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試水全國連鎖便利店 本土品牌還需「量體裁衣」

試水全國連鎖便利店 本土品牌還需「量體裁衣」

摘要:回顧今年的零售市場,可以說是風起雲湧。在實體零售日漸蕭條之際,作為「新零售」模式中的細分領域,便利店行業併購、擴張、電商巨頭加入以及無人便利店的消息源源不斷。

本報記者 梁瀟報道

回顧今年的零售市場,可以說是風起雲湧。在實體零售日漸蕭條之際,作為「新零售」模式中的細分領域,便利店行業併購、擴張、電商巨頭加入以及無人便利店的消息源源不斷。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店數量及同店銷售雙雙增長,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這些數據也印證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此前所說的「在新零售時代,小而美業態正當道,便利店正在變成新零售布局中的重要一環」的觀點。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便利店品牌全時日前高調宣布「百城百萬」的計劃,再次把便利店推到風口浪尖。可是對於此次行業的新動向,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雖然中國品牌化便利店將近10萬家,但是自有品牌的佔比非常低,國內便利店行業一直被外資企業壟斷,本土便利店品牌全時想完成全國性布局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外資企業嘴裡的「肥肉」

從行業濫觴到遍地開花,便利店行業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在此期間,隨著消費升級、人口結構變遷、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者對「便利」的需求越來越高,便利店也隨之得到增速發展。

有數據顯示,中國便利店銷售額占實體零售額的比重2013年起加速上升,2016年便利店份額為0.65%。並且便利店銷售額增速從2010年起一直保持兩位數,2011年起超越百貨和超市增速。由此看來,便利店增速高於行業,國內或將形成內外資便利店百花齊放的格局。

而近日的零售行業再次傳來重磅消息,中國便利店品牌全時宣布將投資百億元五年覆蓋「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的計劃,引發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很多業內專家預測,背靠全球最大的零售消費市場,全國性布局便利店或將成為我國零售行業里一個爆發性的增長點。

「便利店的主要特點是面向單身人士的需求,在生鮮類產品和日需品方面佔比需求高,無論是在社區還是在商業區開的便利店,客流量都會比較大。而且中國的單身人口規模非常巨大,從供給的角度來說,已有的便利店還難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的空白還很多,未來便利店發展空間非常巨大。」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道。

但是現實可謂喜中有憂,記者注意到,雖然中國便利店行業深受資本青睞,但就目前看來,其發展區域性明顯,在已有的260個便利店品牌中尚未出現全國性布局的品牌。資料庫顯示,2016年中國便利店品牌銷售額份額大於1%的品牌僅有17家。而全家、羅森、喜士多、7-11等外資企業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中國便利店市場也因此一度被認為是外資壟斷市場的江湖。

「之所以會壟斷中國便利店市場,是因為外資便利店在業態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趙萍強調,便利店的主要競爭力來自於生鮮食品,以便利店最發達的日本為例,壽司、便當、三明治等生鮮食品在整個銷售當中佔比高達50%,毛利佔比也高達40%。在這個業態品類配比方面,明顯符合便利店需求的特點。

便利店的成功和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也和加盟店的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外資便利店做的好,最主要的是管理能力。富事高諮詢總監丁潔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比如:日本便利店被發展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大型超市、賣場、百貨公司形成了互補關係,不同品牌的便利店也有自己的特色。」

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錢津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也給出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外資壟斷便利店靠的是模式,是規範的經營模式贏得了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機會。所以本土便利店也要做出規範有質量的模式,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更好地服務於廣大中國消費者。如是,將證明中國便利店商業模式的成熟和有效。

「盈利難」成品牌化發展壁壘

近年來,在中國持續穩定的發展以及近期政策、資本的推動下,不僅有外資便利店龍頭正在通過區域加盟和合作加速擴張等方式加緊對中國市場的布局,還有很多傳統零售也在不斷地進行業態拓展,此外越來越多的「局外人」也開始介入「新零售」,比如眼下阿里、騰訊、京東等宣布開始搶灘生鮮零售市場。

