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恬淡,學以樂志-從學以來讀莊子之不同
前幾天我坐火車,路上無事就拿了本莊子看,前後共看了四五篇吧,從刻意篇看到秋水篇。有一些感想,寫下來分享一下。也順便從一個側面觀察一下從先生學習以來的一些變化吧。
我從前很喜歡莊子,也認真讀過一段時間。但是後來跟先生學習後,先生就不讓我再讀莊子了,先生說,你的基礎不對,那麼讀出來的東西也就不對,莊子學貫百家,沒有一定的儒學和諸子的基礎是讀不明白的,強要去讀,就只能是錯解。於是我就暫時放下了莊子,轉而按照先生的規划去學習儒學。一段時間以後,我天天琢磨那些字句,精神上有些綳著了,有一天先生對我說,你現在可以去讀讀莊子的天道篇了,但是就是讀,不許解,不要琢磨。我記得挺清楚,那一天我坐在公交車上,拿出手機,翻到莊子天道篇,就那麼翻著看,看完以後覺得精神上有一種久違的安寧和舒緩,還昏昏然有點想睡覺,下車以後連步子都走的慢了許多。這大概也是一種調整狀態的方法吧,我那時候太綳著了。
後來好久都沒有再碰過莊子,就跟著先生上論語課,學各種各樣的東西,漸漸的心思踏實下來。從前我有不明白的東西,總是絞盡腦汁想要把它弄明白,結果卻常常是自以為是的給那些東西下一個似是而非的定義,還弄得自己精疲力竭。有一次,我思考一個概念,總也不明白,已經很累了,但依然不罷休,強行要懂,結果耗神過度,小病了一場,還被先生批評了一頓,說我這是不知止,非長久之道,要是這樣學,那不如不要學。還有一次,先生出給大家的一道題目,就是那個時間問題,先生明明說對我們說了,這不是給你們出的,你們不要去答。但是我還是好奇心不止,強行去研究了一下,結果消耗過大,虛弱了好幾天。這次先生狠狠的說了我一頓,我就再也不敢亂來了。而且看起來貌似是有點所得,但其實身體不行根本也守不住,後來都忘得乾乾淨淨了。自己也深刻體會到了論語上那句話,子路有聞,唯恐有聞。漸漸的就不再對這些看似玄奇高妙的東西糾結了,遇到了就想一想,想不明白就算了。因為知道有些東西不是靠想的,該明白的時候,不經意的就明白了,根本毫不費力,所以也就不再花心思在這種事情上。
生活就這樣日復一日平淡的過著,原本我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變化,無非就是一點一點的推進學業而已,學習強度也不算很高,每周一次的論語課,加上鍛煉身體,僅此而已。直到有一次我和同學討論一個學問上的問題,他引用了很多文獻給我看,都是一些先秦諸子的文章,很多我從來都沒有看過,結果我只是隨便看了一下,就很快明白文獻想表達的內容了,而且心知肚明他解的不對。當時我就挺高興的,但是沒表現出來,也沒跟人抬杠,後來見到先生時,就忍不住把這事跟先生炫耀了一下,結果頭上挨了一巴掌(┬_┬)。我是一個挺懶的人,除非興緻起來了,或者先生留作業了,不然我是懶得去天天翻文獻看文獻的,所以,我的閱讀量比起很多同學來說,實在算不上多。先生常說,我們根本不是看讀了多少書的,看的是能力,把論語單拿出來,是因為論語是孔子的語錄,孔子博古通今,很多話都有很古老的來源,但是其實拿哪本書都一樣,關鍵是訓練能力。那次事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先生說的這句話有了真正的體會。
然後就是這次在火車上讀莊子的感受了。我有一本莊子,中華書局出版的莊子註疏,跟著我很多年了。從一開始像讀天書一樣,讀兩頁就精疲力盡,到現在隨手翻翻就讀個三四篇,這段經歷回想起來也挺有趣的。言歸正傳吧,這次在火車上是從刻意篇開始讀的,雖然是隨手翻的章節,但是沒讀幾句就立刻覺出了不同,跟印象中記憶里從前讀這篇時的感覺完全不一樣,豈止是不一樣,簡直就是另外一個深度,跟我們平時所學的東西完全的聯繫了起來,字裡行間跳動的信息完全牽引住了我的神經,大腦開始進入另外一種狀態中,彷彿是一種空白,我知道這是一種知識的衝擊,我對這種感覺很熟悉,它需要一點時間,窗外的河北大地上下起了雪,一片白茫茫的天地在向後飛馳,養神之道,我閉上眼睛,心中浮現出這四個字。
我最早從莊子中獲得的狂喜是秋水。有一天下班後,辦公室里沒有人,我不想回家,就拿起了莊子讀,隨手翻了一頁,正好是秋水篇,就開始讀了下去。讀著讀著,我覺得有點不一樣,「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我感到有些不同,思維在快速的上抽,開始凝聚,這是我高度專註的前兆。
