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封傳統武術特色拳種之一·起源於朱仙鎮的開封回族七式拳

開封傳統武術特色拳種之一·起源於朱仙鎮的開封回族七式拳

七式拳由回族人獨創,曾在河南、陝西等地穆斯林中廣泛流傳的拳種,又名湯瓶拳、湯瓶七勢拳、騎(勢)士拳等。湯瓶是穆斯林禮拜前洗浴用的一種特有器具,又稱湯瓶壺,是回族的一種象徵標誌。叫湯瓶拳是因該拳以湯瓶架作為第一勢,這種稱法也為穆斯林所喜愛;叫騎(勢)士拳,據說此拳有關七勢門的創立,有說是元代穆斯林騎兵隨忽必烈南征北戰時所創,也有說源自明代抗擊倭寇的回族將士。但據馬炳君先生考證,此拳是明末清初,由開封朱仙鎮回民李拜齋所創。

七勢拳創立後,逐漸在朱仙鎮回族中傳播開來。清康熙年間,該拳種第四代傳人徐庭楨總結前人智慧,以簡明上口的歌謠形式,寫下拳譜,傳承至今。到乾隆年間,七勢門達到鼎盛,出現金小亭、常玉亭等「七勢門八傑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黃河決口,沖毀朱仙鎮上大部分房屋,更要命的是賈魯河被溢漫,通航能力大減。靠賈魯河航運發展為華北最大水陸碼頭的朱仙鎮從此開始衰落,二三十萬人口逐漸遷移。不少原籍陝西、甘肅的回族遷回家鄉,更多的回民擁入開封城,七勢門的中心,也隨之從朱仙鎮遷移到開封城,東大寺成為其重要的傳播地。清代中後期,七勢拳在河南回族中廣泛傳播,與周口的「心意門」、懷慶府的「遇春拳」合稱中原回族三大拳種,受到武林的高度重視。

七式門拳具有系統的訓練方法,精妙的技擊方略,獨特的修持方式,以及優秀的養生理念和健身內容。

為發揚傳統武術文化,從10歲開始學習回族七式拳、如今已60多歲的馬炳君經過多年走訪、收集整理,和其子馬宇合著了《回族七式拳》《回族七式拳與手法運用》等書。馬炳君說,清末到「民國初年」,開封的清真男寺有十三方,每個寺里都設有武學,學習七式拳。他聽前輩們常提起的有白三西、狄世德、狄進寶、王伯和、王兆祥、賈興旺、祁永順、杜明、穆子仁、李占發、姚德林、吳明信、李春林、郭召來等。從「民國初年」到上世紀30年代中葉,大家一邊習練七式拳,一邊學習查拳,這種習武方式也被人們稱為「風攪雪」。後來,還有滄州、安徽、山東等多位老師來開封教授彈腿、查拳。這種一邊練七式拳,一邊練查拳的習風,一直延續到上世紀60年代初。開封回族「風攪雪」的習武習慣培養出了一大批老英雄、老前輩。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是站在擂台上的英雄、霸主,他們在當時的武術和擂台散手比賽中,抱回了無數獎牌,使得回族七式拳的威名大振。

1965年,馬炳君跟隨李樹林老師學習了七式拳,並繼承了老師的衣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在縣街小學門口立門授徒,傳承七式拳。近幾年,他多處走訪並整理多年積累的經驗,為回族七式拳出書立說。同時,他與兒子馬宇一起先後成立了開封回族七式拳研究會,籌建回族七式拳拳館,策劃成立了鄭州武英里清真寺武術館,並積極響應武術進校園活動,先後在我市自由路小學和鄭州金水區眾意路小學、管城區二里崗小學組織七式拳教學點,為回族七式拳的進一步傳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馬炳君說,「現在,我年齡大了,視力不太好,我兒子馬宇和徒弟依然在傳授七式拳。希望他們能守住七式拳的根,把這個優秀的傳統功夫繼承下去並發揚光大,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分力。」

作者:原廷干

編輯:孟俊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與太極 的精彩文章:

「劍在人在,劍毀人亡」 中國古代俠士為什麼如此看重劍?
學少林秘典 悟功夫真諦▎兩千年傳承中國古武「易筋經」的絕密練法
「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長拳竟然是他創立,還助他穩坐300年江山

TAG:少林與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