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千窯一寶釉里紅
釉里紅的鼻祖還應該是唐宋時期的銅紅釉,特別是北宋鈞窯的玫瑰紅,海棠紅等釉色的燒製成功,為釉里紅的創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從現有史料來看,釉里紅瓷器應該創燒於元代,成熟於明代,輝煌於清代,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所需圖案紋樣繪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在1350℃以上的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當然,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精品的產生。特別是元代中後期,這種制瓷技術以得到了提高,從現有的實物來看,釉里紅的發色還是有不錯的表現。
主要使用釉里紅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即釉里紅瓷,也常簡稱為釉里紅。釉里紅系用銅紅料在瓷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後在高溫中一次燒成。其紅色用銅紅料在釉下,故屬釉下彩。
瓷器燒造時需要一種環境,專業術語叫「氣氛」,瓷器都是在某種氣氛中燒成的。一般來說氣氛就是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是還原。
簡單來說,就是爐子開著火門,有充分的氧氣進去,就叫氧化氣氛。而關著窯門,悶著火,就稱為還原氣氛。
釉里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簡單說它是悶著火燒成的。
溫度稍高點,或者稍低一點,它立刻就會失敗,溫度如果一低,顏色就會變黑,非常不好看。溫度如果一高,顏色就飛了,沒了。
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十度。在古代,這一點溫差是非常難控制的,只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窯工,才能看出來。
釉里紅又分為:釉里紅線繪、釉里紅拔白、釉里紅塗繪。
釉里紅線繪,即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紋,這是釉里紅最主要的裝飾手法,但由於高溫銅紅的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會產生飛紅的現象。
釉里紅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上刻划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塗抹其他空餘之地,燒成後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之中以胎釉本色顯現出來。
釉里紅塗繪,以銅紅料成片、成塊地塗繪成一定的圖案花紋。
※大清銀幣 宣統三年
※雙旗幣究竟值多少錢
※顧景舟:每一把都是上千萬的提梁壺
※中華開國紀念幣「六星」
※創世界紀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9.315億元成交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