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的語言富有畫面感

她的語言富有畫面感

電影《金陵十三釵》根據嚴歌苓作品改編

早在十幾年前,電影《少女小漁》《天浴》的成功上映與獲獎無數,就為嚴歌苓的編劇身份打下堅實基礎。而真正打響其群眾知名度的,還是電視劇《一個女人的史詩》《鐵梨花》《當幸福來敲門》《小姨多鶴》的熱播。論及嚴歌苓的這一生,也算是「半生中華,半生北美」的旅途人。她生於上海,長於安徽,十幾歲起就作為文工團的文藝兵走過祖國大江南北,六次入藏,兩次入滇,為她的寫作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的父親蕭馬是著名作家,而她從小成長在文聯大院里,藝術的熏陶讓她造就了對生活故事有了敏銳的洞察力。

早在1981年,嚴歌苓的第一部小說《蔥》發表,隨後短篇《臘姐》、《血緣》、《歌神和她的十二個月》、《芝麻官與芝麻事》,中篇《你跟我來,我給你水》相繼發表。 1990年,執著於文學創作的嚴歌苓進入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進修,這是嚴歌苓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她寫作方向的一個重大改變。和很多初入美國的留學生一樣,種族的歧視,文化的不理解,留學生現狀的窘迫,對於嚴歌苓這樣一個「高齡」留學生來說,放棄原來在中國的一切來到異國他鄉,這種感覺尤為深刻。嚴歌苓更像是一個中間人,感受著故國與西方的兩種文化衝擊,更使她的目光開始轉向移民歷史小說的題材,開始思考,試圖發掘移民歷史中的好故事。以她的筆,向世人書寫展示一段段動人故事的傳奇。

中西方的對比差異,讓嚴歌苓處於兩難抉擇境地,一方面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適應眷戀不舍,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衝突與更新,這種激烈碰撞最好的體現便是在她的作品當中。所以將嚴歌苓歸為新移民小說作家,不能不說是環境對她的最重要的影響。相比於她早期的作品《綠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思考在國內環境影響的故事,在遠赴美國之後創作的《扶桑》《小姨多鶴》這一類作品的思路就更為寬廣,是將兩個國家的事與人聯繫在一塊兒,放在歷史大環境之下,讓故事裡的主人公愛恨糾纏,同時思考歷史給幾代人帶來究竟是何種深遠的影響。

嚴歌苓的作品被大量改編為影視作品。丹尼爾·貝爾曾概括說:「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後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裡,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情況。」。細數嚴歌苓的作品,語言的精巧與細膩是特色之一,一切都像是娓娓道來,像是一個年邁的女子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回溯性敘述整個故事,這樣的語言利於還原到畫面當中,首先她的語言就充滿畫面感,賦予讀者想像。運用到影視創作當中時,對於編劇來說,也是想像創作的又一次巔峰,因為嚴歌苓的語言文字已經提供了翔實的文字信息和畫面信息,簡潔凝練,卻畫面感十足。這便是嚴歌苓的語言魅力。 萬清/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徽商報 的精彩文章:

政府為一碗涼皮打CALL
如何祛除大眼袋?眼之緣給您支招
清長江水師提督官印險進廢品站熔爐
不受託付的林沖
VR小鎮 滿足你的好奇

TAG:安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