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聊最近看的幾部五星電影(九)

聊聊最近看的幾部五星電影(九)

從 觀 影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雖然我一直在安利最新的值得一看的電影,而且鼓勵大家去電影院支持良心之作,但是因為市場運作的關係,很多時候電影院里並沒有多少好電影,所以痴心影迷都是網盤族、硬碟黨——

所以我要一直孜孜不倦的推薦五星電影。

「南山往事」的資深用戶應該知道,我有在堅持寫影評,截至目前在微博上發了接近1000條中短評,話題名為「十九君的獨立院線」,閱讀量也已經超過100萬了。

取「獨立院線」這個名字是因為中國目前沒有開闢獨立院線,這對廣大影迷來說很不方便。既然沒有,那我就自娛自樂弄個話題吧。

也希望大家跟在微博上一樣,多互動多交流

其實電影看得越多,就越格外珍惜那些單純靠敘事取勝的電影。畢竟科技發展了,生活節奏也在加快,大家更偏向於喜歡視覺效果突出、情緒刺激強烈和快節奏的影片,這是時代特色,因此人們也往往受到這個時代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影迷也不例外。

技術的發展對電影的貢獻固然無可厚非,但相信細心的你也看到了,近年來每年的劇情佳作相較於以前已經少了很多很多,多數電影更多喜歡依靠視效、獵奇、高科技技術和極致元素化的感官刺激來吸引觀眾,場景更廣、飛船更大、人數更多、色彩更艷、血漿更濃、手段更殘忍、武器更毀滅、結尾更反轉,為了更極致而更極致,而不是故事本身真的需要這樣。

至於影片核心要素的劇本故事本身卻往往經不起推敲,甚至劇情薄弱,空乏,幼稚,毫無亮點,但包含在華麗外衣下,卻往往能吸引人,大家看過之後又覺失望和遭到詬病。

另一方面,年代較久的諸多經典佳作,卻因為時間久遠,光芒逐漸被以新商業電影為主的海量廣告宣傳所層層掩蓋,致使知曉的人不多,即使知曉也因其年代原因先入為主的提前注入簡陋、不成熟、粗糙、乏悶等等的標籤,提前為其戴上了歧視性的帽子,因而錯過了很多超越時代和傲視現代絕大多數電影的經典佳作

這些電影,的確受其時代技術的限制,影片技術手段比不上現今電影科技的豐富,但也正因如此,它們往往必須依靠精妙的故事和展示手法取勝,因此它們往往擁有無與倫比的絕妙情節和獨樹一幟的敘事風格,再加上那些堪稱教科書式的演技、電影技巧、時代特性、化學反應,這一切讓這些影片在此後的漫長歲月中難被複制,更難被超越。

我對電影的評價標準很簡單——

它有沒有在某個方面徹底顛覆我以往的認知,如果有,那毫無疑問給五星;如果沒有,那麼就算故事講的再好,技巧用的再嫻熟,煽情煽的再無下限,最多也就四星半。以此類推。

下面介紹的6部電影在我看來絕對是五星佳作,是我從最近看的幾十部電影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如果感興趣,不妨找來一睹為快。

01

《拾穗者》(2000)

導演:阿涅斯·瓦爾達

豆瓣評分:8.8(1922人評價)

前段時間在推送《我開了一家畫廊,裡面只展出我喜歡的中西名畫》中介紹過米勒的名畫《拾穗者》,也提到「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曾受這幅畫的啟發,拍攝了同名紀錄片,現在終於得見。

作為法國新浪潮碩果僅存的女導演,瓦爾達在嘗試了幾部把事實和虛構情節糅雜在一起的電影之後,從1990年開始就幾乎只製作紀錄片,《拾穗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過七旬的瓦爾達帶著數碼攝像機在法國的城市和鄉村「閑逛」的過程中,拍攝了一些關於當代法國拾荒者們的影像:流浪漢和生活貧困的人為維持生計揀拾各種生活必需品,藝術家們從廢銅爛鐵堆里尋找創造藝術作品的原料,喜歡拾荒的人的動機是出於反對浪費的品德。

除了拾荒,影片還有一條遊離於主線之外的副線,表現了一些表面看來與拾荒毫不相干、實則關係密切的人和事,比如採訪一位兼做心理醫生的葡萄園主,與發明電影的先驅者之一馬萊的後代談論電影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還是一幅導演「自畫像」,瓦爾達不時從鏡頭後面走到鏡頭前面,即使當她在鏡頭後面時也有意地適度表現自己,而且有些鏡頭是她親自拍攝的,一切看似隨意,實則剪輯極為精細,緩緩推進主題。

本片的全名是「拾荒者們和女拾荒者」,其中「女拾荒者」是指瓦爾達本人。片中所有人都在拾荒,瓦爾達本人也在拾荒,她在揀拾被人遺忘的記憶。

她不僅創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實驗性數碼紀錄片,而且還巧妙地把握了「唯我」與「主觀」以及電影作者的「自我」與被拍攝的社會現實中的「別人」之間的細微界限。

還好,新浪潮精神猶在!

