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紀釗:篆刻人生 方寸之間盡顯文化之美
直播日照12月28日訊 在古代,篆刻與印石作為一門藝術曾經經歷了無比的興盛與輝煌。如今批量的印刷,替代了精雕細琢的篆刻,不過在莒縣,有一位叫嚴紀釗的篆刻愛好者,對篆刻這門老手藝充滿了熱忱,日日與篆刻形影不離。
「刀篆為字,意刻在心。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將近二十年的時光里,刀過石面的「咔噠、咔噠 」聲成為了嚴紀釗的摯友。在嚴紀釗的工作室內,放眼望去,柜子間擺放的儘是色彩斑斕的印石。嚴紀釗自小就對篆刻充滿了興趣,因為熱愛篆刻,從九十年代開始專業的學習後,嚴紀釗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習得了篆刻的好技藝。
嚴紀釗說,從小喜歡篆刻,小時候不懂,拿硬的木頭包括以前小學的時候玩橡皮,在橡皮上刻,然後還被家長罵過,到後來覺得很有意思。剛開始刻的時候也走了很多彎路,比如用刀的方法啊,拿到的方法啊,剛開始沒有老師教,就自己拿著刀往前沖,亂沖。
嚴紀釗拿一塊青石進行篆刻,首先進行印稿設計,嚴紀釗說,印稿的設計要求篆刻與章法的統一,把要雕刻的篆字根據方印的大小進行布局,設計印稿作為篆刻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
印稿設計完成後,便是在青石上進行印稿雕刻。嚴紀釗說,篆刻可以有各種刀法來刻制不同的印文風格。除切刀、沖刀外,還有沖切結合,同時變換刀桿的傾斜度或調節刀刃方向,一筆一筆雕刻出所需的篆字,形成特有的風格。
雕刻過程中,用印床固定青石可以減少刻刀對手部的意外劃傷,但嚴紀釗卻習慣用手固定青石,但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的雕刻練習和對各類石頭屬性的研究,嚴紀釗將每把刻刀工具信手拈來,神情自若。
在第一遍雕刻完成後,嚴紀釗用刷子小心翼翼的刷掉印章上面的石屑,用印章沾取印泥,讓字顯現出來反覆細看後,再進行第二遍、第三遍的補刀修改,嚴紀釗飽含著耐心反覆推敲直至滿意為止。
嚴紀釗說,刻一些元朱文、細朱文,這些更需要專註一些,中間線條的氣不要斷,一刀下來偶爾做一下小小的修補,不要做過多的修補。
為了讓印章更顯自然、古樸,嚴紀釗在印章的周邊進行輕敲細打,最終自己覺得非常滿意了,這印章才算是完成篆刻。
一直從事篆刻技藝,嚴紀釗並未覺得枯燥無味,嚴紀釗說,任何一種工作,做久了都是一樣,不同的是心裡經歷的東西,經歷了二十多年篆刻時光,每天獨自一人靜對器物,亦是別開生面。
嚴紀釗說,耐心是慢慢的習慣養成的,做一件事情做多了自然就有癮了,興趣愛好就培養出來了,剛開始的時候是興趣愛好。
篆刻,篆而後刻。作為一門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在篆刻上,有「刀三墨七」的說法,篆寫印稿的功夫佔七分,刀法功夫則佔三分。為了精益求精,提高對篆刻的技藝要求,嚴紀釗從未間斷過對書法的練習。
「古人講究以書入印,特別是清代的一些篆刻家提出來以後,必須要把書寫的感覺用到篆刻上去,所以還要不間斷的練習,甚至用篆刻的時間多一些。」嚴紀釗說。
現在除了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指導學生外,嚴紀釗還一直堅持著藝術創作,每天能夠手持刻刀,在印章上刻寫文字和圖案,對於嚴紀釗來說,在一刀一刻之間都是在陶冶心智,感受樂趣。一方青石、一把刻刀,以石為紙、以刀為筆,嚴紀釗就在這方寸之間,刻畫著別樣的萬千人生。
篆刻作為一門藝術,它和書法畫畫是一樣的,也是在方寸之間,不是說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嚴紀釗說,篆刻其實是很有意思的,要是經常去做這個東西,你會發現它的空間裡面也有好多種變化,平常人看著很單一,其實做起來變化很多,趣味性也很大。 (社會零距離/直播日照記者:亞楠 安琪)
※日照莒縣一小伙翻新鋦瓷技藝 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愛好者劉軍收藏紅色文化產品 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
※七旬老人在日照尋得老友 闊別半世紀閨蜜情再獲延續
※在日照孩子參加這類活動,一定要認準「黃馬甲」!
※重要提醒!這種病進入高發期,尤其是孩子!
TAG:直播日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