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開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風水之謎

揭開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風水之謎

原標題:揭開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風水之謎


秦公陵園前寬闊的西漢水上游流域,是秦人繁衍壯大的根據地。


禮縣紅河、鹽官一帶的古西犬丘地區,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西漢水源頭,有兩個相接成「丁」字形的條狀河谷盆地,一是鹽官川,二是紅河川。紅河川北隔一道山嶺,還有天水的耤河川。這裡氣候溫潤,植被茂盛,土地肥沃,宜農宜牧宜生養,是天然的農牧場所,是上蒼給予秦人的厚賜。秦人先祖正是靠這兩個寬廣富饒的河谷盆地起家,展開由西垂髮祥、到雍城發展、在咸陽壯大進而滅掉六國、統一全國的歷程。


七馬奔槽


在秦人的發展史上,馬作為基本的動力使役,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立國到統一戰爭,馬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馬成為秦人的驕傲和象徵。


西垂秦公陵園,有與馬相關的風水元素嗎?有。


大堡子山東南約30餘公里,有馬家大山,東西展布。逶迤西北約3公里,起馬台,北接4條粗壯的小山樑,構成馬車。馬車北上6公里,山地大幅度展開,7條山樑向北分出,齊聚西漢水南岸,其正面較馬車寬逾10倍,達20公里。風水上,這是典型的七馬奔槽。


槽,即西漢水上遊河谷。像是早就等待著這一刻的到來,大堡子山主人一聲令下,大軍啟動,七馬紛出,乘坐指揮員的馬車押後。這又是奇異的七馬奔槽,其含義遠不止於常馬馳逐。


由馬家大山發出的馬,層次分明,前後有序,尊卑有別。七馬自山上寬正面呼嘯而下,是為天駟出廄;位在高原,馬車于山坡上馳騁,又為天馬馳阪。




天駟出廄(載《玉髓真經》) 天馬馳阪(載《玉髓真經》)


天馬馳阪


與聖人孔子尼山的馳原之馬不同,馬家大山有的是高原馬群,大別於平洋獨馬。天駟出廄、天馬馳阪,風水術均主大貴,發達速。

天駟出廄者,土星如廄馬出平地也。廄馬成群,出土山,落平地,為成群之馬,故曰出廄。天馬馳阪者,馬在山坡之上,馳驟而下也。前圖主大貴,而廄馬成群者,不必自為牧養。後圖主大貴,而達速者,馬從峻坂而下,其勢疾速,人力所不能制而止之也。二格皆土星出旺氣而為馬,力量軒昂,故貴氣亦重。


天駟、馬車,區別在台;出廄、馳阪,別在有車還是馬院。同為高原之馬,若至秉麾方面,裂土封侯,非有馬院者不達。馬家大山七馬集於西漢水南岸,有馬院,是為出廄。馳阪有四數之限,用於車仗。馬家大山前馬台,四馬在高山擁下,又為馳阪。既備出廄又兼馳阪之象,天駟為馳阪天馬所驅使,風水顯示,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馬隊,是一支有組織、有指揮、具相當戰鬥力的軍隊,非一般散騎游勇、烏合之眾可比。它的擁有者,必擅征戰逐鹿,貴至分茅胙土、至尊無上的地位。



馬家大山同為西秦嶺山脈,在朱圉山龍脈結作的最後時刻,以應砂的輔助姿態出現,隔河相望,遙為呼應,共同回朝秦公大墓,給予了龍脈以赤誠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禮縣南部的龍王山支脈,由西漢水東出發,溯水而上,向東北分支,兩條山脈東至漾水河西,止於西漢水南,與馬家大山互為犄角。


馬以草為食,草因水而茂。馬山多見,宜水、草養之。否則,無水缺食之馬,躍進乏力,奔襲難繼,不至顯赫。故槽於馬尤重,池塘次之。秦公墓前經千萬年流水沖刷留下的一條深深的河谷,活生生就是一條馬群齊集飲水的天設長槽,吸引著八方之馬圍攏過來。


