔數個乃至十數個火罐。如某一肌束勞損疼痛,可按照肌束的位置或形狀吸拔多個火罐;如某臟腑或器官瘀血疼痛時,可按該臟器的解剖學位置對應的體表縱橫並列吸拔多個火罐。

火罐法排氣方法的選擇,應根據施術部位和體位靈活運用。火罐排氣法一般採用閃火法、投火法和貼棉法3種,其中閃火法適用於各種體位,投火法和貼棉法適用於側位和橫拔位。

(1)閃火法:用鑷子夾酒精球點燃後,伸入罐內旋轉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將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操作時要注意蘸酒精不要太多,避免火焰隨酒精流溢燙傷皮膚;火焰也不宜在罐內停留時間太長,以免罐具過熱而燙傷皮膚。

(2)投火法:是指將點燃的小紙條或酒精棉球投入罐內,不等紙條燒完,迅速將罐罩在應拔的部位上,紙條未燃的一段向下,可減少燙傷皮膚。此法適用於側向橫拔,不可移位,否則會因燃燒物下落而灼傷皮膚。

(3)貼棉法:用1厘米見方左右的棉花一塊,不用太厚,略浸酒精,貼在罐內壁上中段或底部,點燃後罩於選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也多用於側向橫拔,同樣不可蘸太多酒精,以免灼傷皮膚。

7.留罐法又稱坐罐法,是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方法。

此法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罐法。留罐法主要用於以寒邪為主的疾患、臟腑病、久病,部位局限、固定,較深者,多選用留罐法。如經絡受邪(外邪)、氣血瘀滯、外感表證、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經衰弱、高血壓等病證,用之均有良效。

治療實證用瀉法,即用單罐口徑大、吸拔力大的瀉法,或用多罐密排、吸拔力大的,吸氣時拔罐,呼氣時起罐的瀉法。

治療虛證用補法,即用單罐口徑小、吸拔力小的補法,或用多罐疏排、吸拔力小的,呼氣時拔罐,吸氣時起罐的補法。

留罐法可與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後留罐。

8.閃罐法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拔罐手法,一般多用於皮膚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

具體操作方法是用鑷子或止血鉗夾住蘸有適量酒精的棉球,點燃後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將罐拔於施術部位,然後將罐立即起下,按上法再次吸拔於施術部位,如此反覆拔起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通過反覆的拔、起,使皮膚反覆的緊、松,反覆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對神經和血管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可增加細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營養供應,適用於治療肌萎縮,局部皮膚麻木酸痛或一些較虛弱的病證。採用閃火法注意操作時罐口應始終向下,棉球應送人罐底,棉球經過罐口時動作要快,避免罐口反覆加熱以致燙傷皮膚,操作者應隨時掌握罐體溫度,如感覺罐體過熱,可更換另一個罐繼續操作。

9.水罐法,是先在罐內裝入1/3~1/2的溫水,將紙或酒精棉球放在近瓶口處點燃,在火焰旺盛時投入罐內,並迅速將罐扣在應拔部位。

在應用貯水罐時,若應拔部位不在側面,操作者手法又不十分熟練時,應先設法使患者的應拔部位調整為側位再拔罐(以免拔罐時水液漏出),待吸拔後再恢復到舒適體位(應防止在活動中因肌肉過度牽拉而脫罐)。但必須使罐底朝上,這樣溫水才能充分浸漬於受術的皮膚表面,發揮其溫暖的刺激作用。之所以用溫水,主要是在拔罐刺激的同時,以其溫暖水汽來增強對局部的刺激,若溫水過少,溫暖刺激的時間就短,效應就差。小抽氣罐的體積小,很適宜於頭面部、手部等狹窄部位施術,但吸力較弱,若配以溫水,刺激量就會大大增強,局部的治療效應就更明顯,可以縮短治療時間。溫水罐較適宜於局部寒冷不溫、虛寒和寒實類病證,通過水的溫度能進一步促進經氣的暢行。另外,對於老年人和皮膚干皺者,用溫水罐可潤柔皮膚,不致發生局部疼痛或減輕疼痛

10.提罐法是為了增強治療效果,加強對皮膚和穴位的刺激,促進血液循環。

先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皮膚上,然後將罐上提拉動皮膚,再恢復原狀,這樣反覆、輕柔、均勻地來回提拉多次,至皮膚出現瘀血為止。此法常用於拔腹部的穴位。提罐法應注意用力要適中,力量過大容易把罐拔掉,過小則達不到刺激量。

11.響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後,稍加推拉或旋轉隨即用力將罐具拔下,發出「啪」的響聲的一種拔罐方法。

如此反覆吸拔,重複操作多次,以皮膚潮紅或呈紫紅色為度。此法與閃罐法功效相同,通常用小口徑罐具在局部面積較小的部位施術。

12.旋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後,手持罐具底部,使之向同一方向旋轉的一種拔罐方法。

