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別想不開!
南風窗
「
在遇到危機或機遇時,我們就得「以適當的方式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如果沒有適當的方式,至少,你得努力讓自己學會忽視外界的挑戰,否則,我們會很危險。
」
面臨被裁,12月10日,工程師歐建新從中興公司26樓上往下跳……結果顯而易見。
這引發中年人感嘆!因為背後有著同命相連的隱喻。
隨後,肩挑父母,背杠兒女、「亞歷山大」的中年人形象,開始在互聯網上變好:由原先的「油膩」變成「有擔當」、」不容易「。
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真是直接導致中年男人自殺的根源嗎?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
此時,人們又想起前段時間另一起自殺案件的主角:程序員蘇享茂。
歐建新和蘇享茂都是高學歷、高智商、有身份、有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理工男。
優秀理工男雙雙自殺的背後,有什麼共同點?是什麼觸動了他們,讓他們選擇了這樣一條悲壯的自我終結之路?
熱點的背後
從這兩起自殺事件看,輿論矛頭無一例外地指向了還活著的人或企業,但這是出於逝者尊重而引發的評論,這種評論是有所保留的——至少不能像對其他事件進行評說那樣毫不猶豫或毫不客氣。
不過,進行科學和理性分析,只有祛除情感,認清真相,才能更好理解自己、理解逝者,也才能有機會在面臨各種挫折時,學會心平氣和地與自己握手言和、學會妥協,放過自己,預防悲劇重演。
在歐建新、蘇享茂自殺前,也有不少官員抑鬱自殺,但他們的自殺都沒能引發強烈社會共鳴。
類似不被極大關注的自殺案件,還有農村社會的張爺爺,王大娘或陳小二的自殺……問題來了,蘇、歐為何引發強烈關注?
從話語權掌握和傳播來說,社會中產和白領最有話語權,他們對和自身類似或相同命運的群體,更容易產生興趣和關注。
一來可以藉助他們的死,來影射「自身的不容易」,甚至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起到「威脅」領導或單位,或是「提醒老婆關愛自身」的作用。整體上,這是情感和內心的宣洩、流露和「隱性表達」的需要。
所以,蘇、歐自殺被關注不見得就反映了「中年人活不下去的社會趨勢」。儘管現實中,和老人、小孩相比,中年人的自殺比率屬最高,但不能得出:壓力更大,是中年人自殺的主因。
如果不是,那他們自殺的主因究竟是什麼?
自殺的主因?
在任何一起自殺案例發生時,人們或媒體習慣從這個人生前「說過什麼話,干過什麼事,流露出什麼情緒」來推斷他死因。事實上,這完全是錯誤的。
自殺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再也活不下去的人在絕望時所採取的行動。但什麼情況下是活不下去呢?
媒體的解讀通常在於個體的家庭貧困,生活壓力或社會的經濟危機等直接導致。
但有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發現,」自殺最多的還是最有教養和最富裕的階層「,因為「一個道德觀念較差的人,寧願殺人而不願自殺」。研究還表明「自殺在城市比在農村多得多,而殺人則相反」。
塗爾干認為,「貧窮之所以能防止自殺,是因為貧窮本身是一種制動器」。也因如此,我們發現,很多宗教讚揚貧窮的好處和道德價值,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貧窮是人們學習自我剋制的最好課堂,而「財富在使個人興奮的同時,往往有可能喚醒這種作為不道德行為根源的造反精神。」
這裡的「造反精神」,是指那些不順從自然和天道的命運安排,而採取提前結束自身命運的自殺行為。
事實上,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用這麼長的論述來反證:貧窮和壓力不是自殺主因。因為無論是上述提到的蘇,還是歐,他們本身都有很強的經濟能力。比如歐在深圳有房有車,且在東莞松山湖還有房。
而蘇本身的錢也不少,從他給翟欣欣的金額來看,可以看出他的積蓄不少。此外,他們是技術型人才,以他們的能力,和其他群體相比,從頭再來的成本也是最低的。
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是他們自殺?因為即便他們有房貸壓力,但也不致於死掉,房貸供不下去,賣掉走人即可。
何況他們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技術、能力了得,找一份工作不在話下。但他們選擇自殺,所以他們的親友也想不通。社會也認為,是不是理工男更容易自殺?
理工男更容易自殺嗎?
理工男給我們的印象是:踏實肯干,是技術方面的好手和能手。但一些理工男也存在「不善言談,性格內向、孤僻」等,有人就把問題指向了他們自殺的關鍵因素在於他們「不合群「、」朋友少「、」興趣不多「或「不善搞關係、不諳世事、不懂人情」等等。
其實給某個群體貼上更容易自殺的標籤是不科學的,儘管在某個時段,身邊可能剛好出現理工男頻繁自殺的現象,但並不能說明問題的根源,因為有大量的理工男也興趣愛好廣泛,甚至比很多文科生更有趣。
所以,自殺和出身於哪類學科是沒有關係的,但無論出身哪類學科,都需要重視的問題就是:在生活中,如何處理好自身和外界關係?
塗爾干在《自殺論》一書中十分正確地指出,生活就是以適當的方式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在自殺的原因上,過去有很多專家學者歸結為自然因素。孟德斯鳩就認為,」有霧和寒冷的國家特別有利於自殺的發展「。孟德斯鳩的這種看法,曾一度被當成規律來流行。
事實上,自殺在本質上就是受社會因素的影響,而不是過去認為的和氣候、季節性氣溫、地理環境位置等自然因素有關。
但社會因素的影響也並不是社會突然變差,才導致自殺現象的激增。有學者在統計金融危機中就發現自殺人數的增加,因此得出:危機中,人更容易自殺的結論。
但後來統計還發現,社會的繁榮和機遇的大量供給,也同樣產生相同的情況——自殺數和危機發生時一樣多。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無論是嚴重的危機、災難,還是巨大繁榮和機遇,本質上都是對自我和他者、和社會原有平衡關係的顛覆,當這種平衡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遭到重大改變——哪怕這種改變導致了更大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也會引發很多人自殺。這和究竟變更富或更窮沒有關係,核心問題在於: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所以,在遇到危機或機遇時,我們就得「以適當的方式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如果沒有適當的方式,至少,你得努力讓自己學會忽視外界的挑戰,否則,我們會很危險。
德國傑出的社會學家盧曼說過,「沒有對突發事件的漠視你就不能生存,你必須大致忽略那令人失望的可能性。」
編輯 LL
排版 GINNY
南風窗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及南風窗網刊登的所有署名為南風窗記者、特約撰稿人的作品為南風窗雜誌社享有著作權的作品,未經南風窗雜誌社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追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為知識付費,還是為智商交稅?
※塑造未來,先發掘這座城的創新基因
TAG:南風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