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上「健康」標籤未必是健康食品!其實都是被「你以為」給騙了
現代食品已極為豐富,人們更注重「健康食品」,於是也就有了商家的市場商機。縱觀萬花筒一樣的食品世界,有些是貨真價實,跟說的一樣,有些則是商家「健康」宣傳的概念,而你正好誤知,被忽悠的就是你了。小編用心收集了一些退友們容易混淆的概念,一起來看看~~
這些「你以為」的認知誤區
↓↓↓
「
我以為:
果脯就是果乾
」
果乾:是經過乾燥後的水果,會損失掉部分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但礦物質和糖被濃縮,含糖量通常可達60%~80%左右。
果脯:是水果加糖煮制後再加糖腌漬而成,維生素和鉀、鐵、錳、鋅等礦物質含量遠不及果乾,營養素密度低。
GIF/2K
「
我以為:
營養麥片就是燕麥片題」
燕麥片:配料表裡百分百是燕麥,貨真價實。
營養麥片:配料表裡除了燕麥,還會加入植脂末和香精,部分「營養麥片」中燕麥片的含量僅有5%,最高也不超過40%。
GIF/1K
「
我以為:
爆米花原料就是玉米
」
仔細看爆米花的配料表裡幾乎都有氫化植物油的身影,糖多、脂肪多、熱量高,有的還會添加色素以及各種香精,根本不是什麼健康零食。
GIF/2K
「
我以為:
果汁飲料就是果汁
」
果汁飲料中的原果汁含量只有10%~20%,高一點的可達到30%,剩下的就是水和糖。因此與果汁相比,果汁飲料的純度與營養價值大打折扣。
「
我以為:
乳酸飲料就是酸奶」
乳酸飲料是以飲用水為基礎,加入牛奶或乳製品、糖或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調製而成,營養價值低。建議盡量買乳含量大於85%的酸奶,乳含量太低的可能是調味飲料,不是酸奶。
「
我以為:
日本豆腐就是豆腐
」
日本豆腐是以雞蛋為主要原料,輔之純水、植物蛋白、天然調味料等製成,沒有一點大豆成分。
「
我以為:
全麥麵包原料就是全麥
」
市面上有很多全麥麵包、粗糧餅乾等食品,其配料表中的小麥粉、精鍊植物油、麩皮、白砂糖、起酥油這幾種成分泄漏了其本質。麵粉為主,為了改善麩皮造成的粗糙口感,餅乾里加了很多植物油,不是健康的粗糧製品。
GIF/2K
「
我以為:
粗糧餅乾原料就是粗糧
」
與粗糧相比,粗糧食品的膳食纖維含量少了很多,為了彌補口感上的欠缺,商家往往會添加很多糖和高達30%的油脂。還有,一些無糖食品雖然不含糖,但麥芽糖、玉米糖漿等水解澱粉也不少。
「
我以為:
牛奶飲料就是牛奶
」
牛奶飲料(調味奶)其實並非純牛奶,而是將純牛奶用水稀釋過,然後加入糖、穀類或堅果、強化營養素,甚至添加了香精調製而成,營養含量有所降低。
「
我以為:
維生素飲料含維生素
」
維生素飲料中所含的維生素比例並不一定適合人體需要,糖分含量也很高。另外,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纖維是維生素水不能替代的。
「
我以為:
水果月餅里有水果
」
芒果味?草莓味?水密桃味?鳳梨味?...這些打著水果味旗號的月餅其實都是用冬瓜餡做的基料,幾乎不含真水果。一是因為全用水果成本代價太高,二是因為水果濕潤,月餅很難塑形。
「
我以為:
蟹肉棒是蟹肉做的」
真材實料肉的成分很少甚至不含,更多的是食用明膠、香精、色素、增白劑等添加劑。真正的蟹棒多從海外進口,加上海運和冷藏費,一斤價格至少要在100元以上。
「
我以為:
零反式脂肪酸是零含量
」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中規定每一百克產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含量小於等於0.3g,可標註為「0」, 零反式脂肪酸並不代表完全沒有。
「
我以為:
零膽固醇食品不含膽固醇
」
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製品(奶製品或肉類),若水果製品、麵食等產品強調自己不含膽固醇,那就是噱頭,因為它們本身就不含。
GIF/1K
資料來源:健康時報、網易、搜狐網
本圖文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涉侵權即請留言聯繫刪除
※有人說,面和飯,可以相愛,不可相殺,您說呢?
※《家庭輕鬆大掃除篇》超管用!主婦們掃起來
※羊絨衫和羊毛衫有啥區別?怎樣穿才對?
※明知看病煩,仍「小病大看跑三甲」!到底為哪般?
※美食|吃蝦誤區知多少?(附:10道大蝦的家常烹飪訣竅)
TAG:退休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