13.走罐法又稱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於治療病變部位較大、肌肉豐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條或一段經脈上拔罐。

走罐法宜選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應平滑,以防劃傷皮膚。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在將要施術部位塗適量的潤滑液,然後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皮膚上,循著經絡或需要拔罐的線路來回推罐,至皮膚出現瘀血為止。操作時應注意根據病人的病情和體質調整罐內的負壓,以及走罐的快、慢、輕、重。罐內的負壓不可過大,否則走罐時由於疼痛較劇烈,病人無法接受;推罐時應輕輕推動罐的頸部後邊,用力要均勻,以防火罐脫落。

走罐法對不同部位應採用不同的行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脅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採用罐具自轉或在應拔部位旋轉移動的方法;四肢部沿長軸方向來回推拉等。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種。

(1)輕吸快推法罐內皮膚吸起3~4毫米,以每秒鐘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膚潮紅為度。此法適用於外感風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經炎等症,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

(2)重吸快推法罐內皮膚吸起6~8毫米,以每秒鐘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膚呈紫紅為度。此法適用於經脈、臟腑功能失調的病證,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

(3)重吸緩推法罐內皮膚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鐘2~3厘米的速度緩推,至皮膚紫紅為度。此法適用於經脈氣血阻滯、筋脈失養等病證,如寒濕久痢、坐骨神經痛、肌肉萎縮及痛風等。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滯於臟腑、經脈的寒、濕、邪、毒。每日1次,每次3~5分鐘,10次為1療程。實證逆經走罐;虛證順經走罐。

拔罐的操作步驟一定要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症,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

1.術前準備:

(1)仔細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適應症,有無禁忌。根據病情,確定處方。

(2)檢查應用的藥品、器材是否齊備,然後一一擦凈,按次序排置好。

(3)對患者說明施術過程,解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

2.患者體位:病人的體位正確與否,關係著拔罐的效果。正確體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能夠放鬆,施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採用的體位有以下幾種

(1)仰卧位:適於前額、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適於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後面。

(3)側卧位:適於側頭、面部、側胸、髖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適於項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選罐:根據部位的面積大小,患者體質強弱、以及病情而選 用大小適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選好的治療部位上,先用毛巾浸開水洗凈患部,再以干紗布擦乾,為防止發生燙傷,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療需要,必須在有毛髮的地方或毛髮附近拔罐時,為防止引火燒傷皮膚或造成感染,應行剃毛。

5.溫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氣寒冷、拔罐前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預先將罐放在火上燎烤。溫罐時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過熱造成燙傷。溫罐時間,以罐子不涼和皮膚溫度相等,或稍高於體溫為宜。

6.施術:首先將選好的部位顯露出來,術者靠近患者身邊,順手(或左或右手)執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兩種排序:

(1)密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寸。用於身體強壯且有疼痛癥狀者。有鎮靜,止痛消炎之功,又稱「刺激法」。

(2)疏排法:罐與罐之間的距離相隔1——2寸。用於身體衰弱、肢體麻木、酸軟無力者。又稱「弱刺激法」。

7.詢問:火罐拔上後,應不斷詢問患者有何感覺(假如用玻璃罐,還要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情況),如果罐吸力過大,產生疼痛即應放入少量空氣。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體稍傾斜,以右手指按壓對側的皮膚,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氣徐徐進入,到一定程度時停止放氣,重新扣好。拔罐後病人如感到吸著無力,可起下來再拔1次。

8.拔罐時間:大罐吸力強,1次可拔5——10分鐘,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鐘。此外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術部位而靈活掌握。

9.拔罐次數: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為1療程,中間休息3——5日。

拔罐適應症,內科疾病有感冒、咳嗽、肺癰、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嘔吐、反胃、呃逆、痞滿、泄瀉、便秘、腹痛等。

1.內科疾病:感冒、咳嗽、肺癰、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嘔吐、反胃、呃逆、痞滿、泄瀉、便秘、腹痛、胃下垂、飲證、痿證、眩暈、脅痛、郁證、水腫、淋證、癃閉、遺尿、遺精、陽痿、男性不育、陽強、風溫、暑濕,秋燥。

2.外科疾病:紅絲疔,丹毒,有頭疽,癤病,乳癰,脫肛,急性闌尾炎,急性膽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輸尿管結石。

3.骨科疾病:落枕、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肩關節周圍炎、頸肩纖維織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類風濕性骨關節炎等。

4.婦科疾病:經行先期、經行後期、經行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閉、痛經、白帶、黃帶、赤帶、妊娠嘔吐、產後缺乳、產後腹痛、人工流產綜合症、臟躁、陰挺、陰吹、陰癢、不孕症、產後大便困難、產後發熱等。