接著往下讀。
「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我感到有些東西有些不受控制,若有若無,彷彿摸到了一些東西,又不明白,思維好像突然被張開,世界好像撕開了一個口子,露出了一絲他真實的面目,一種巨大的衝擊讓我有些無法思考,一瞬間所有的憂喜都不再存在,一種無法言說的思維的停滯讓我再也無法讀下去。於是我合上書,關上門,離開了辦公室。我記得很清楚,那是夏季的一個晚上,我似乎沒有意識的走在街上,仰著頭看著天,周圍的所有一切都跟再也與我無關,心中一片平靜。原本工作上煩心無比的事情,消弭的乾乾淨淨。繼而心中開始升起一種情緒,一種熱烈,或者可以稱之為狂喜,非常難以形容,世界好像開始變得生動起來,我好想找個人分享。為了分享我的快樂,我就請人吃了頓飯。
讀書的快樂之處常常在此,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快感。儘管先生說學習不能追求快感,追求快感走不長遠。可是那種滋味真是難忘啊,讓人回味。不過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回到火車上來。讀完刻意篇後,我差不多又走了一遍上面所說的那個過程,一片平靜,只不過繼之而起卻不是狂喜,而是淡淡的喜悅。我心裡明白,自己又有所進步了。定一定神接著往下讀,姑妄言之,刻意以養神,繕性以養性,秋水以見獨。一些東西在漸漸的清晰。火車到站了,我走出門外,來來往往的人群與我相錯相行,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
最後簡單的說一說感受吧。
刻意篇的主旨是養神。先駁斥眾非,虛求其表,不明其實的做法,然後引出聖人之德行,平易恬淡,純粹不雜,這樣才能夠養神,寶神貴神,如利劍不敢輕易出鞘,才能夠精神四達併流,無所不極,才能夠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就是只有養神,積累神氣,才能夠物物而不為物所役。本篇點出了養神的要旨和養神的重要性。
繕性篇的主旨是養性。性有杯水之喻,性可遷。本篇概述了俗世之學從先古的演變,認為俗世之學漸漸的以文滅質,而害民之性情。所以不能由俗學而養性。要知與恬交相養,正己修身而復性情之初。要立下真正的志向,真正的志向不是所謂的成功,而是做這個事情有無比的快樂,與得失全無關係。樂全之謂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此篇可與有涯無涯之辯相參。
秋水篇的主旨是見獨。本篇內容如汪洋肆姿,浩瀚無方,很容易迷失在文字中。但本篇的主旨其實非常明確,就是個人該如何面對這個無所畛域的浩瀚世界。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有資格有勇氣去面對和認識真正的世界。若是迷失在這個宏大瑰麗的世界中不知該如何自處,只怕是要被這個世界所吞沒的。所以,秋水時至,至於北海,首先是給人一個認識世界的機會,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後,又能要知道如何自處。這就是人的主體性。一旦明確了主體性,那麼「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所以,才有莊子最後的濠梁之辯,游魚之樂,我知之也。非養性明志無以知去就。
先生給我們打的基礎恐怕是這世界上最珍貴,最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了,是修身進學的基礎,是能夠看到遠處風景的梯子,是窺探這個世界真實底色的契機。很多同學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是在焦急,總是在問一些玄奇的問題,其實這些遠不如躬身而行,踏踏實實的按照先生說的去做,去學習,把基礎好好的打紮實。一旦有一些基礎了,好些問題根本不需要去問,不求而得,不期而至,水到渠成,毫不費力。其中喜悅不足為外人道。不過,也許不同的人,學習的方式也不同吧。我更喜歡享受自己研究探索的樂趣,也喜歡無憂無慮的與生活一起浮浮沉沉,日子還長著呢,著什麼急呢?
TAG:博山小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