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中拍攝弱光下建築物內景
在光線不夠充足的情況下拍攝比光線充足的日光下拍攝難度要增加很多,尤其是在旅行途中,不可能隨時帶上三腳架固定相機,因此手持相機拍攝弱光下的建築物內景就變得更加困難。
取景
通常情況下,16-35mm的廣角鏡頭就足以覆蓋多數大型建築物。選擇鏡頭總的原則是要能將主體建築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取景到畫面里,且畫面很少畸變。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廣角鏡頭自身的特點,在室內拍攝建築物時,需要尋找到一個最佳的角度,在保證畫面足夠景深的同時又能將周圍的建築物內景囊括其中。因此,拍攝時要注意從取景器里觀察拍攝畫面,並前後左右移動到最佳位置,以保證拍攝畫面的完整。
橫幅和豎幅在表現建築物內部景物方面,可以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需要根據不同的場景合理安排。 楊春燕 攝
構圖
國外的古建築,其內部多數是廊柱、穹頂、雕塑、壁畫、彩色玻璃窗、吊燈、蠟燭、艷麗的精美雕刻等。如果想表現恢弘的建築以及宏大的場面,常常需要用到最大的廣角來構圖,橫構圖與豎構圖都能表現出這種特色。拍攝時要格外留意那些穹頂和廊柱之間的線條,以及彩色玻璃透出的微弱光線帶來的色彩與層次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豐富的色彩,明暗的對比,給畫面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
國外的一些建築,本身的色彩就十分鮮艷,可以對這些細節進行有意的突出,並注意控制曝光。 楊春燕 攝
曝光
在光線幽暗的建築物里攝影難度係數最大的就是曝光問題。很多人會認為室內光線不足,可以用增加ISO來增加畫面的亮度,或者增加曝光補償的EV值來提高畫面的亮度。這種操作的後果是,畫面雖然亮了,但建築物細節處的微弱光線帶來的色彩變化和層次沒有了,損失了畫面所要表現的恢弘感與莊嚴感,而用閃光燈更是萬萬不能的做法。
雖然現在的數碼單反相機的高感光度不錯,在ISO6000左右也不會出現明顯的噪點,並且增加ISO會提高快門速度,讓手持拍攝減少了抖動的可能,但畫面卻變得十分蒼白無力。明暗對比,陰影部分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同時增加ISO與EV值是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的。
那麼怎麼才能既保證拍攝效果,讓手持相機拍攝的畫面沒有因抖動而受到影響,同時又能表現出明暗和層次呢?經過實踐,推薦給大家一個小竅門:在增加ISO的同時,降低EV值,找到某個恰當的結合點,這樣既能保證畫面曝光量正常,又能保證快門的速度,從而實現手持拍攝防抖的效果,暗部細節都能保留,保證拍攝出精彩的瞬間。
拍攝模式
光圈優先是我常用的拍攝模式。這種模式在旅行過程中拍攝弱光下的室內十分便利,只需要根據室內光線的明暗和畫面需要的景深來調整光圈,感光度以及曝光補償即可,從而實現合理的速度匹配。手動M擋模式,在明暗層次較多,前景、中景、遠景都有不同光源和色彩,室內環境又不熟悉時,很難用極短的時間實現最佳的速度與光圈配比,並正確曝光,因而在這種環境里光圈優先是最理想的拍攝模式。
旅行中的攝影屬於瞬間的抓拍,為給後期調整保留更多空間,一定要用RAW格式存儲圖片。後期是優化圖片和補救圖片的一個有效手段,調整思路要十分清晰。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7年·第83期·7版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