5.兒科疾病:小兒發熱、小兒嘔吐、小兒泄瀉、小兒厭食、小兒夜啼、小兒遺尿、百日咳、腮腺炎等。

6、皮膚科疾病:纏腰火丹、銀屑病、牛皮癬、斑禿、濕疹、癮疹、風瘙癢、漆瘡、疥瘡、蛇皮癬、皮痹、白癜風等。

7.五官科疾病:針眼、瞼弦赤爛、流淚症、沙眼、目癢、目赤腫痛、目翳、遠視、近視、視神經痿縮、鼻塞、鼻淵、鼻鼽、咽喉腫痛、乳蛾、口瘡、牙痛、下頜關節紊亂症。

在拔罐過程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青紫:拔罐後可見有的拔罐部位青紫,有的殷紅,有的則不變色。青紫及發紅部位往往病情較重,瘀阻較重。有時這些部位並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只要堅持在原處拔罐,青紫就會慢慢消退,疾病也能治癒。

(2)發泡:這種情況比較多見。有的一日起泡,有的則至三五日甚至十餘日起泡。所起的泡有較為清亮的水泡,也有紫紅的血泡等。發泡現象多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輕重(一般瘀阻較重的發泡較快)、季節(夏天較易發泡而冬季則較慢,這也是拔罐治療提倡「冬病夏治」的一個原因)、皮膚疏密(一般皮膚細嫩的易發泡,如青年女性,而壯年男性則發泡較慢)等因素影響。正常生理條件下,血管內滲透壓和血管壁通透性處在一較恆定的水平,拔罐的抽吸很難將其改變,不易起泡。

發泡後可用消毒針灸針將較大的泡刺破,放出其中的液體。對於發泡後的創面如何處理,如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為防止感染,用無菌紗布覆蓋,按時換藥,直至癒合;另一種觀點則是繼續在發泡部位拔罐,以抽吸其中的病理產物。筆者比較傾向於後一種。大家都知道,以前有「血罐」的治療方法,即在拔罐前先用三棱針或梅花針點刺拔罐部位,可以抽吸出一些暗紫色的血液凝塊,療效比較明顯。但缺點是如何確定被拔罐部位是瘀血瘀阻的部位呢?如果確定準確,能夠抽出瘀血,癥狀明顯減輕,如果確定不準,將會拔出紅色血液,癥狀也不能減輕。現在拔罐發泡已經證明局部有病,所以更應該在發泡處繼續拔罐以抽吸出病理產物。

實踐發現,在發泡處繼續拔罐,的確可抽吸出不同的病理產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暗紫色瘀血:大多病程較長,瘀滯日久,多因勞累引起。

黃色粘稠膠凍樣物:多因感受寒濕引起。

無色清稀水樣物:多因受涼引起。

如果病程較長,瘀阻較重,則這一階段歷時較長,一般10天左右病理產物出凈,出凈後拔罐處即結痂癒合。

在拔出病理產物的過程中,尚可見「類炎症反應」,即發泡部出現紅腫,根部發硬,按之疼痛,這是病理產物聚集導致,一般只需在原處拔,待病理產物抽吸凈後,類炎症反應即可消退,根部自然柔軟,觸之如同正常肌膚,結痂癒合,疾病治癒。如發泡後不在原處拔罐,則拔罐出不易結痂,癒合亦慢。癒合後皮膚可留有黑疤,也可慢慢恢復至正常皮膚的顏色。

傳統的「走罐」療法,用新式拔罐更為方便。方法:在拔罐口塗適量潤滑油(用紅霉素或以凡士林和甘油按適當比例調和),拔住,不宜太緊,緩慢移動罐體,可同時起到拔罐和刮痧的雙重作用。適用於面積較大且平滑的部位,如頸、肩部及腿部等,皮膚有破潰者不宜用此法。

正確的洗澡時間是在拔罐後的1小時~2小時。拔罐後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溫度要稍高一些。

誤區一:拔火罐後就洗澡

很多人喜歡在拔完火罐後就洗個澡,認為這樣很舒服,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這時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破潰、發炎。特別是洗冷水澡,由於此時皮膚的毛孔正處於張開狀態,所以很容易感冒。

建議:正確的洗澡時間是在拔罐後的1小時~2小時。拔罐後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溫度要稍高一些。

誤區二:時間越長越好

不少人認為拔火罐的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甚至認為,要拔出水皰才能體現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實這也是錯誤的。因為拔火罐時間過長,就可能會出現水皰,這樣不但傷害到了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建議:正確的拔火罐時間應該是在10分鐘~15分鐘。如果是身體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時間要減半。

誤區三:同一位置反覆拔

很多患者生病後,常在同一個位置反覆拔火罐,這樣做會對皮膚造成損傷,比如紅腫、破損。

建議:拔火罐的時候,可以在多個位置拔,以增加治療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拔罐 的精彩文章:

中醫一招專治濕氣,不拔罐吃藥,不反覆
濕氣不拔罐!水中加1物,輕鬆告別濕氣!真舒爽!
拔罐後皮膚的顏色並不是越深越好 這其中大有門道
小兒可以拔罐嗎

TAG:拔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