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IP劇「降溫」 回暖需打「內容牌」
摘要:北京市新聞出版研究中心、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北京傳媒藍皮書: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發展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豐收,而根據網路文學改編的古裝IP劇降溫明顯。
本報記者 於淼 實習生 李潤琪報道
說起古裝IP劇,你會想到什麼?是奇幻的故事情節還是華麗的造型服飾?早前,《琅琊榜》等由熱門IP改編而成的古裝劇大受歡迎,並且《琅琊榜》更以其高水平高質量的製作在豆瓣收穫了9.1的高分。由此,古裝IP劇的火暴程度可見一斑。
北京市新聞出版研究中心、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北京傳媒藍皮書: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發展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豐收,而根據網路文學改編的古裝IP劇降溫明顯。
從大受歡迎到降溫明顯,古裝IP劇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革?
古裝IP劇由熱變冷
記者查閱資料獲悉,IP劇,是指在有一定粉絲數量的國產原創網路小說、遊戲、動漫等基礎上創作改編而成的影視劇。
報告認為,IP劇是古裝劇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多部根據網路文學改編的電視劇成為現象級作品後,影視製作公司和各播出平台爭相採購熱門IP版權、翻拍製作電視劇。2016年一批古裝IP劇陸續播出,但市場效果、口碑大多未達預期。
「提起古裝IP可以追溯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邵氏改編為影視作品。在2011年流瀲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甄嬛傳》熱播,直到2015年,這一年才可被稱為IP元年。隨著《琅琊榜》《花千骨》這些劇的霸屏,中國真正迎來了大IP劇作。2016年的《羋月傳》《錦繡未央》也廣受好評,然而問題也不斷湧現。」文化產業評論副主編張婧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面對越來越多粗製濫造的古裝劇,當下電視劇觀眾的審美品位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觀眾更喜愛看優質內容、現實內容,而年輕人更加需要的,則是能夠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的現實題材電視劇。
家住北京市的一位喜歡追劇的呂女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道:「有的劇集場景布置太假一眼就能看出穿幫鏡頭,摳圖現像更是讓人難以接受,古裝劇最為嚴重,所以,現在更喜歡看跟現實息息相關的現代劇能夠產生共鳴。」
對此,張婧馳表示:「今年,有著一大批有重大紀念意義的日子和事件,如香港回歸2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以及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這些紀念日都直接催生了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誕生《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這些作品都引發收視狂熱,同時革命歷史題材《林海雪原》等作品也有很強熱度。暑期一部《戰狼2》上映83小時,票房突破10億,成功地從「主旋律」到「新主流」,作為主旋律影片的商業化轉型的模板。」
質量良莠不齊
作為以遊戲、動漫及網路小說為題材改編而成的電視劇,IP劇這一模式,自走紅之後就受到爭議。近年來,影視製作公司和投資者熱衷於購買大量IP,但是播出的影視劇辜負了觀眾所看過的原著和內心的期望。
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授向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古裝IP改編劇經過幾年發展,既有模式:(玄幻奇幻仙俠等想像奇詭但遠離現實生活的題材、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青春靚麗的流量明星)的潛力逐漸耗盡,並開始暴露出諸多弊端。」
「情節胡編亂造、內容缺乏深度、流量明星表演基本功薄弱等而觀眾也開始產生審美疲勞。」向宇教授繼續說道。
根據報告顯示,近年IP改編大熱,2015年IP改編劇達37部,同比增速接近100%。2016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仍接近50%,達到了55部。但是,IP 劇能夠製造話題卻不一定能帶來口碑。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盜墓筆記》這些具有超強流量的作品,身陷抄襲、高價、炒作的漩渦中,改編的影視作品也差強人意,《孤芳不自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影版因摳圖風波,天價片酬飽受詬病,與此同時主旋律的崛起,使得古裝IP更加弱勢。」張婧馳補充道。
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目前的古裝IP劇類型都很相似,不是宮戀劇就是魔幻劇,並不是每一部IP劇都能把閱讀點擊量向收視率轉化。比如之前被業界看好的《雲中歌》、《華胥引》、《秦時明月》等收視都不理想,製作粗糙、主演造型與原著人物氣質的差距過大也引發了大批原著粉絲的不滿。
對此,張婧馳坦言,由於IP經濟效益巨大,而引發巨額資本的入駐,作品質量良莠不齊,但由於專業團隊缺失,產業生態環境有待優化,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保護不健全,以及資本要求高效回報率與IP創作需要時間沉澱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問題都共同導致了IP遇冷。
「IP熱潮通過初期的發熱期,逐步退潮到冷卻期,然而目前的泛IP熱,高熱度,低口碑,抄襲成風,版權糾紛,原創能力匱乏,過度炒作這些問題令人深思。」張婧馳繼續說道。
回暖指日可待
雖然IP為電視劇的播出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觀眾基礎,但市場已經證明並不是逢IP必贏。如何在眾多IP劇的播出中獲得好口碑和高收視,是現在古裝IP劇應該重視的問題。
正午陽光CEO侯鴻亮對於IP熱潮曾提出「有效成本」的觀點,「資本介入帶來很多良性的東西,比如客觀上的推動影視行業向前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一個有效成本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花這個錢,這是涉及到製片成本的專業問題。但目前的天價片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這是不合理的。」
的確,2016年是「鮮花鮮肉」大行其道的一年,然而帶來話題度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一些年輕演員的演技和片酬不成正比的現象是對市場的妥協也是市場的選擇,效果卻難以簡單下定論。
今年8月,由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中國廣告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IP30人論壇」在北京圓滿舉行。會上提出有關IP的一系列令人深思的觀點,提到在IP大勢下我們缺少優質的原創大IP。因此開發和發展優質IP,保護原創權益,孵化延伸IP的可持續價值是我們文化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情。所謂的原創大IP是有一定時間傳承,有一定歷史高度的IP核心,如漫威公司高瞻遠矚的戰略合作布局,形成完整產業鏈布局以及品牌效應。
好的一面是,IP劇大熱帶動了國內產業鏈的調整。記者統計58同城、中華英才網、趕集網等信息平台發現,一段時間以來,與IP劇相關的職位需求顯著增多,尤其是在劇本改寫方面。
除了人才之外,向宇教授指出,中國電視劇產量非常大,對原創劇本的需求非常高,當前中國的編劇力量難以滿足電視劇製作機構對原創故事和高質量劇本的要求。因此,在面對各種IP資源時,製作公司應從作品源頭出發,甄選優秀作品,作品相關人員,編劇,演員,導演等本著敬業的態度,認真對待作品。
「隨著《如懿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具有強大團隊,眾多粉絲的作品古裝IP的上映,古裝IP回暖趨勢指日可待,但還是應該更加謹慎,不僅要面對泛IP化的各種問題,還要接受主旋律作品的嚴峻挑戰。」張婧馳提出,在這樣的情況中,只能努力發展自身,在「互聯網+」和「內容為王」的文化產業語境中,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營銷策略及時調整創新,在包裝適度的情況下,內容也要迎頭趕上,才能獲得更多關注,一步步成長為大IP。
※試水全國連鎖便利店 本土品牌還需「量體裁衣」
※加快核心技術創新 網路安全產業進入新階段
※頻繁被停用 輔助用藥亟須完善監管機制
※無人駕駛「兵臨城下」 還需邁過技術坎
TAG:中國產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