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本:從「砍柴娃」到數學家
「這是我童年時期唯一的一張照片,那時我是一個砍柴娃……」
冬日的一個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報告會在西北大學附屬中學報告廳舉行。這是一個「砍柴娃」成長為數學家的故事——
「只要有堅定的毅力,知道遠方的彼岸是什麼,就一定有能力到達。」
——徐宗本
執著與堅持
一個山溝溝里的砍柴娃,如何成為一名數學家?
執著與堅持是徐宗本分享給學生們的「心得」。正是憑藉執著與堅持,他不斷攀登著數學王國的科學高峰。
1955年,徐宗本出生在秦嶺深處柞水縣鳳凰鎮三里峽,成為家裡的第五個孩子。在家庭遭遇了一系列變故之後,為了照顧體弱的母親,年幼的他和姐姐承擔起了繁重的勞動,打豬草、背紅薯、上山砍柴、掙工分樣樣不落。
「什麼是堅持?」徐宗本說:「就是背紅薯時摔得滿身是傷,也要咬牙忍痛將散落的紅薯一一拾起,繼續背回家。」生活教會了他承擔和堅韌,這些經歷時刻啟迪和鞭策著他勇於面對任何困難與失敗。
1973年,徐宗本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數學。1976年畢業後被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學任教。1978年,徐宗本參加了我國第一批研究生考試,報考「數學王子」陳景潤的研究生,結果未能如願。
這次挫折反而令他對數學研究更加堅定。他深刻認識到,搞研究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尤其是數學這門基礎學科,如果沒有良好的理科基礎很難出成果。為此,他給自己定了五項「鐵律」:第一,堅忍不拔地學習、研究;第二,與學習無關的事一律不想;第三,堅持鍛煉身體,保持旺盛精力;第四,調節營養,活躍生活;第五,注意思想修養,永遠不驕傲。
這五項「鐵律」,他一堅持就是幾十年。徐宗本像「苦行僧」一樣開始了在數學領域的探索之旅。一路播種,一路收穫……
1987年,獲取西安交通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2008年,榮獲中國應用數學的最高獎——蘇步青應用數學獎。
2010年,應邀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特邀報告,成為繼華羅庚、吳文俊、陳景潤、馮康、張恭慶、馬志明、田剛、陳志明之後,我國第9位被邀請的大陸數學家。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科學應用領域院士。
……
開啟將純數學變成數學技術的「旅程」
2011年深冬,在西安交通大學執教35年的徐宗本,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兩大「盛事」:成功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西安交通大學理科的首位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成立數學與統計學院,數學學科迎來跨越式發展機遇。
比起當選院士,數學與統計學院的成立更讓徐宗本欣喜,因為這意味著數學學科將在西安交通大學這樣一所具有傳統工科優勢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中,得到優先發展和重點建設。至此,他開啟了將純數學變成數學技術的「旅程」。
1987年,徐宗本長達200多頁的博士論文《單調映像方程解的近似和結構可解性理論》以嚴密的推理、獨特的創意、精妙的演算法引起轟動,被認為無論在思想方法,還是理論構架上,都超越了當時國內外同行的同類工作。這些理論研究基礎為他後來在相關數學理論、機器學習領域厚積薄發,並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夯實了基礎。
基於對基礎數學的深入研究和敏銳感悟,徐宗本發現並證明了機器學習的「徐-羅奇定理」,解決了神經網路與模擬演化計算中的一些困難問題。「徐-羅奇定理」被持續廣泛應用於數學分析、機器學習、逼近論和控制論等,成為在非歐框架下機器學習研究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
與此同時,徐宗本還在相關數學理論、機器學習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他提出的稀疏信息處理的L(1/2)正則化理論,為稀疏微波成像新體制提供了重要基礎,被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採用,在軍事偵測、地球遙感等國家重大需求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年11月,科技部啟動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科技項目發展規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徐宗本成為戰略諮詢委員會首批專家,他的數學技術將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提供支撐。
言傳身教帶團隊
徐宗本做學問有自己的「性格」,帶領團隊也有自己的「方式」。他以「立志、方向、素質、卓越」來鼓勵研究團隊和學生如何堅持走向成功。
在他看來,團隊就是一個相互依賴的責任團體。一個團隊帶頭人,首先要認識到團隊「互補性、協同性、監督性」的價值。作為團隊帶頭人,他時刻關注團隊每個人的發展。「山上有狼,上山砍柴如果不結伴,不僅砍不到柴,還會有生命危險。幹事,一定要團結起來才行。」徐宗本比喻道。他認為,帶領一支團隊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標,要用事業凝聚人,讓團隊的每個成員理解自己所從事事業的價值和意義。
然而,在徐宗本團隊工作和學習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團隊不僅有著嚴明的紀律,被認為是一個「能容忍愚鈍、決不能容忍懶惰」的團隊。徐宗本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學生,他通過修改論文向學生傳達自己的治學態度:堅持職業道德,絕不為任何學生「放水」。據介紹,學生交來的論文,無論再忙他都反覆認真修改,一篇論文少則修改五六遍,多則三十幾遍。
同時,這位從秦嶺大山深處走出來的數學家,滿懷感恩之心回報社會及秦嶺家鄉的養育之情。他用自己的20萬元院士獎勵和個人積蓄,在家鄉中學設立「獎學金」,希望能有更多「山裡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記者 張梅 )
來源:陝西日報
本期編輯:馬丹妮
TAG:陝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