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篇第十五章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論語》篇第十五章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論語》〔學而〕篇

第十五章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學習國學,重在義理。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儒家思想,南宋之後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幾乎成了傳統社會的思想基礎和行為主導。因此,學好5本國學經典,是認識國學義理、提升人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論語》這本語錄體書。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由孔子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並彙集編纂。可以說孔子思想集合於《論語》一書,計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圍繞仁的範疇闡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政治主張和人格理想。仁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高範疇和最核心理念,包括對己和對人兩方面內容。

今天讀《論語》〔學而〕篇第十五章【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貴而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也是可以的。但不如貧窮而快樂,富貴而好禮節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延伸感悟】

子貢悟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道理,得到孔子的肯定。孔子又說出「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更深的道理,使子貢感悟到學問應該「切磋琢磨」。

貧窮當如何?富貴又當如何?人人活在世上免不了這樣問。其實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外在條件罷了,人生匆匆數十載,這些不過都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又何必太在意。貧窮時為了擺脫貧窮而拋棄尊嚴去趨炎附勢,富貴時又驕橫跋扈不可一世,這樣的態度不僅不可取,而且還是很危險的。孔子主張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貧富,貧窮時安貧樂道,富貴時富而好禮,少一些貪婪和慾望,多一些豁達和淡然,人們的心境就會平實而快樂,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的和諧。

儒家主張「人素其位」,《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不同的社會地位一部分取決於我們的出身,比如有人生於富貴之家,也有人生於貧窮之家,以及每個人不同的性情,有人善於經商理財,而有人善於做學問。子貢和顏回便是孔門下迥然不同的兩個人,顏回貧而好學,而自得其樂,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可見儒家相對的價值取向,但子貢也同樣為孔子稱讚,足見儒家對於富而好禮者也是同樣推崇,這也是儒家的包容和多樣性的特點。

【弦外之音】

如果沒有神秀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鋪墊和啟發,很可能就不會有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更高層次的感悟。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說是偉人的謙遜也可,但其實牛頓說得是很中肯的,只是道出了事實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齊治平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文化認同「天人合一」、「萬物一體」
古往今來看生活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TAG:修齊治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