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一、名家注釋

張介賓註:「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人之川。」「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未必至,水至氣未必至,故言水注之氣。」「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陰精之所化,知雨之為義,則可與言汗矣。」「氣本屬陽,陽勝則氣急,故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二、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首先討論一下六經與腸胃,《黃帝內經》曰:「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六經是連接南北的經脈,主要分布在四肢和軀幹部,腸胃歸於六腑。前文說過這裡的清陽是飲食經過腐熟運化後的一些營養精微物質進入經脈以營養四肢,而飲食經過新陳代謝的糟粕則排入大小腸。這是六經與腸胃的關係。

再來看看川與海,川是指內陸的河流山川,河川源於山上雪水,雪水源於雨水,雨水源於大海的水蒸汽上為雲,河川滋養著內陸的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條件,河川的盡頭就是大海。

河川入海有這樣幾個意義,第一,河川在滋養著土地和養活當地居民的同時,還接收了所經過地方的代謝產物,這些廢物全部排入大海,由大海來轉化、消化,最後吸收。有一個成語叫做流水不腐,水之所以能循環流動,就是因為雲雨、山川與大海中水的不停轉化。當今地球上的人類製造了大量的垃圾,給大海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就像我們的胃腸,如果飲食當中存在著大量的毒素也會對胃腸的消化吸收帶來危害。第二,河川的水源於大海,「地氣上為雲,天氣降為雨」,所有內陸的河川的水流主要是由大海的水提供,只要空氣是新鮮的,海水帶來的雨水也是乾淨的。

以大海對應胃腸非常貼切,胃是水谷精微的源頭,腸道又是吸收和排泄的通道。而六經與河川的功能也是一致的,主要是滋養其所經過和覆蓋的區域。可以說懂得了川與海的關係,也就明白了六經與胃腸的關係。

三、九竅為水注之氣

九竅由在上的七竅和在下的兩竅組成,上七竅包括耳、眼、口、鼻,下兩竅就是前後二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生於二在下竅,而成於七在上竅,經文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因此上竅充滿著清陽之氣,下竅則充滿著濁陰之形同時九竅以通為順,九竅之氣為水注之氣,開九竅,潤九竅,在上的七竅則是為水之氣所充盈,在下的九竅是水之形所滋潤。當九竅出現異常時,要依據上下陰陽之特點進行調理,前面也談過了,天燥地濕,天濕地燥;寒則天燥地濕,熱則天濕地燥。九竅之水氣的分布也同此理,陽虛有寒多表現地濕而上燥,陰虛有熱時多表現天濕熱而地燥,治療時要全盤考慮,否則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

總之,此段經文主要是講自然界的水液代謝對應於人體的水液代謝,六經、胃腸是水液代謝之根,九竅則是水液代謝之標。

四、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這段經文講述了養生三大原則,「上配天以養頭」,清陽上為天,在天之氣有兩個特點:一是清,二是陽氣。清是指清涼、清爽、清透、清靈;陽氣是指精所化之最具有陽性的氣,可以生神的。這兩個特點正是頭的特點,如果是寒郁於上則陽氣不足,頭腦不夠聰明;如果是熱邪郁滯於上陽氣不降則不清,表現頭痛、頭脹、發熱、失眠、頭暈等癥狀。

下象地以養足」,濁陰下為地,地之形也有兩個特點:一是濁,二是成形。濁是指實重沉厚,主藏精;成形是指陰成形,外靜而里熱。如果是陰虛有熱則精不藏,表現五心煩熱;如果陽虛有寒則精虛,表現四肢冰涼。

中傍人事以養五藏」,五臟是天地之氣交,同具有天地之性,養五臟要陰陽共同調理。《黃帝內經》中有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儒家還有「仁義禮智信」之原則。這些都是養五臟所要參照之人事。

