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秘龍首山:200位祖先集葬蔭佑千古一帝

探秘龍首山:200位祖先集葬蔭佑千古一帝

原標題:探秘龍首山:200位祖先集葬蔭佑千古一帝


西秦嶺一支強悍的龍脈,自雷古山發脈,經禮縣北上,駐蹕後東西展布,崛起少祖朱圉山,再掉頭南下,止於西漢水北岸。在朱圉發端,縱貫40餘公里的悠揚進軍中,北南走向、長約800米的大堡子山,先緩緩下降,再高高舉起,猶如高昂的龍頭,200多位秦始皇的祖先就埋葬在這條抑揚頓挫的的龍脈盡結之處——龍肚子至龍頭的位置上。這便是秦王朝風水謎底——西垂陵園,秦人賴以發跡的第一陵園。



大堡子山考古資料表明,秦人祖先埋葬於西垂陵園的,不會只是一位王公,也不僅限於數十年間,而是一座延續了數百年的秦族墓園。圓頂山墓地和出土的器物也同時證明,秦人都邑東遷之後,仍有秦國公室貴族留居西垂,守護著桑梓故土上的先祖宗廟和公陵祖塋,這或許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證實墓園的變遷。可以肯定的是,數百年間,秦人先祖前仆後繼,鉚定一山營築家族墓園,絕對不會是無的放矢的徒勞之舉,而是大有深意的家族意志和集體行為。


西漢水緩緩西流,在即將進入禮縣的時候,地勢忽然出現重大變化。開闊的谷地開始收緊,分散的群山漸漸閉合。一條悠揚的山列,自北而南直奔西漢水過來。在即將探及河水之際,山列一伏一起,面向東方呈現出一個鞍部。鞍部南端,一座大堡子山,像連綿的群山中獨獨伸出的龍頭,矗立於西漢水北岸。秦始皇的200多位祖先,就埋葬在大堡子山北面的鞍部上。


龍首山


大約在公元前800年由秦人祖先選定的這一陵址,名叫龍首山。現已無法考證,「龍首山」之稱始於何人何時。但種種跡象表明,龍首山的主人秦公,對這座陵墓涉及「龍首」的風水含義是熟悉的,對於這座陵墓將要發揮的作用也是寄予期望並有所預見的。


龍首山,到底是一座什麼山呢?


1822年3月,英國科學家曼特爾第一個發現禽龍化石,禽龍因此成為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人類開始正式了解和認識億萬年以前稱霸地球的一種生物——恐龍。


中國人認識「龍」,賦予龍的特定含義,要比科學家的發現早得多。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龍的傳人、龍的子孫就成為華夏子孫特有的稱謂。究竟是誰第一個命名了「龍」,又是誰將富有活力的山地、丘陵、平原賦予龍脈、龍穴的意涵,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課題。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其熟悉風水或者到過大堡子山的李白,充分發揮大詩人豐富的想像力,在不朽詩作《古風》中大膽形容秦始皇掃平六合的壯舉為「虎視」。那麼,大堡子山是虎形地結作嗎?


出土於秦公大墓的金虎,給大詩人的想像添加了有趣的註腳。



金虎

秦公墓發掘出來的重要文物,金虎是其一。通長41厘米、高16厘米、腹寬3——4厘米的金虎,為行虎造型,栩栩如生。行虎回首,闊鼻上卷,鼻孔圓小,雙睛圓凸,豎耳直尾,身體碩長,雙腿捲曲,雙爪如鉤,通身以金箔包裹木芯,以10段不同形狀的金箔片互相鉚釘,套接組成,還以硃砂描繪出「〈〈〈〈」形平行紋表示虎毛,鑄造年代約在公元前943年至791年。


某種程度上,行虎酷類龍首,常致人龍、虎不分。龍首山,又確實神似秦公墓出土的行虎。難道秦人不會從行虎聯想到龍首山嗎?這當中有什麼聯繫呢?


從風水上看,當地人俗稱「龍首山」的大堡子山,狀如龍頭。雖與行虎相像,但不是虎。稱之為龍首山,恰如其分。


大堡垂柳,卻狀如龍頭。垂柳為結作之形,風水偏枯,亦善亦憂;龍頭為外在之形,高昂不屈,惟我獨尊。


與秦公千年廝守的這條山列,乃是方圓幾十公里範圍內的一條最為生動的山脈,也是至尊至貴的龍脈。但見在群山中抬起的龍首山,圓潤敦實,雄顧四周,三山拜伏,作圍攏拱衛之狀。龍首山作了一次威嚴的亮相後,直直向南伸出一條小山樑。對於這條牙刀般強悍的余脈,西漢水心存忌憚,恭恭敬敬繞之而過,表現出高度的敬畏。


這就是秦人西垂陵園最典型的山水特徵。山與水的交會以及強弱分明的主次關係,構成了獨特的景觀形勢,也成為西垂陵園最深刻的風水內涵。龍首,給予大堡子山獨尊的環境和必要的高度,也賦予了秦人雄霸一方的實力和威嚴。造物主慷慨地賜予秦人這一方神奇的土地後,必定蔭護他的子孫創造出雄偉瑰麗的歷史。


