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喬納森·沃特里奇

喬納森·沃特里奇

從今天開始這裡將持續更新由馬克·瓦利(Marc Valli)和瑪格利塔·戴薩奈(Margherita Dessanay)編著的《一抹現實:當代具象繪畫》一書。此書於2014年由Laurence King出版社出版。欒志超和「繪畫藝術壞蛋店」將會以互聯網的形式實驗性地在這裡持續地分享這本書的翻譯文稿和文稿語音作為大家學習研究的參考。為便於閱讀,文稿會根據情況略作改動和調整。今後這條內容的文末將持續添加欒志超個人打賞二維碼。感謝譯者的分享。

喬納森·沃特里奇|Jonathan Wateridge

1972年生於尚比亞,現居住於倫敦

自2006年起,喬納森·沃特里奇就選擇了將油畫作為自己的創作媒介。這些年裡,他的創作也發生了諸多變化。他的創作關注現實主義的問題以及和現實相關的思考與觀念,但他所有的畫面都源於他在工作室里所搭建起來的場景。在過去的這幾年裡,沃特里奇的實踐更多地關注繪畫的構圖問題。他認為,「任何一種觀念都需要一種形式來表達。內容和形式需要合而為一。」除了大量的關於人物的創作,他還進行各種繪畫實驗進行「現實」與「虛構」方面的藝術探索。

投身繪畫

我自十四五歲起就專註於繪畫。但是,在1990年進入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學習後,我有一年沒有再畫畫。儘管我生來就喜歡畫畫,但我又擔心如果不和當代文化發生些關聯的話,繪畫在這個時代似乎又有些過時。有十五年的時間,我都沒有再畫畫。我覺得自己應該從事一種更具觀念性的實踐。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現在更能接受過時的繪畫。而且,諷刺的是,我覺得這種「過時」反倒讓我倍感輕鬆。

現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

如果要對我自己下個定義的話,我更像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而非照相寫實主義者。我必須要說明這一點,因為觀眾在看了複製品而非原作之後,通常會得出我是個照相寫實主義者這樣的結論。然而,複製品總是用一張圖像替代了原作的物質性,讓觀眾透過照片去觀看繪畫,這使得作品更具「寫實感」。照片賦予了繪畫一種電影的質感,但是,這種質感必須是突出繪畫的物質性,而非抹除。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或許是我逐漸不給我的繪畫進行裝裱的原因之一,而是更多地關注繪畫的形式本身。

素材和主題

通過布景和演員的表演,我的圖像呈現的都是特意虛構的「非事件」,僅僅是呈現一個真實事件發生時的場景,但其實並未真實發生。畫面中的所有東西都是虛構的。如果拋開這些布景和表演不談的話,那這些繪畫就完全是一種虛構。這樣一個創作過程本身對我而言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因為我的很多繪畫如今都源於工作室拍攝時不可預知的偶發事件。這些素材因此就成了我創作的起始之處,同時還非常重要。

對原始材料的實際重建或是重新組構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原材料是什麼,我始終都試圖去除所謂的「真正的」原材料或是參照物。一張圖像,不管多麼的獨具特色或獨一無二,都會進入到現有文化圖像的傳統中來。而身為藝術家,重要的問題在於質詢自身同這一傳統之間的關係。

轉變

在創作《另一個地方》(Another Place,自2010年開始的系列創作,呈現虛構的電影場景)這系列作品的過程中,我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另外一種媒介成了繪畫的主題,這系列作品因此就遠未達到我想要的直觀效果。如此直接地和電影這樣一種特殊的媒介發生關係,我或許早該預想到這一媒介的美學會滲透到整個畫布上,使得畫面比我想像的要具有更多的戲劇性,同時也太過具體、太多敘事。

我在2011年左右的創作試圖去除這種美學,控制色彩,將事件的發生控制在畫框內。我想要轉而創作更為平靜和日常的畫面。我希望畫面看起來是普通的、不起眼的。我試著通過一種即興和舒服的方式去畫畫,但是仍然具備敘事的層面。這時候我開始搭建實體大小的布景,這給演員提供了沉浸式的氛圍。他們可以在布景中「做自己」。這樣一來,我並未試圖用畫面記錄下來這一切,(我想要創造的)世界重新回到了工作室;我並不想要什麼真理或永恆,而是找尋那些一閃即逝、即興、悄然發生的瞬間——但所有這一切仍然要在我的全權掌控之中。

《因特》(Inter)

2012,亞麻布上油畫,75 x 116cm(291/2 x 46in)

所有這些作品都和結構密切相關。畫面中有很多線條和交叉,每張作品的基本結構十分重要。所有這些作品也都是從我的布景來的,因此我並沒有必要將其界定為虛構,因為這些畫面都曾真實存在,這些作品都是建構起來的。

專註繪畫

在創作這些作品的時候(2010年和2011年),我開始想明白了一些問題。首先,為準備和搭建布景而做的大量工作似乎與做這麼多就只為一張畫這樣一個事實不相匹配。我突然想到,我需要提前設計布景,這樣就有可能使用這些布景(創作)多件作品了。這就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創作一些小體量的作品。

再就是創作大體量的作品所帶來的問題。大體量的創作給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局限。我懷念那種在畫畫的過程中十分享受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只有在不同尺寸、不同圖像的創作中才能實現。

新方向

在把體量縮小之後,我想要再有進一步的改變,希望接下來的創作主題更具私密性和曖昧感,人物所處的空間環境也更為空曠。我竭盡所能地把關於事件的畫作盡量留白,試圖避免給每個畫面一個固定的意義。但是,圖像共享著某種模糊感。人物因為霧或者玻璃門而模糊不清;畫中的主體看起來遙不可及,或是有一種隔絕感和禁閉感,比如《景色》(Vista,2012)中的電梯或圍牆。所有的動作都被壓縮到了最小,布景普普通通,毫無特徵可言。由此,這些畫作實際上以靜止的方式描繪了動作。

配色也比之前要更為簡單。事實上,我用到的顏色只有兩種白色(鈦白和鉛白)、土黃色、褐紅色、海綠色,以及兩種黑色(象牙墨和燈黑)。最重要的是,這些畫作都大小不同,有些畫面中完全沒有人物,趨於抽象。這在整個畫布上製造出來一種更為開放的節奏感。而且對我來說,這就好像大口地呼吸新鮮空氣,將創作方法完全解放了出來,創造未來的繪畫。

《玻璃門》(Glass Doors)

2012,亞麻布上油畫,200 x 290cm(79 x 114in)

《趴在牆頭的男孩》(Boy on Wall)

2012,亞麻布上油畫,282 x 400cm(111 x 158in)

《午後場》(Matinee)

2011,亞麻布上油畫,282 x 400cm(111 x 158in)

《游泳池》(Swimming Hole)

2011,亞麻布上油畫,282 x 400cm(111 x 158in)

《電梯 I》(Lift I)

2012,亞麻布上油畫,100 x 150cm(39 x 59in)

《電梯 II》(Lift II)

2012,亞麻布上油畫,100 x 150cm(39 x 59in)

明天繼續更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繪畫藝術壞蛋店 的精彩文章:

哈丁·梅耶 Harding Meyer
穆丁&羅森布魯姆
本雅明·盧布羅夫
藝術,更深的幻覺

TAG:繪畫藝術壞蛋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