五、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此段經文的全文是「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這裡實際上講到自然界當中的天、地、風、雷、谷、雨六種事物,對應人的肺、嗌、肝、心、脾、腎以及咽喉這個部位。從自然界來看「天、地」應該是在「風、雷、谷、雨」之上下,代表陰陽之總綱,而「風、雷、谷、雨」也可以分為兩部分,「風、雷」為天之氣,「谷、雨」為地之形。

《黃帝內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肺主呼吸,五氣同於肺。五味入口通過咽喉而入於胃。所以說「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肺和咽喉是天地通向人體臟腑之門。而且有趣的是古人將鼻口相交處的鼻唇溝上定了一個穴位稱為人中穴,此穴位正好是在督脈與任脈相交處,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口鼻乃天地在人體的交會處。

風為天之六氣之一,其特點是陰在外陽在內,陽氣從內部發散,而被陰寒從外所郁滯因而成風。其陰陽特點與肝木相同,因此風氣通於肝。陽生出後則為長,五臟中屬心,五行屬火。雷是由於陽在陰中逐漸變大,當陽過盛則成為雷,其性與心同,因此雷同於心。經文之所以用兩個天之氣對應五臟中的肝心兩臟,是由於肝心兩髒的五行屬性為木與火,性質為陽,根據「陽化氣」的理論,肝心為陽化氣,通於天氣,在人體的功能主要是養血生神,主神志,《靈樞·本神第八》:「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經文中將谷氣與脾相通,原因有二:第一,谷氣生於土的稼穡功能,與脾土功能一致。第二,穀物的生成是經過一年四季生長收藏的過程而化生的,是自然界的化生精的結果。水谷精微在脾的作用下氣化生營上輸於肺,貫於脈中而成營血,輸於脈外則為衛氣。經文中將雨氣與腎相通,是由於天氣降為雨,雨源於地氣,地氣上為雲,因此雨是由天地之氣升降而形成的,是水運化的形成,在人體腎主水,人體水的運化為腎的功能。經文之所以把脾腎對應有形的谷與雨,是因為脾屬土主化,腎屬水為陰,根據陰成形的理論,腎是主有形的物質。《靈樞·本神第八》:「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六、「陽之汗」與「陽之氣」

此段經文的最後提出了兩個概念,一個是「陽之汗」,一個是「陽之氣」,這兩個概念是以天地陰陽為條件的,所以「陽之汗」就是天之汗,「陽之氣」就是天之氣。天之汗和天之氣都是來源於天之氣,天之氣又源於地之濕,兩氣都是由水液的升降形成的,由於水液升降位置不同,其所包含的陰陽性質也就不同。所謂「陽之汗」是指多水濕需要更多陽氣,多陰則多靜,因此表現為雨;所謂「陽之氣」多陽氣,少水濕,多陽則多動,因此表現為疾風。也是說明了天之氣是由太陽的熱量加上水濕形成的,六氣形成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所含陰陽的比例不同而已。

經文最後提到「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是說當肝氣過於郁滯時,情志為怒。陽氣鬱滯達到人所能承受極限的時候,就像雷的暴發,郁而化火,上擾心神。而氣逆則郁在上,是指頭部,氣鬱在陽位,易於化火,俗話說「氣有餘便是火」,表現為頭痛、煩躁、眼睛紅腫、口乾、舌紅等熱郁在頭部的癥狀。

總之,自然之象分為陰陽兩類,陽對應木與火,主動,自然之象為風雷;陰對應土與水,主靜,自然之象為穀雨。經文「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是在討論自然界中的水液代謝過程,對應人體內部津液的氣化過程。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胃 的精彩文章:

生活當中這種肉萬萬吃不得,對腸胃傷害很大,幾乎家家都有
寶寶腸胃四種常見問題,媽媽們一定要謹記!
你家冰箱可能真的藏著「殭屍肉」這種肉吃一口老十歲,更毀腸胃,易生病
哪些水果對腸胃有好處?
萊菔子,改善腸胃有一套!

TAG:腸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