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敲黑板:彼德麥式、馬卡特時代,中歐繪畫的兩個關鍵詞!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中

敲黑板:彼德麥式、馬卡特時代,中歐繪畫的兩個關鍵詞!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中

上一篇:居然有尊雕像酷似馬雲?!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上

在經歷了19世紀初的連年戰火後,中歐地區的人們厭倦了兵戈與政治,開始渴望一種舒適安逸的生活。隨著拿破崙戰爭(1803-1815)的結束,歐洲進入一段穩定期,這一穩定持續到1848年歐洲革命才被打破。在此期間,德國和奧地利的城市化促使中產階級的崛起,為繪畫藝術帶來新的商機,也造就了一種被後人稱為「彼德麥式」(Biedermeier)的藝術思潮。「彼德麥」一詞源自1848年德國詩人Ludwig Eichrodt(1827-1892)發表於慕尼黑《飛行周刊》上的一首詩中的人物名字,後來被用來指代1815-1848年間流行於中歐的那種逃避政治、追求閑情雅緻以及平和的個人生活的藝術形式,包括文學、音樂、繪畫和裝飾藝術等。繪畫方面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奧地利最傑出的畫家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1793-1865)。這是他1828年繪製的自畫像。

那個時代的作品常常帶有一些感傷,現實終究是殘酷的,雖然人們渴望「彼德麥式」的詩意生活。比如這幅創作於1824-1828年的《戴草帽的女孩》。

Waldmüller非常注重研究自然,認為那是繪畫的基礎。在他1839年創作的靜物畫《水果、鮮花和銀質獎盃》中真實客觀地將綠葉上被蟲咬的部分和葡萄珠腐爛的細節一一呈現在畫面上。

雖然彼德麥時期在1848年的革命風暴中結束,但這種藝術風格並沒有就此終止。Waldmüller的作品仍然如照相機般將生活中的某個精彩瞬間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幅《基督聖體節的早晨》繪製於1857年,帶給我們一戶村民帶著孩子們準備節日的歡樂場面。

上美景宮是全世界收藏Waldmüller作品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收藏彼德麥式繪畫最多的博物館。因為這一時期中的兩位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和斐迪南一世都希望帝國畫廊能夠收藏當時每一位畫家的至少一件作品。於是,我們就看到了Friedrich von Amerling(1803-1887)、Johann Baptist Reiter(1813-1890)和Peter Fendi(1796-1842)等人的作品。彼德麥風格作品的共同點是努力將真實的生活瞬間最大限度寫實地呈現出來,尤其是人物的情緒和靜物的狀態。這點不同於巴洛克式的浮誇、新古典主義的嚴肅和浪漫主義的理想化,而類似現代照相技術的抓拍效果。比如Friedrich von Amerling的這幅創作於1837年的《魯道夫和他的三個孩子》表現出丈夫剛喪妻,孩子們剛喪母的悲傷心情。

Johann Baptist Reiter於1849年創作的《沉睡中的女人》則帶給人一種慵懶、鬆弛的感覺。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沉睡,完全不必為工作和生活煩擾,更不要提戰爭和政治了。

有時畫家也如攝影記者一樣通過畫面表現一些社會現象,如Peter Fendi於1829年創作的《彩票機前的女孩》便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博彩業的蓬勃發展。

19世紀下半葉,奧地利和德國的學院派藝術家們對描繪歷史事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了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階段,其中尤以奧地利藝術家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1840-1884)為代表,因此又被稱為「馬卡特時代」。馬卡特生在薩爾茨堡,在維也納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因不甘遵循學院派主流的表現手法而熱衷於色彩的表達,被當時的導師勸退。他轉而投向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得到學院教授Karl von Piloty(1826-1886)的賞識。在Piloty的指導下,馬卡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當馬卡特小有名氣後,他被邀請到維也納建立工作室,而他的工作室竟慢慢成為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馬卡特不僅在繪畫方面取得成就,在室內裝飾、服裝設計和傢具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成績。1879年,他被邀請設計慶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的25周年銀婚慶典活動,從服裝、布景到花車,全由他一手操辦。這場盛會後來被稱為「馬卡特遊行」,同一年他被聘為維也納美術學院歷史繪畫教授。這幅《威尼斯向凱特琳娜·科爾納羅致敬》繪製於1872-1873年,凱特琳娜·科爾納羅(Caterina Cornaro,1454-1510)是塞普勒斯國王詹姆士二世之妻,1473年詹姆士二世病故時將王位傳給他們的兒子,才出生四天的詹姆士三世,可惜三世次年夭折,凱特琳娜·科爾納羅成為塞普勒斯女王。塞普勒斯當時實際已為威尼斯控制,但威尼斯人還是對這位女王表達了敬意。1489年凱特琳娜·科爾納羅被迫將塞普勒斯這個島國賣給威尼斯。

同樣得到過Karl von Piloty賞識和提攜的還有另一位奧地利畫家Franz Defregger(1835-1921)。他出生在蒂羅爾,也到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過,後來成為慕尼黑美術學院歷史繪畫教授。他1874年繪製的《最後的隊伍》表現了蒂羅爾農民扛著農具在拿破崙戰爭中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

比馬卡特更早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做歷史繪畫教授的有位德國畫家叫Anselm Feuerbach(1829-1880),也曾在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過。他對古希臘神話故事情有獨鍾,這裡有一幅他於1869年繪製的《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克》。俄耳甫斯(Orpheu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音樂天才,他娶了年輕貌美的歐律狄克(Eurydice)。不幸的是歐律狄克在森林中被毒蛇咬了腳後跟,中毒身亡。俄耳甫斯傷心不已,決定去地府營救愛妻。他歷經重重困難,用七弦琴彈奏出悅耳的音樂,打動了冥河的船工,馴服了地府的看門犬,最終來到冥王哈得斯和冥後珀耳塞福涅面前。俄耳甫斯以纏綿悱惻的歌聲訴說自己與歐律狄克的愛情故事,懇請放回歐律狄克,並誓言自己寧死也絕不獨歸,其歌聲之哀婉令復仇女神都為之動容。冥王和冥後聽得心軟終於答應下來,但有個條件,要求二者在歸途中俄耳甫斯走在前面,愛妻跟在其後,在雙雙離開地府前一定不能回頭相望,否則將永遠失去她。於是我們看到畫面中抱著七弦琴的俄耳甫斯昂首闊步向前,看都不看一眼愛妻,而歐律狄克則拖著傷腳低頭跟在後邊。就在他們來到陰陽交界之處,俄耳甫斯剛邁入陽界之時,心急的他擔心愛妻沒有跟上,一時竟忘記了那個條件。就在他回頭看一眼愛妻的剎那,還沒進入陽界的歐律狄克瞬間從他眼前消逝。這次無論俄耳甫斯做什麼都無法再次回到地府,只能孤獨地思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居然有尊雕像酷似馬雲!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上
正宗傳統英式早餐啥樣?帶你去英國電影《夾心蛋糕》里的那家老店吃一次
到聖托里尼的伊亞,吃什麼?看什麼?在哪欣賞世界最美日落?
道頓堀、蟹道樂、江戶川、空中庭園,還有迷人的大阪之夜
信仰,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辭彙:塞維利亞主教座堂-下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