02

《生命之樹》(2011)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

豆瓣評分:6.9(30540人評價)

雖然世界電影史發展到今天不過一百餘年,但就像人類經常會陷入「我是誰」的困境一樣,有關電影本源的探討,也一直是極具吸引力的命題。

電影無疑是光影的藝術,是聲畫處理,是對時空間的打碎和重組,單純的敘事是後來才加入的,但人類是健忘的,以至於現在有導演試圖重新追溯電影本源的時候,我們脫口而出的往往是「裝逼」二字。

「裝逼」有不同的形式,去掉單純的敘事之後,有戈達爾的影像拼貼,也有塔可夫斯基的「詩電影」,還有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哲思。

這部《生命之樹》就是馬力克的代表作,曾榮獲第64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故事發生在1950年代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家庭里,電影跟隨著大兒子傑克的生命展開,穿過其無辜天真的童年到幻滅的成人時代,他力圖與他的父親達成和解。傑克發現他在現代社會失去了靈魂,他尋覓生命的原初以及意義的答案,拷問信仰的存在。

婁燁說過,人的生命就像一棵樹,愛情是樹上的一片葉子,從一片葉子可以看清整棵樹。於是婁燁拍的電影只是樹上的一片葉子,而馬力克卻將整棵樹給拍了下來。

整部電影結構複雜卻又清晰,跟導演的前作《細細的紅線》類似,影片有兩條主要線索:人間線索和宇宙線索。前者異常感性,後者是純粹的沉思。感性的人間敘事是一個家庭成長的故事,而沉思的一面則發展至極端,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宇宙敘事,從宇宙大爆炸,星雲星系演變,一直到地球生命的演化。

似乎所有關於人事的追問,都可以和」非人事「的自然與宇宙息息相關。

主人公總是從人間之事中跳脫出來,彷彿在和宇宙對話,在和宇宙的神明對話。對於父親令人窒息的嚴苛,他不去追問父親的童年和青年,這仍然是人事,他越過人事,執著地向宇宙般的神明發出叩問。

最後,他選擇了一條非常宗教的路,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塔可夫斯基的高度,他說,治癒一切痛苦的方法就是去愛,沒有愛,生命頃刻就會消逝。影片結尾一家人在海灘上重逢,年老的兒子見到年少如花的母親。

人復活的時候該是什麼模樣?年齡幾何?人復活時候的樣子是他們在我們的記憶里最栩栩如生的樣子。

03

《北方的納努克》(1922)

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

豆瓣評分:8.5(6975人評價)

《北方的納努克》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全長紀錄片,也是「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一直被紀錄片工作者奉為圭臬。

影片記錄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極圈內愛斯基摩人首領納努克一家人從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間的日常生活,包括與白人交易、捉魚、捕獵海象海豹、灶火烹飪,以及建築冰屋的場景,開創了人類學社會影像記錄的起點。

值得一提的是,弗拉哈迪在本片中的擺拍和場景重現曾引起廣泛爭議,比如隱瞞納努克平時用獵槍狩獵的事實,刻意表現愛斯基摩人的傳統魚叉狩獵法;又比如為了拍攝冰屋內納努克一家清早起身的場景,去掉一半冰屋採光等。

但歸根結底,真實是一種能震撼人的力量。擺拍也好,真實也罷。獵殺海象是真實的,蓋冰屋也是真實的,所謂的演員也是地地道道的殺海象蓋冰屋的愛斯基摩人。

當我看到他們劃著小舟去找海象的時候,彷彿看見了千軍萬馬。

04

《驢子巴特薩》(1966)

導演:羅伯特·布列松

豆瓣評分:8.3(2841人評價)

《驢子巴特薩》是布列松極簡主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電影史上極其異類的一部故事片,它的主角竟是一頭驢。

影片透過驢的眼睛,冷冷地注視著這個世界。它更像是見證者,旁觀片中人物的殘酷和悲喜,也是小女主人公瑪麗的情感和人生的映射。同時,人的不幸遭遇完成了巴特薩感情的外化。

