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美好的靈魂對可愛的大地長達一生的憂思

一個美好的靈魂對可愛的大地長達一生的憂思

喜歡了王健很久,12 月第一次看他的現場,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 1857.6.2-1934.2.23)的《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王健演繹的埃爾加很棒,深情,又不失克制。

1918 年 3 月,英國作曲家埃爾加在醫院寫下了這部作品的開頭主題,卻因為歐洲隨處可見的戰爭讓他震驚,無法順利寫完曲子。5 月份,他和妻女搬到了鄉下養病,鄉村生活一片鳥語花香,但依然能聽到英吉利那一頭的炮火聲。來年8月,埃爾加才終於完成了這部《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埃爾加大部分作品都寫在 1890-1914 年間,那正是一戰前歐洲藝術繁榮的時期。《謎語變奏曲》、《傑隆休斯之夢》以及兩部交響曲,葉芝和里爾克的詩,蕭伯納的戲劇,理查·施特勞斯及普契尼的音樂同屬一個世界。這些藝術家雖然在 1914 年後都有新作,但生養他們的那個時代,那個一戰前歐洲藝術繁榮的時代已不再。

這部《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與埃爾加其他兩部交響曲一樣,均屬於後期浪漫時代的雄偉巨作,堪稱埃爾加晚年的最佳作品。這部誕生於一戰後的作品,彷彿是在懷念往昔英帝國的輝煌,波瀾起伏,充滿懷舊情調。

10 月 27 日,倫敦交響樂團在女王大廳首演《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雖然因為排練時間不夠,首演並沒有特別出彩,然而卻給大家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樂評人稱:「這是一個美好的靈魂對可愛的大地長達一生的憂思」。

這部作品據說也是作曲家本人的最愛之一,他曾在 1919 年和 1928 年兩次錄製過此曲。1933 年臨終前,他曾對朋友說起過它,「我死後,如若你聽到有人在馬爾文山(埃爾加在此地居住了55年)上哼這首曲子,那一定是我。」

雖然每個演奏家對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但說起愛德華·埃爾加的《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我們卻免不了把它和已逝的英國大提琴家杜普蕾捆綁在一起。

傑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Mary du Pré,1945.1.26 - 1987.10.19)

這位上世紀最傑出的女性大提琴家,在她短暫又輝煌的演奏生涯之外,讓更多人八卦的還有她的悲劇命運。

《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埃爾加在協奏曲領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極富感情的音色,更為它增加了魅力,沒有誰能像她在這樣的情感投入。

我知道很多人都認為,大提琴家杜普蕾和指揮約翰·巴比羅利及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此曲錄音是至臻完美的一版。不過杜普蕾1970年在費城的現場演出的埃爾加錄音也同樣精彩。

杜普蕾的演奏自然暢達,情感訴說力很強。她對作品的詮釋散發著一種激情慷慨又飽含悲涼的氣息,極大地體現了大提琴的抒情性和歌唱性。

但是我們不要一說起杜普蕾,腦子裡就只有埃爾加,其實她演奏過的作品非常多,自海頓以來的大提琴曲目,她都有涉及,且都完成得很精彩。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找EMI出的這一套杜普蕾全集。

我曾經在對杜普蕾毫無了解的情況下,看了電影《她比煙花寂寞》,心想這個大提琴家真是任性啊!

這是一部由杜普蕾的姐姐和哥哥所著的書《家中的天才》改編而成的電影,影片集中展現了她成為全世界巡演的天才音樂家後的狼藉生活,充滿了各種八卦和狗血的故事。

電影上映後,杜普蕾生前的音樂家好友們都很生氣,紛紛發表聲明說,影片中的杜普蕾絕不是我們了解的那個人。

電影《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

我覺得,這部影片最可惡的地方是完全無視了杜普蕾在藝術上的追求,片面強調一個天才少女在面對破碎生活的無助,以及患病後期的精神崩潰。片中不止一次描繪了她怎樣無理取鬧,又如何一次次被姐姐救贖(考慮到原著是由姐姐所著,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影片真實性了)。

然而在紀錄片《懷念傑奎琳·杜普蕾》(Who was Jacqueline du Pré?)中,我們分明能看到一個充滿活力,和一個普通的少女並無二致的杜普蕾。她和愛人巴倫博伊姆的愉快相處,面對大提琴時自然流露的認真和歡喜,都讓我深深懷疑杜普蕾家人對她評價的真實性。

至於她和巴倫博伊姆之間那個著名的問答,我倒覺得是真的。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不會拉琴,那就不會是你了。」

曾經的「金童玉女」杜普蕾和巴倫博伊姆一起合作埃爾加

一個藝術家愛上另外一個藝術家,難道不是在藝術領域對他/她有所欣賞嗎?試問有誰會忽略舞台上那個閃光的天才少女,而完全接受一個滿腹牢騷的普通病人呢?況且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要求一個藝術家必須道德高尚呢?

1973 年,患病的杜普蕾在倫敦的最後一場演出,祖賓·梅塔指揮那時 EMI 公司的專用錄音樂團新愛樂樂團(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1978 年改名為原名:愛樂樂團),曲目還是英國人最愛的埃爾加。許多樂迷知道她的病情後,在現場忍不住失聲痛哭。

1987 年 10 月 19 日,杜普蕾因多發性硬化症而逝世,享年四十二歲。在逝世前,她受到這個奇怪的病的困擾數十年。後期別說拉琴,連生活都無法自理。

在杜普蕾短暫而輝煌的音樂生涯中,她總共錄製了 15 張唱片。生病後無法繼續演奏了,她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天天坐在家裡哭泣和崩潰,她開始進行音樂教學。生命中最後一張唱片,竟然是在為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擔任講述者。

每當有人提起杜普蕾,必定會提到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亞諾什·斯塔克(Janos Starker,1924-2013)聽到她的演奏埃爾加後,那句著名的感嘆:「像她這樣演奏,肯定活不長久」,這段軼事不知是真是假,雖然已經聽到想吐,但又覺得斯塔克似乎道出了這個世界冥冥之中的一點規律。

我們都期望喜歡的藝術家在創作時能夠盡情燃燒自己,奉獻出驚為天人的文藝作品;但同時又深深希望他們能夠長命百歲,才有機會看到他們的更多作品。而生活往往不會讓你如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生Arts 的精彩文章:

記錄光與影的交織 穿越時空的電影博物館
超好畫的極細眼線液筆
「它」曾記錄下,我們的「芳華」……
在凝固的音符中,感受時間的心跳
「素顏」的勝利

TAG:三生A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