雖然表面上看來,本土便利店的開店熱潮在持續升溫,行業發展一片藍海。但是一位便利店業務負責人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透露,在便利店大舉規模化的「繁榮」背景下,受管理成本、商品採購成本、開店經驗、品牌建設、物流、商品開發以及供應鏈等因素制約,本土便利店企業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隨著便利店市場的參與主體逐漸增長,市場結構卻越來越複雜,想在這個處於拓荒期的市場成為獨角獸企業,本土便利店企業想打造全國性連鎖品牌並非易事。錢津認為,中國便利店企業最大的難點是總店經營者的問題,要看他有沒有把持長久經營的魄力和底氣,有沒有經營的優秀文化性,能不能不將掙錢擺在第一位而又能夠做到正常贏利。

對此,丁潔表示贊同:「本土便利店還處在探索自己的特點、學習外資的過程中。到本土和外資便利店消費後,其實不難發現二者管理細節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有可能是加盟店管理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單店管理水平問題。現在全時的品牌化發展可能是本土品牌市場的一個突破口。」

事實上,「盈利難」已是便利店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中的常態化問題,很多便利店在盲目擴張的同時,也同時陷入了早期盈利難題。全家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據全家便利業務負責人透露,全家在中國內地虧損了10年才終於實現微利。

此外,趙萍進一步指出,相比外資企業,目前國內便利店品牌化發展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在產品線的管理方面都與大賣場差別不大,沒有突出便利店的典型特點,導致整個銷售情況受到很大的影響,很難保證銷售額增長。另一方面,由於中國便利店的生鮮比例佔比低,產品品類無法滿足單身人士或單個消費者的需求,客流量無法得到保證,從而導致盈利難。

仍需「量體裁衣」

便利店作為一種新型的零售業態,誕生於美國,為什麼在日本的發展相對成熟,日本便利店品牌7-11、全家、羅森等甚至被業界稱為行業品牌連鎖的標杆?

其實在國外,超市經營的商品主要針對的是家庭消費,以家庭生活用品為主,而便利店經營的商品針對的是個人的生活,為個體提供服務,滿足消費者的應急性需求。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日本的便利店選址大多在鬧市區,主要經營即食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從最開始的24小時營業,到支付水電煤、甚至是保險、稅金等各類非公共事業費,以及開設ATM機,收發快遞,到現在的送貨上門,日本便利店幾乎把「便利」做到了極致。

「外資品牌便利店的成功之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丁潔在接受採訪時相繼表示,便利店企業可以通過合作或者併購的方式儘快實現本土化,吸取日本等外資便利店在產品的品類、管理、文化等方面的經營優勢,與此同時,需要與國內行情相結合,更好地去滿足中國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走出符合中國市場的便利店連鎖之路。

錢津也表示贊同,他認為,本土便利店企業要想改變,首先必須對經營者進行培訓。很多外資企業就是不斷地培訓店長,才使得他們的模式在中國很好地生根開花結果。

同時,正如前文所述分析,便利店行業並不是一個「快投入、速產出」的行業,規模化的發展可能會導致前期盈利受限,因此,精細化的管理和完整的產業鏈是企業需要潛心經營的重點。

趙萍進一步表示,本土便利店品牌在商品陳列方面有必要進一步地改進。不難發現,日本便利店的商品不是按照促銷、費用來進行陳列,而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和根據消費者需求決定什麼商品擺在什麼位置。中國便利店產品應該改變大賣場的促銷陳列方式,盡量依據消費者的需求,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便利體驗。

同時有文章分析指出,作為最接近消費者的終端,便利店應該本著「顧客是上帝」的宗旨,在給消費者提供商品的同時,還可以拓展增值服務來提現便利店的價值所在,利用平台溝通、社區送貨服務、試吃、會員日等活動與消費者之間建立緊密、高頻的聯繫。

「除此之外,中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餐飲工廠,進一步地去擴大店內的生鮮食品的品類,通過幫助便利店所在商圈範圍內的單身或者單個消費者解決飲食方面的需求,在冷鏈建設、食品的開發、口味的提升等方面下大功夫,把產品的質量做上來,從而吸引更高的客流量,讓中國的便利店業態擁有立身之本。」趙萍補充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產經新聞 的精彩文章:

加快核心技術創新 網路安全產業進入新階段
頻繁被停用 輔助用藥亟須完善監管機制
無人駕駛「兵臨城下」 還需邁過技術坎

TAG:中國產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