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遊戲的人,他們到底在沉迷什麼
玩的是手機,失控的是生活
文 / 涼爽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好!來一把!」
隨著《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的火熱再續,《絕地求生》成為了下一個飯前飯後來一把的炙手可熱的全民遊戲。
沉迷遊戲和網癮到底是不是病、該不該治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做出了結論,將遊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遊戲成癮)首次在全球範圍內列入了國際疾病分類(ICD)精神與行為障礙章節。儘管尚未正式公布判定標準,但越來越多青少年甚至成人沉迷遊戲,這已成為一種常見社會現象。
遊戲為何如此「醉人」?
德國美學家席勒認為,人的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審美外觀為對象的遊戲衝動。
「席勒-斯賓塞理論」又稱「遊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遊戲。人不可能將所有的精力都放置在維持和延續生命上,有多餘的精力就可以從事審美活動和遊戲。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精神遊戲的動力。
愛玩遊戲是人的本能衝動,玩遊戲也是一種自由的審美活動。
01
遊戲是這個世界的補償機制和提高機制。人性嚮往渴望交友、趣味、勝利、征服等因素,當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表達的機會和空間,個體必須尋找一個新的環境來釋放潛意識中積聚的張力,也包括發泄現實生活和法律、倫理學所不允許的慾望和行為。遊戲可以為我們提供想像的和虛擬的環境以及人際,彌補我們現實世界的不足。
02
遊戲形式、內容和規則的自由性使得個體在遊戲中可以具有一定的權力欲和控制欲,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由於各種因素而得不到滿足。我們可以隨意控制自己在遊戲上的行為活動,不受影響。
03
現實生活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和焦慮。人可以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求發泄與逃避現實 ,遊戲可以使人們暫時忘掉內心深處的各種煩惱和壓力,擺脫掉在現實世界中的無能感。
玩的是手機,失控的是生活
遊戲沉迷感是人在參與遊戲過程中所處的一種忽略其他無關知覺的狀態,是玩家參與遊戲的深入程度的表徵,最終實現的是玩家身體和遊戲角色的同一。
在虛擬世界的「無往而不勝」與在現實中消極的個性特點可能會引發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恐懼和社交障礙。
人民日報轉載的文章《小學生玩還能學好歷史嗎?》,因為歷史的荊軻到了遊戲里就變成女性了。儘管遊戲並沒有承擔我們歷史教育的義務。
一到寒暑假家長就頭疼。平常上學晚上還可以監督監督,一旦上班就得處處提防孩子拿你手機把所有的「身家」都打賞給孩子最愛的「女主播」。
在身體素質上,每次遊戲時間的不斷延長,大腦中多巴胺等化學物質的分泌失調,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網路的心理依賴,越依賴越沉迷。網路上暴力、色情等的不良信息容易引導青少年誤入歧途。
「我限制孩子在家裡使用電子產品」
2010年,斯蒂芬·喬布斯的ipad在全球大賣。《紐約時報》的記者採訪了喬布斯,當被問道「您的孩子肯定很喜歡iPad 吧」這個問題時,喬布斯卻意外地回答:「They haven』t used it .We limit how much technology our kids use at home.」
喬布斯的孩子們沒用過 iPad ,他限制孩子在家裡使用電子產品。
不僅是喬布斯,在美國的很多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都是嚴控孩子們玩電子設備的時間的。就算在周末,讓他們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也非常短。
而我們,太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上,常常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代替掉親子陪伴。由此患上網路遊戲依賴症和眼部問題的孩子並不少。
Reference
1、科技日報 . 沉迷遊戲是不是病?世衛組織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障礙" . 2017年11月29日
2、徐俊麗. 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的心理及對策[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s1):177-180.
3、呂遠. 淺析對網路遊戲沉迷的心理過程[J]. 內蒙古教育, 2012(4):25-27.
4、曹小燕. 網路遊戲成癮及防沉迷系統與心理干預對策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 2007.
—— 今日作者 ——
涼爽
燈光再亮也抱住你
-配圖- 來源於網路
-編輯- 梁嘉怡
歡迎留言區評論互動
「你打遊戲嗎?」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投稿轉載合作等事宜請聯繫編輯(yj-stu)。
TAG:楊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