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僧圓寂後如何安葬?

高僧圓寂後如何安葬?

前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前日於雲居山安詳示寂

近期,佛教幾位大德相繼離世,實在令人嘆惋。

但或許應當說清楚的是,這是一種對於高僧們無法繼續教化眾生的嘆惋,而並非是針對死亡本身。

對於佛教的信仰者而言,死亡並不是那麼令人恐懼,「苦集滅道」的聖諦早已為人所知,「寂滅為樂」的道理亦無需贅述——真正理解佛教的人,在死亡面前大抵都會多一分豁達。

正因如此,佛教對於喪葬也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文化。

不同於漢民族固有的土葬文化,佛教的喪葬儀式相對比較特殊,而其中最為熟悉的則大概是「荼毗」,也就是佛教的火葬了。

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火葬已經已經逐漸為人們熟悉與接受,但在佛教流傳漢地之初,這種大大有悖於儒家身體倫理與道教魂魄觀念的喪葬儀式卻極大地遭到了排斥,不僅一度遭到禁止,甚至在特定的時期還會被認為是一種帶有侮辱性質的喪葬儀式。

馬王堆T形帛畫體現了漢文化中的魂魄觀念

然而,荼毗在佛教中卻有著深厚的淵源。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曾經記載,古印度的葬俗多為火葬、水葬與天葬。由於佛陀本人在涅槃後即經荼毗,火葬一直被認為是佛教中的正葬,在後世多為佛家四眾所效仿。

佛教的荼毗並不複雜,儘管各地在喪俗上有所差異,但其核心都是念誦經文、焚化遺體與收訖舍利,其差別主要在僧人遺體的姿勢,如果遺體是坐龕,則需封龕、舉火;如果遺體卧棺,則是封棺、荼毗。

在經過荼毗之後,寺院大多將僧人的遺骨安放在特定的墓塔中,一些高僧大德往往還有單獨的舍利塔以供後人紀念憑弔。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塔林

荼毗中另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收訖舍利。

受到修行與生活習慣的影響,高僧大德們遺骨中還時常可以見到特殊形態的舍利子,這些舍利顯示了僧人們異於常人之處,但或許是小說演繹的影響,舍利在今天的大眾也有被過度神話的傾向。

實際上,對於佛教僧人而言,舍利的多寡與其修為的高低並無多少聯繫。佛教之所以推行荼毗,其目的就是告訴人們捨棄身體,佛經雲「身壞命終」,而既然身體已「壞」,也就沒有必要再繼續保留。至於火化焚燒中後保存遺骨,實際上只是為了達到紀念賢人的目的,若是因在意異象而一味追求舍利,反而成了捨本逐末的行為,誤解了荼毗的真意。

不同形態的舍利子

儘管佛教僧人往生後多經荼毗,宗派與地區也會影響他們對於葬俗的選擇。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九華山的僧人們多有「坐缸」之舉,即將僧人的遺體安放在特定的缸中,經過一定的流程,最後被塑為肉身菩薩。

這種葬法不同於早期葬法對於身體的拋棄,而著重強調修行對於僧人們身體的「改造」,在這裡,不朽的肉身似乎成為了佛法不朽的一種再現,同時也凸顯了僧人修行的精進與修為的高深。

對照佛教的歷史來看,其實也不單單是九華山有「坐缸」的儀軌,禪宗就比較強調修行對肉身的提升,六祖慧能的肉身保持了千年不腐,至今仍被供奉在韶關的南華禪寺之中。

六祖慧能的肉身舍利

藏地僧人的葬俗則更加接近古印度,除了火葬以外,也還保留了水葬與天葬。

藏地對天葬的推崇同樣顯示出了一種對肉身的捨棄,但除此以外,它更顯示的是一種對於生命輪迴的領悟與尊重,藉由天葬的方式,佛教徒們最終將自身的血肉布施於世間,展示著最為極致的慈悲。

佛教的修行中有一種被稱為「不凈觀」的觀想方式,核心是通過觀想自身和他人身體的種種污穢不凈現象,消除自身對慾望的貪戀。而普通人觀看天葬在某種程度上呼應的也正是這一傳統,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加透徹地理解肉身的本質。

色達的天葬台

無論是荼毗、坐缸還是天葬,佛教的每種葬俗和儀軌,實際上對應的都是佛法。同時,不管是捨棄肉身,還是強調修行對於肉身的改造,佛教始終認為佛法是超越身體的存在。

或許也正是因為理解了這一點,佛教徒們才能更加平淡地直面死亡,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死輪轉之間的變動與無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和燈 的精彩文章:

他們說:這個漂亮的饃饃吃了還想吃
冬至極陰,數9寒天,要吃這個9蒸9曬的大丸子
2018《金剛經修福日曆》,「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TAG:甲和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