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尊雕像酷似馬雲!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上
上一篇:歐根親王傾力打造的美景宮和大花園,難怪奧地利國家條約都選這簽署
上美景宮作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收藏了從中世紀到當代的大量藝術品,按照年代分區展示。中世紀的作品以宗教題材為主,首先看到一組被稱為「大洛布明大師」(Meister von Gro?lobming)的無名藝術家製作的雕塑作品。這位藝術家活躍在14世紀晚期,因其在奧地利施蒂里亞地區大洛布明鎮的教堂中留下眾多精美雕像而得名。這件表現的是聖喬治屠龍。
另一位無名藝術家被稱為「阿爾布雷希特祭壇大師」(Meister des Albrechtsaltares),因其在「羅馬人民的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Albrecht II,1397-1439,又稱奧地利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統治期間繪製了大量祭壇畫而得名。這幅畫表現了天使飛到瑪利亞的父親約阿希姆身邊,告訴正在牧羊的約阿希姆他女兒瑪利亞已經受孕的消息。此畫繪製於1435-1440年,是較早將自然光體現在繪畫中的典範。
到15世紀下半葉,來自蒂羅爾(Tirol)南部的邁克爾·帕赫(Michael Pacher,1435-1498)將新興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帶到北方地區,並創造性地將其與哥特式風格融為一體,產生出一種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畫風。這幅創作於1465年的祭壇畫表現了教宗西斯都二世(Sixtus II,?-258)在古羅馬皇帝瓦勒良(Valerian,200-260)統治時期受宗教迫害被捕時與他手下的教會執事勞倫斯(Lawrence of Rome,225-258)告別的情景。西斯都二世與手下的六位執事一同被羅馬士兵逮捕和處決,勞倫斯是唯一倖存的執事,他被要求在三天內將教會財產匯總上交給羅馬皇帝。勞倫斯佯裝服從,暗地迅速將這些財產分發給窮苦百姓,時過三日當羅馬士兵來時教會已空無分文,因此在西斯都二世被處決後的第四天,勞倫斯也隨後殉難。
接下來的是巴洛克藝術,這裡出現的藝術家很多已經為我們所熟悉,因為他們大多都活躍在維也納,為裝飾這裡的皇宮和教堂貢獻過自己的力量。比如奧地利畫家Daniel Gran,我們在國家圖書館輝煌大廳看到過他繪製的天頂畫,這裡有他1732年繪製的油畫《月亮神黛安娜進入奧林匹斯山》,看上去應該是某個天頂畫的草圖。
另一位以天頂畫著稱的奧地利畫家是羅特邁爾亞,聖彼得教堂天頂畫就是他創作的。這裡的一幅《蘇珊娜和兩位長老》繪製於1692年,故事出自《聖經舊約》。兩位長老痴迷蘇珊娜的美貌,經常偷窺其沐浴,一次竟然闖進蘇珊娜洗澡的地方企圖施暴。蘇珊娜不從,高聲呼救引來眾人。兩位長老反咬一口,誣陷蘇珊娜與人通姦。次日公審中,蘇珊娜被判死刑。年輕的先知但以理得到神啟,站出來為蘇珊娜鳴冤。最終說謊的長老被雙雙處死,蘇珊娜得救後成為希伯來文化中貞女的象徵。
我們在介紹聖彼得教堂時說過,羅特邁爾亞與比他小一歲來自義大利的Martino Altomonte一起被認為是奧地利巴洛克繪畫的奠基人。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一幅Martino Altomonte繪製的同一題材作品。畫面中一個長老正迫不及待地伸手拉扯蘇珊娜,另一個則對蘇珊娜示意別出聲,人物表情和動態效果更加活靈活現。
為培養人才,維也納於1692年建立了自己的美術學院,隨後誕生出無數知名藝術家,其中就包括曾在這裡獲得過一等獎的奧地利繪畫和雕塑家Franz Anton Maulbertsch(1724-1796)。這裡有他繪製的一幅《聖家族》。
18世紀中葉,一位來自德國的小夥子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學習雕刻,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雕塑家的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1736-1783)。畢業後,他曾為瑪利亞·特蕾西亞等皇家成員製作雕像,並於1769年成為維也納美術學院老師,但真正讓他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於1770年開始製作的所謂「性格頭像」(Charakterkopf)。這些表現出各種誇張神態的頭像打破了巴洛克藝術傳統,體現出新古典主義特徵。他的創新和執迷在當時並不為學院派所接受,因此於1774年被學校解僱。他後來曾前往慕尼黑尋找工作機會,但最終還是跑到普雷斯堡投靠了同樣以雕塑謀生的兄弟。他曾對朋友說要用頭像體現出64種不同的典型性格特徵。我們在上美景宮看到了他製作的16個頭像,這些頭像如同戲劇人物一樣用不同神態表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
這是淘氣的表情。
這是故意的神情。
這是一位憔悴的老人痛苦地閉上雙眼。
這個腦袋總讓我覺得有點面熟,你覺得像那誰嗎?