作為主角的驢在片中是被動的,雖然它對周遭發生的事有心理及生理反應,但作為被人類奴役的對象它對自己的命運毫無掌控,因此便成了映射周遭人類身上人性的一面鏡子,然而人類角色在片中對自身命運同樣是無力掌控的。

布列松在劇作上對角色情感、關係與正邪對立的淡化使得本片有著不帶道德評判的客觀視角。

驢子巴特薩在傑勒德的拳打腳踢中一步步爬上山丘,它的背上駝滿了不屬於它的東西。山谷里傳來一陣陣槍聲,終於有一槍射中了它。它失魂落魄地徘徊在茫茫原野間,彷彿失去了主人的孤獨的牲畜,混跡於綿羊群中。

它的一生註定孤獨而漂泊。它終於悄悄地閉上了眼睛,唯有遙遠的駝鈴聲還在黑暗中響起。

辛勞的一生,承受著所有傷痛與苦難,它貫徹著基督的教義,可能在他閉眼的那一刻,已經寬恕了一切吧。

PS:題圖即截自這部電影。

05

《守望者》(2009)

導演:扎克·施奈德

豆瓣評分:8.1(72081人評價)

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守望者》打破了我個人觀影史上的兩個記錄,一是時長最長的超級英雄片,我看的終極剪輯版有215分鐘;二是最有逼格的漫改真人片,既反映時代危機,又有反英雄的深刻內涵,而且尺度極不友好——R級。

影片改編自阿蘭·摩爾榮膺雨果獎的同名漫畫,還原度很高,背景設定在1985年,那時超級英雄們因為受到政府的限制打壓而逐漸銷聲匿跡。直到他們中的一位突然被謀殺,已經處於隱退狀態的超級英雄們重又聚集了起來,對這起謀殺案展開了調查,然而調查顯示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這起謀殺案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更大的陰謀。

在影片中,第一代超級英雄為了維護正義而帶上面具。他們得到人民的擁護、政府的推崇,但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光輝的形象只留在了黑白相片里。

我們以為超級英雄不會遇上平常的麻煩事,可事實上除了懲奸除惡,他們的生活和我們並沒有兩樣,充滿了黑暗,甚至更骯髒。

在人們熟知的超級英雄電影中,我們總是忽略了一個問題:超級英雄們說,拯救世界必須有所犧牲,可是一般受傷的都是普通人,這就容易激起「民憤」。

人們會說:「超級英雄約束了罪惡,那誰來約束超級英雄?」

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會陷進自己靈魂的黑夜,會堅持或幼稚或偏激的理念,最後被黑貨船收割。

難以自測的未來,這才是守望者迷人之處啊。

「它沒有了英雄主義,取而代之的是虛無、焦慮與失落,它不再是正邪分明的善惡大戰,而是處在邊緣,勉強稱得上好人的人與更糟糕的人的鬥爭。」

06

《M就是兇手》(1931)

導演:弗里茨·朗

豆瓣評分:8.3(16865人評價)

《M就是兇手》是德國電影先驅弗里茨·朗的首部有聲電影,也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向美國黑色電影轉變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它的場面調度、懸疑性、光影和聲音的運用、節奏、細節的利用,為日後黑色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故事發生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德國,一個專以小女孩為對象的變態殺手令柏林全城陷入恐慌,黑白兩道均四處搜捕,兵賊的身份亦難以區分。大家都盼望兇手儘快落網,好讓一切恢復平靜。

警察方面使用最先進的手段來追捕兇手,而黑社會方面也藉助丐幫的網路來調查案犯的行蹤。一位賣氣球的盲人根據兇手的口哨聲認出了他,並偷偷在兇手背後寫了個字母M,最終抓住了他。

但令人驚訝的是,影片並沒有落入如今類型片的俗套,最後的審判還涉及到了國家司法與精神病、精神病與罪責、人性與法律等議題。

在最後不同角色的群眾連續3次嘲笑了辯護律師和罪犯的申辯,正是人性對司法赤裸裸的嘲笑與諷刺。

M是一個代號,也是一個兇手,但是M是誰?M只是一個人嗎?一個人的死往往有諸多的原因,卻因為有一個執行者而被定義為「一個兇手」。

推薦:聊聊最近看的幾部五星電影(八)

上文:四種梵高能否抵達一個真相?

我幾乎握有所有電影的資源

可惜沒辦法和所有人分享

可以得到其中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山往事 的精彩文章:

戰狼2撲街奧斯卡!讓我們來看看美式主旋律是如何「洗腦」全世界的
四種梵高能否抵達一個真相?
聊聊最近看的幾部五星電影(七)

TAG:南山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