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恐慌到彷徨:2017中國樓市十大瞬間
撰文|凱風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能形象概括2017年的中國樓市。
自1998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2017年就註定在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不僅是因為其漲幅冠絕全球,而且調控節奏也是史上最嚴,所滋生的恐慌與焦慮更是前所未有。
2017年的中國樓市,註定會被房地產史和經濟史記住。這一年的恐慌、焦慮、彷徨,刻印在經濟社會轉型的巨幕上,成為時代變遷的重要見證。
這十大「瞬間」,足以記載這一年所有的情緒。
1恐慌式搶房
2017年春節剛過不久,全國多個城市陷入「搶房大戰」。
從2月開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在內的多個熱門城市出現搶房潮,多個樓盤一夜售罄,二手房業主反價成為常態,恐慌與焦慮蔓延。
2016年部分一二線城市房價暴漲,10月份,史上最嚴樓市調控襲來,全國樓市暫時消停;然而時間進入2017年,不僅一二線城市重啟上漲節奏,三四線城市亦加入其中。
樓市是個非理性市場,具有順周期的特徵,上漲時會刺激市場情緒,從而加劇上漲,下跌時無人問津,容易形成崩盤效應。恐慌式搶房正是這一現實的寫照。
不過,在北京市場搶房的人可能沒有想到,幾個月過後,北京房價降率先開始下跌,環北京的」北三縣」樓市幾乎無人問津。
2棚改式刺激
三四線城市的這一輪上漲,一方面是一二線城市的溢出效應,另一方面則是棚改式刺激的結果。
2017年是棚改躍進之年,幾乎所有三四線城市都推出了龐大的棚改計劃。2015年-2017年這三年的棚改目標是1800萬套,而2018年-2020年將要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
所謂棚改,立足於改善居民住房需求,但集中式的棚改,在大拆大建之時,必然會製造新的購房需求,加上這一輪棚改基本以貨幣化補貼為主,拿到錢的拆遷戶進入市場,需求進一步膨脹,房價就這樣被持續推高。
問題是,用大拆大建來去三四線城市的庫存,短期只會製造房價暴漲,長期則因為缺乏實體的支撐,只會製造出一大批沒有流動價值的不動產。被拆遷的人來接現在的庫存,未來誰接他們的盤?
3中產焦慮症
上半年,一篇名為《一封刷屏的中產絕望信:手握500萬,北京卻讓我無家可歸》的文章在網上熱傳。講的是一個剛剛400萬出手了朝陽區一居室的中產,在置換海淀區900萬學位房的路上,先是遭遇「認房又認貸」新政,無奈假離婚,結果又遇上「離婚1年內無首套房貸優惠」的加碼政策,最終絕望之下,無奈選擇移民。
雖然話語里充滿營銷文的特色,但中產焦慮症卻已變成無法否認的社會現實。買房焦慮、學位房焦慮、投資焦慮、財富焦慮,不安全感密布之下,所有中產都陷入焦慮之中。
這兩年,焦慮正在成為社會的主旋律。這是一個黑天鵝與灰犀牛遍布的時代,每個人對於未來都無從把握,置身其中的中產也是如此。
4 小區隔離牆
2017年年中,深圳北京等地的多個小區里,爆發了一場無形的階層戰爭。
深圳某小區的商品房業主要求與安居房的住戶分割管理,北京的部分小區則將商品房與自住房、保障房用圍牆、柵欄一分為二,老死不相往來。
一邊認為另一邊不勞而獲,僅用幾百元上千元租金,就能享受到他們耗盡祖孫三代積蓄、每月承受萬元貸款所獲得的公共服務,另一邊則認為保障房是政府的民生項目,並非開發商的施捨,既然交了同樣的物業費,理應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
回到政策的出發點,商品房小區配建公租房,本意在於讓不同群體居住在一起,促進社區融合以及階層和解。然而,在現實里,融合不復存在,轉而變成了一場新的階層鬥爭。
可以想像,未來這種衝突還會變本加厲。在房價依舊高企的現實之下,財富的差異最終都會演變成階層之間的對壘。尤其是房價一路飛漲,市場對有房者的饋贈,是無房者無論努力辛苦多少年都追不回的。
5、50城「凍房」
與此前歷次調控不同,這一次樓市調控可謂史上最嚴,既有限購限貸等傳統手段,又有限價限售等新型大殺器。其中,最突出的當屬限售。
截至2017年12月,接近50城出台了限售政策,限售期2-5年不等。其中既有廣州、南京等一二線熱門城市,也有河北白溝、福建閩侯等名不見經傳的三四線小城鎮。
限售的目的在於鎖盤和「凍房」,新盤房產證到手後2-5年才能進行上市交易。這是直接限制交易,意在將房子鎖在樓市裡,既不允許獲利了結,也不允許清盤退出,無論漲跌,這些不動產都不能參與。
短期看,限售可以抑制投機需求,同時還可為房地產稅出台騰挪出足夠空間;長期看,只要資金被鎖在樓市,無論房價是否大跌,都難以產生太大金融風險,政策的用意正在此。
6萬人搶房
這一幕發生在2017年11月的南京,近萬個「百萬富翁」帶著小板凳在街頭排隊搶房。手上沒有幾百萬現金的人,根本進不了售樓處。
與此同時,南京有地王項目被曝停工,而多地房價都開始鬆動。
一邊是地王停工,一邊是萬人搶房,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交雜在一起,見證中國樓市的怪誕。
樓市本來開始調整,地王承受不住,房價有所鬆動,然而在限價政策之下,地方人為製造搶房的套利空間,與年初的恐慌式搶房不同,這一輪搶房潮,正是政策導致的套利遊戲。
比如此次南京的搶房區域,新盤價格被限制到3.5萬元以內,而周邊的二手房價格已攀升到4.5萬元,這就是每平1萬元的套利機會。一套100平的新房,只要買到,就相當於賺到了100萬元,如此無本萬利,萬人搶房豈不在意料之中?