雖然遇到些波折,但藝術發展之路還是不可阻擋地迎來新古典主義。維也納美術學院也逐漸接受了這股新風,其中來自德國的Friedrich Heinrich Füger(1751-1818)起了不小的作用。他於1795年就任維也納美術學院院長,又在1806年成為美景宮帝國畫廊的總監。與巴洛克近乎炫耀的華麗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動感風格相比,新古典主義更崇尚莊嚴肅穆和理性自然,強調線條和輪廓的清晰,注重構圖的嚴謹和均衡。雖然Friedrich Heinrich Füger並沒有完全做到,但他已經在向此方向轉變。後來的批評家評價他的作品為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折中的風格。我們在這裡看到他於1797年為自己的妻子繪製的肖像。
其實在歐洲真正推動新古典主義發展的是一批法國畫家,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為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大衛16歲進入法國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學習,27歲赴羅馬留學。留學期間被古羅馬藝術深深打動,為他後來的新古典主義畫風打下基礎。法國大革命期間,他投身政治,後因加入雅各賓黨而被捕入獄。1799年拿破崙執政後,啟用他為首席宮廷畫家。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許多為拿破崙歌功頌德的作品。美景宮這裡保存著一幅他1801年繪製的經典之作《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刻畫了1800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1798-1802),拿破崙率軍登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為爭取時間出其不意地抄近道穿越聖伯納隘道進入義大利的情景。拿破崙軍隊進入義大利後,切斷了反法同盟中奧地利軍隊的供給線,並在隨後的馬倫戈(Marengo)戰役中一舉擊敗奧地利軍隊。畫面中的人物和戰馬如同古代雕塑一般,輪廓清晰、構圖均衡,表現出極強的英雄氣概。
雅克·路易·大衛也培養出一批優秀畫家,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他的得意弟子法國新古典主義傑出代表弗朗索瓦·熱拉爾(Fran?ois Gérard,1770-1837)於1804年繪製的《莫里茨伯爵和他的妻兒》。這位畫家以肖像畫著稱,為許多上流社會的名人繪製過肖像。他的這幅大尺寸油畫色彩清晰厚重,筆法精確嚴謹,嚴格遵循了新古典主義注重素描和強調理性的原則。
這一期間的風景畫也遵循同樣的原則。德國風景畫家Jacob Philipp Hackert(1737-1807)於1790年繪製的《蒂沃利瀑布》就真實再現了這個義大利羅馬附近美麗小鎮的迷人風光。
新古典主義發展的同時,有些畫家並不完全認同這種純粹理性、類型化的表現手法,他們希望引入自己的情感表達,創造出一些更自由的,具有個性化主觀因素的作品,這就是浪漫主義。同樣是風景畫,奧地利畫家Josef Anton Koch(1768-1839)並沒有完全寫實,這幅創作於1815年的《伯爾尼高地》實際是他理想中的景色,或者說是基於他對阿爾卑斯山的印象進行的創作。他也是從新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轉型的代表人物。
德國浪漫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於1822-1823年創作的《易北河砂石山上的岩石》營造出一種危險幽閉的氣氛,進山的路顯得難以通過,兩旁的樹根如鬼魅般呈現在眼前,遠處的石柱也讓人覺得隨時有傾倒的可能。畫家在此似乎更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因素,而非冷酷的寫實。
※正宗傳統英式早餐啥樣?帶你去英國電影《夾心蛋糕》里的那家老店吃一次
※到聖托里尼的伊亞,吃什麼?看什麼?在哪欣賞世界最美日落?
※道頓堀、蟹道樂、江戶川、空中庭園,還有迷人的大阪之夜
※信仰,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辭彙:塞維利亞主教座堂-下
※跟著紅衣主教在「一場大雪帶來的教堂」中祈禱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