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死諫沒死了,皇帝說:我幫你,於是把他打死了
古代當皇帝並不輕鬆,手底下一幫大臣看著,做錯點事,就會有很多人跳出來進諫。古代最有名的諫臣當屬魏徵,每次都不給李世民面子,李世民還不好弄他,以至於後世大臣都將魏徵視為人臣典範。
文武百官對皇帝進諫勸言在明朝時達到頂峰,如果能觸怒皇帝,被罰廷杖,更是值得炫耀的事,士大夫將他們看作是本朝的抗爭之臣,視為道德楷模。沈德符說:「雖見辱殿廷,而朝紳視之,有若登仙。」當然這也跟明朝皇帝大多性子偏軟有關(朱元璋、朱棣倆大佬除外)。
明朝大臣進諫多以上書、靜坐示威為主,當然也有極端的。俗話說「文死諫,武死戰」,正德年間的武將張英就沒有死戰,選擇了死諫。
明武宗朱厚照喜好玩樂,曾更名朱壽,自封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率兵出關大敗蒙古小王子,後來京師玩膩了,正德十四年(1519年)二月決定南巡,傳旨造艦。此事招致群臣反對,首輔楊廷和率先上書,百官附議,有說天子不可出京的,有說江南氣候不好的,有說遠行不利於養生的,總之您別去就是了。
明朝皇帝一貫的性格是你越反對,我就越要干。朱厚照看完奏摺大怒,將夏良勝等六名官員入獄,舒芬等一百零七名官員被帶到午門外罰跪,後來又加了六個罰跪的。
三月,京城有異象,「天連曀晝晦,禁苑南海子水涌四尺余,橋下七鐵柱皆折如斬」。時任金吾衛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武將張英佔卜,得卦「此變徵也,駕出必不利」。於是張英也決定勸諫。
他先是和文臣一樣,自己主動跪在端門外,端門守衛問他想幹什麼,張英答曰:「至尊若出,則京城百萬生靈無所依倚,且英常隨駕,自分遇變必死,與其死於外,孰與死此」意思是,皇帝南巡,不僅京城皇宮無主,群龍無首,而且在外一旦遇難,他作為護衛自然不能免責,也是要死的,既然如此,還不如跪死在端門外。
張英在一百多位大臣里並不顯眼,朱厚照沒搭理他。張英一看這不行啊,直接「遂自刃其胸」(《明武宗實錄》)。《明史·夏良勝傳》記載,「金吾衛都指揮僉事張英曰……乃肉袒戟刃於胸,囊土數升,持諫疏當蹕道跪哭,即自刺其胸,血流滿地。……問囊土何為?曰:恐污帝廷,灑土掩血耳」。
原來張英來跪著之前就想好了,皇帝還不改主意的話就死諫,連蓋自己鮮血的土包都帶著了。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六年,以死相諫者大概只有這一位了。
張英自刃其胸後血流滿地,但並沒有死,被侍衛奪走了刀,扣了起來。明武宗朱厚照一看更生氣了,我不就是想出去玩玩嗎,至於這麼嚇唬我嗎?好,你不是想死諫嗎,你沒死成,我幫你死。於是「詔杖之(張英)八十,遂死」(《明史·夏良勝傳》)
朱厚照到底沒有聽張英的,同年江西寧王朱宸濠叛亂,朱厚照以平叛之名,出巡江南。還沒出河北就傳來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的消息。朱厚照不管,繼續南下,一直遊玩到次年八月才返程。路過鎮江時,朱厚照駕船捕魚,「漁於積水池,舟覆,救免,遂不豫」(《明史·武宗本紀》),船翻了,被救後生了病。
回到京城後,朱厚照的病一日比一日嚴重,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大漸,崩於豹房,時年三十一歲。臨終前,留下遺言:「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明史·武宗本紀》)。
※清朝時中國被沙俄佔領了多少領土?答案是十五個浙江、兩萬個香港
※一睹為快,《國家人文歷史》評選出的官方九大鎮國之寶
※日本投降後,大漢奸汪精衛的子女是什麼下場?
TAG:漁樵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