這是一個馬的世界。南有龍王山發脈之馬,東南有馬家大山馬群,北有朱圉山南下之馬,群馬奔向同一個目標,同時聚首西漢水。馬出現的方位不同,貴賤有別。在三個不同方向的馬隊中,尤以東南方位馬家大山發出的離明馬群為主、為貴。


七馬奔槽,不論偏正,富貴兼備。列於正前,預示所主之人與馬有緣,因馬富貴。



歷史上的秦人,擅養馬是出了名的。地處西北游牧區,秦人祖先以養馬起家,伴隨著馬的繁衍壯大,馭術得以超群絕倫,馬匹和車仗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當秦之世,又以「車千乘,騎萬匹」的規模,橫掃六合。


西漢水上遊河谷盆地,山奇水秀,自古以來植被茂盛,風吹草低,是一個十分適宜養馬牧馬的地方,秦人就在這裡集馬馴馬,作好戰爭準備,給征戰提供大量高品質的高原馬。

禮縣東南部為重切斷土石中山區,海拔1100——2100米左右,整個隴南山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在這種海拔高度上牧養的馬匹,肺活量大。而高原馬到了海拔不足400米的西安及渭河、黃河匯水處古戰場,其奔跑能力又要大大增加。


七馬奔槽,天駟出廄馳阪,作為西垂秦公陵園的主要風水元素之一,其對於秦人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秦人愛馬、識馬、懂馬,與馬結下深厚的情結,對馬匹的器重和喜愛,貫穿了秦社會的始終。秦人600餘年(從秦仲元年至始皇統一中國)的歷史,馬一直是君王所愛,馬鑄就了秦人尚武、進取的民風,為社會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強盛的國力、剽悍的種族、銳利的兵器和精良的馬匹,成了秦人由西往東攻伐擴張的法寶。可以說,秦人的興起得益於馬,秦人立國依靠的是馬,統一六國更是離不開馬。當中原諸侯王國還沉迷於步兵作戰的時候,秦人的隆隆戰車以無法阻擋的攻勢,朝著一統天下的目標滾滾而來。


龍王捍門


與馬家大山馬群勢成犄角的龍王山支脈,除了因應馬群外,其對於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特殊形態與不同作用,頗值一提。


位於禮縣江口鄉東北約5公里的龍王山,如一座香爐般矗立在禮縣南部西漢水左岸。實際上,這是一座襆頭山。



龍王山


襆頭,一種頭巾,亦名折上巾,又名軟裹。因襆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故也稱「烏紗」,俗稱「烏紗帽」。


烏紗帽示意圖


風水上的襆頭山,為開肩土星,中高兩傍肩低,類似於烏紗帽。《地理人子須知》曰:「襆頭,其為物既加於人首,固為貴矣。矧非人臣面君不敢戴,尤為最貴重者也。」穴前見有此砂,欲其方正端嚴,不倚斜,不破碎,方為合格。有此形者,多是大貴之地。上格龍,主王侯烈士,公孤極品,世享爵祿。即使中格龍,亦主方面大臣,富貴有聲。


龍王山與右岸的高大金星相對峙,是禮縣的重要水口山,也是秦公大墓結作後下水口的第二道橫攔關鎖。水口之間兩山對峙,水從中出,如門戶之護捍,居秦公大墓西南坤位,為典型的捍門山。捍門之砂,最喜成形,如日月、旗鼓、龜蛇、獅象等狀,有數重捍門者,必結禁穴;一重二重,亦主王侯后妃宰相狀元之貴。若捍門外又有羅星,尤為奇特。經云:「捍門之外有羅星,使作公侯山水斷。」


先有龜蛇等形交鎖水口,再有象徵王侯、公爵的襆頭山與高大武星相夾,強勁鎮守,證得其內必有宮禁重地。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有此,足矣。


玉釜專享


龍王山貴重異常,一山多用,還是秦公大墓最虔誠的應砂。挺然卓立於水邊後,面向東北,隨即展開了聲勢浩大的進軍。約18公里,到達與大堡子山咫尺相望的西漢水南岸,一脈儼如半月,向大堡子山綿密包裹過去,其餘三脈繼續往東北,止於西漢水、漾水河交會處的三角地帶。