同時,搖號看起來貌似很公允地將套利機會分配給所有人,但實際上,動輒八成乃至全款的限制,直接將大量普通的剛需一族排除在外,搖號成了拿著巨額存單的富人們的投機遊戲。
比如此次南京搶房的樓盤,基本都要求首付八成,驗資200萬以上。這也就是說,一套350萬到500萬的房子,如何不能一次性拿出300萬左右的現金,根本就沒有資格參與搖號,也就無從享受限價奉送的套利遊戲。
7房價14連跌
一個一線城市房價連續14個月下跌,居然沒能在市場引起任何反應,這個城市就是深圳。
原因在於,當房價數據被調製成一條近乎水平的直線時,讓人感慨的不是市場的穩定,而是有形之手的強大。
深圳的14連跌,除了2016年9月到10月突然的一跌之外(跌去了將近6000元),從2016年10月到2017年11月,這13個月,深圳房價僅僅跌了1333元,平均每個月跌去110元,這樣的數字,連一頓自助餐都不夠,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更滑稽的是,2017年11月相比於10月,房價僅僅跌去10元,10月相比於9月,也只是跌去26元,這樣的跌價,連一杯星巴克的咖啡都買不起,遑論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的房子?
所以,放眼於全國,有多少價格數據失真?又有多少地方在這樣的數字面前,宣稱完成了調控任務?
8環京暴跌
如果說深圳房價只是假摔,那麼北京和環京樓市房價則是真跌。
北京房價從年中最高下跌了6%,而以北三縣(三河、香河、大廠)為代表的環京樓市則出現大跌,部分樓盤降幅高達25%以上。
半年之前還人滿為患的售樓處和中介門店,如今已冷冷清清,無人問津。在河北廊坊等地,「低首付」促銷重現江湖,部分樓盤可20%首付「鎖定房源」,試圖刺激樓市,然而市場卻無人接盤。
這是市場發出的信號,隨著政策從緊、利率回升和市場情緒回歸理性,一些缺乏經濟面支撐的樓市,泡沫開始逐步破裂。
9新租房時代
2017年7月,廣州推出「租購同權」,打響了租賃體系建設的第一槍。
租賃是今年最大的關鍵詞,新租房時代也被視為自1998年之後第二次房改。
先是廣州等地推出「租購同權」,隨後江蘇無錫推出「租房可入戶」,繼而阿里巴巴宣告進入租賃市場,再接著北京、上海等地推出只租不售地塊、政策允許集體土地建設租賃房,最後重要頂層會議將租賃定位未來發展重點。
如果說1998年的房改,是立足於商品化改革,為市場提供更多房源;這一次的方鋼則立足於居住需求,用租房來剎住房價暴漲的高速列車。
不過,租房聽起來很美好,但在房地產經濟依賴、土地財政和房價暴漲的巨額利益面前,租賃體系建設並沒有想像的好。
10房地產稅「狼來了」
在樓市裡,沒有什麼比房地產稅更受矚目了。有人寄望它降房價,有人擔心加稅帶來的弊端,多套房子的人惴惴不安,沒房的人既期待又忐忑。
這一年,市場起碼被房地產稅虛驚了四次。
先是2017年3月市場傳聞房地產稅即將立法,人大發言人表示「今年沒有安排」。
接著是2017年7月、10月陝西、寧夏出台房產稅實施細則,被市場解讀為「狼來了」,但這裡的房產稅實際上還是26年前的版本,對個人非經營性房產一律免徵。
最後是2017年年底,相關人士在官方媒體撰文,表示將按住房評估值徵收房地產稅,引發市場熱議。其實,從立法動議到最終實施,起碼還需要四五年時間。
從房地產稅的多次虛驚,不難看出社會情緒的複雜。當這一輪暴漲將房價再一次推向天際時,許多人都在期待釜底抽薪式的政策,房地產稅被寄託了整個社會的期待。
然而,房地產稅本意並不在降房價,而是試圖在土地財政之外為地方政府開闢新的穩定稅源。而政府部門從來也不希望房價暴跌,要知道,歷次調控文件的表述都是「保障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11結語
從年初的恐慌到年底的仿徨,中國樓市這一年猶如過山車般,讓每一個人都無所適從。
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一切都有可能發生變化。過去的經驗未必再適用,未來的預期也不那麼肯定。
正如我之前所說的,「未來房價向何處去,不是黑板經濟學的自我想像,也不是政策扎堆的一廂情願,而要看在土地利益、房地產依賴、市場機制、社會情緒、民生需求諸元素里,誰能發揮主導作用。」
TAG:房屋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