龍首山洋溢的至尊氣象,還鮮明地表現在前應後照上。



秦公墓門戶


龍首山前,西漢水迎面上堂,眼看就要登堂入室而欲達不達的時候,一條山腿悄無聲色地向東南延伸過來,像一枚玉璽重重地卡在了龍首山的左前方,橫攔住直來的西漢水。玉璽底為石骨,受河水沖刷,露出嶙峋玉石,甚為貴重。無獨有偶,圓頂山像一尊玉釜,穩穩地落在了龍首山的右前方。兩山同出對夾,形成了一道虛掩而沒有完全閉合的門戶。西漢水察情觀勢,隨即改變態度,減緩流速,浩蕩直射變得可控,在玉璽、玉釜當口舔犢山腿,獲准前行後緩緩進入內堂,再按照規定的方向和速度迂迴到龍首山右後方,曲折流逝。

玉璽,因此成為龍首山尤為可貴的前應;後照則更為壯觀。龍首山背後,一山相連,山體橢圓,成玉印狀。隱於穴後,為龍背印。山腿向西南伸出,逆收西漢水。因居水口,又可作羅星看,極富韻味。


更為奇特的是,龍首山正後方約7公里處,一位像戴著平頂帽子的大臣,平舉雙臂端端正正地站立在燕子河與西漢水交會處東北,面向東方熱烈地抱擁過來。風水術里,這是御座。



御座


御座,帝星一種,又別於普通帝星。必高大平正,端嚴秀麗,如有兩肩,彎抱向穴,不斜側,不走足。或為前砂,後峙者尤貴。按五星論,御座者似金非金,金則娥眉;似土非土,土則相台;似木非木,木則一字文星,是金、土、木的結合體。龍首山後得兩水映照的這把御座,高貴萬分。御座,成為龍首山的強大靠山。正靠御座,御座映照,預示著主人既沐皇恩,又兼王者氣象,前程無可限量。



皇帝座(載《玉髓真經》)


御座再西約15公里,有高聳入雲、連綿橫亘的八龍王山。不過,遠照不如近靠,那已經是西秦嶺所能給予龍首山的最後關愛了。


背靠御座,面向東方。前應後照、左右砂水諸元素,決定了墓葬的方向,除了坐西朝東以外,別無選擇。龍首山上,所有的秦公大墓都採取統一的朝向:西首東向,切合風水術的原則要求。


永遠面向東方的龍首山,昂起高貴的頭顱,青龍砂適時護住了敞開的胸懷,遮擋住浩蕩前來的西漢水。對於西漢水的登門造訪,龍首山是那樣的從容,沒有絲毫的防備。右臂盡情地低俯外延,像是努力地張開臂膀歡迎,沒有任何阻攔之意。由此,上堂朝懷的西漢水在進入內堂的一霎那,出現了令人憂慮的一幕:破門而入。

《龍主沉浮》有曰:「有水合流朝進,風水上為至善格局。然水並非越大越好,水能帶煞;水並非愈近愈吉,朝懷無制,謂之直射。」東來朝懷的西漢水,其來有制無制,是判斷水吉水凶的關鍵所在。


朝懷水的至善格局,是上堂而不射脅,在龍虎外彎抱流逝。龍首山則不是這樣,致險象環生。


關鍵時刻,龍王山東北支脈起了勤王救主的作用。最靠近的一支似疾風而來,迅即趕至,除給龍首山一個及時的彎抱外,北臨西漢水雄起圓頂山,有效削減續來水勢,成為秦陵最得力可靠的外砂,彌補了自身虎砂欲舉無力的缺陷。圓頂山介入成為堅強的門戶後,西漢水頓時成了孤軍,受到多方管制,只能乖乖地繞穴而過。龍首山虛驚一場。


歷史的一幕與龍首山風水驚人巧合。


荊軻剌秦王的故事,眾所周知。荊軻在進入大殿,向秦王獻上燕督亢地圖的一剎那,拔出了匕首。秦王措手不及,一時只有躲閃之能。危急關頭,一名御醫急中生智,把手中的藥箱擲向荊軻,使秦王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進入內堂剌秦的荊軻,最後反被秦王拔劍斬於殿上。


對於流入內堂的西漢水,秦王有的是如右臂伸展的長劍。圓頂山,簡直就是御醫向荊軻拋出的那個救命的藥箱。


上堂朝懷的西漢水,代表的是一種向心的朝拜,與山的特朝相比,朝懷水的吉祥分外妥帖實在。西漢水入懷,先盪胸,再向右流去,是吉凶參半。盪胸部分為凶,但朝懷上堂之凶,又是可控的。門戶堅韌帶石,白虎砂如刀似劍,成為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水流只能俯首稱臣。

開與合,慢開緊合,大開大合是龍首山門戶的顯著特點,與之相對應,大氣磅礴、大智大勇亦貫穿於秦人的強國實踐中。與高昂頭顱、青龍白虎帶石露曜的龍首山相比,西漢水低流而過,在山腳下留下的是千古詠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匯 的精彩文章:

揭開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風水之謎
故宮歷史上的「壬寅宮變」是宮女造反嗎?
歷史之謎:究竟是誰設計了故宮?
南京大屠殺日軍罪行圖解全紀錄
日軍記者拍攝:被日軍掠奪到軍營的中國女孩

TAG:歷史百家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