如果說,龍王山在大堡子山南部延展的4條山脈中,東北3脈是外應,以障補龍脈右翼不足,那麼,靠穴一脈就是貼身的近侍和護衛。在長達3公里大於半圓的擁抱中,又可分為兩個部分。靠西一段是一座彎抱的華蓋,一頂官帽,中高旁低。帽山與蜿蜒流淌的西漢水一道,有效消減秦公墓右砂直指南方的煞氣,徹底遏止住大堡子山南傾勢頭。一硬一軟,柔若無骨的帽山面北體現出極度的順從。兇狠的秦公墓右砂,被軟綿綿包裹過來的帽山大弧度繞抱,近百里南下的余曜頓時沒了脾氣,消解得無影無蹤。東面一段,則如一座圓塔突起,座落在西漢水南岸,並儘可能地向北延伸,與秦公墓左青龍砂共同構成兩扇厚重萬分的門戶。


近距離靠攏的龍王山支脈,還是大堡子山最貼身、最有力的護砂。雖然中隔一水,但一點也沒有產生距離感,反而是一道奇妙的潤滑劑。兩山纏綿交媾,一剛一柔,一陰一陽,水乳交融,其膠著和合狀態,簡直是天衣無縫。



秦公墓白虎砂

東段包裹秦公墓穴前的砂首,因其圓得實在出奇,當地人稱之為圓頂山。和高聳獨立的大堡子山相比,圓頂山平緩得多。像是臣屬隔河仰望著主人,又彷彿是主人愛不釋手的一個物件。風水上,這是一座典型的玉釜。釜山寬大圓潤,穴前應之,河水繞之,分外貴重,非王公侯爵不配享。


釜,炊器,斂口,圜底,或有兩耳。風水上,釜屬金,為武星,有此必專方面,守藩鎮,而以功名顯。釜作官星當門戶,主封侯節相,不到朝堂。經云:「家財巨萬統千兵,世世兒孫為守土。」



圓頂山


圓頂山——釜山,由龍王山襆頭髮脈,數十里奔行的盡結之處,作為秦公大墓的守護門神,事實上也最終成為秦國君主賜予為其守土不到朝堂的公室貴族們的安葬之地,亦算是葬得其所了。


馬帽文武


大堡子山東面數公里距離上,馬山、釜山、華蓋峰逐次出現在西漢水南岸,極為難得。張子微曰:「馬帽文武,名振(震)當代。」前砂有馬山、華蓋峰同時出現在水邊,不論文武,必名震當代,何況三物並陳於前,專供享用伺候。強秦立於諸侯間並最後吞滅六國,馬帽、玉釜近身傍侍,弭患補缺之功尤不可沒。



圖為《玉髓真經》關於「馬帽文武」的論述。


天門開,地戶閉,水口關鎖,吉貴之象。按楊筠松九星水法,酉山卯向的秦公陵園,正面輔弼水來,正後祿存水去,右有貪狼水來,左後武曲水纏,均為吉水。詩曰:「輔弼水來最高強,房房富貴福壽長。貪狼水來照穴場,人口千丁發眾房。武曲水來發眾房,世代為官近帝王。祿存水去大吉昌,富貴榮華歸長房。」


話雖如此,西漢水來去竟同在一條直線上,大堡子山的正面與背後,水來卯去酉,雖然中間經歷一段曲折,但距離極短,穴前正面朝來,穴後對正牽去,為盜水無疑。讓人隱約感到一絲不安,總擔心身後有什麼詭秘與不祥的變故突然降臨。


楊公水法多有不驗,須參詳其他風水因素,綜合論定。風水寶地中,大吉常伴有大凶。這並非是混淆吉與凶的界限與標準,模稜兩可,而是風水中吉與凶的元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當吉中含凶的預示被後續風水或其他因素再次加以作用時,凶禍便會實際發生,西垂陵園正是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匯 的精彩文章:

故宮歷史上的「壬寅宮變」是宮女造反嗎?
歷史之謎:究竟是誰設計了故宮?
南京大屠殺日軍罪行圖解全紀錄
日軍記者拍攝:被日軍掠奪到軍營的中國女孩

TAG:歷史百家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