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咸課堂》-「顏之枷」

《咸課堂》-「顏之枷」

「今年央美考了約翰列儂哎!」

這種帶著驚訝腔調的討論甚至都傳到了義大利的佛羅倫薩。

這樣的題目對於海外的學生已是家常便飯,但我們想像的到,這在中國還真是個不小的「改變」。

帶著滿心的好奇,我開始在瀏覽器中翻看「2017中央美院入學考試」的相關內容。城市藝術設計的這款考題著實讓我眼前一亮。

並不是因為題目有何特別,而是因為坍塌的腦洞止不住想像:

面對這種題目,義大利的學生會搞出什麼樣的東西~?!

帶著這個「邪惡的」小想法,我的學生們成了「小白鼠」。中央美院的考題,被交到了佛羅倫薩美院學生的手裡。

30分鐘後我收到了這樣的結果:

真的想知道這樣的作品如果放到央美會得多少分呢?(小編os:那當然是100,100,100咯~哈哈哈哈哈!)

或許在國內,這會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考場神作」,但事實上,這些孩子運用的,只是我們在如今的日常中經常遇到的「藝術規律」。

舉個例子:我們走在大街上,琳琅滿目的櫥窗中會看到形態各異的假人模特。

他們大多是這樣的:

你大多會不以為然,只是多看幾眼中意的服裝款式變匆匆離去。

但你或許會因為看到這樣的模特突然駐足,

心裡想著「好奇怪啊。。」

「哎呦,這個有點意思」

那你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反應呢?

約翰伯格在他的著作《觀看之道》中曾試圖向讀者闡述「觀者」與「被觀者」之間存在隱性的「心理迴路」

比如在古典肖像繪畫中,我們會發現,畫中人的眼睛或看著我們,或自顧自的望向某處。然而無論「她/他」看向何處,我們作為觀者,都可以體會到,畫中的模特知道自己正在被注視(或者至少可以說,他們知道自己的肖像將會在某處被注視),並同時對「注視他們的人(也就是觀者)」擺出或回望或迴避的狀態。

這是一種常規的、普遍的狀態。

而在藝術來到近現代,出現了有趣的變化。

超現實主義大師瑪格麗特曾親眼目睹去世母親的面部包裹白布的景象,而在童年便留下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進而創作了下面這張著名的作品。

畫面中的描繪相互擁吻的二人,面部卻被白布覆蓋。自此,在卻少視線交流的條件下,觀者與畫面中的人物的心理迴路被切斷,讓我們產生異樣荒誕的感覺(當然這也成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就像那櫥窗里的模特)。

換而比較另外一張表現情人相擁的油畫作品,看上去就「稀鬆平常很多」。

《吻》,1859,弗朗切斯科·海耶茲,義大利

事實上,約翰伯格所討論的「對望」的心理,早在繪畫起源之前便已存在,當我們的祖先還在為吃飽肚子而在荒原中探索羚羊的蹤跡,在石穴中恐懼野獸的來襲時,生存的本能讓我們對於「面部」(尤其是「眼睛」)的觀察極為敏感。

千百年來人類進化過程中簡單的生理需求教會我們通過「面部」識別來「辨識同類」。

中國人甚至有「終於有些眉目了」的說法,可見我們是如可以來「眼睛」來認知事物的。

當你看到一個人,找到他的眼睛,整理他的面部特徵,是大腦的第一要務。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很多東西「有臉」的原因。

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臉,你的大腦會認為遇到了棘手的工作,那麼它便成功引起了你的注意。

「遮蔽面部」也出現在很多大火的綜藝或影視作品中

GIF/1K

這種「遮蔽面部」的規律事實上在藝術創作中屢見不鮮:

而當我們把目光放的再廣些,腦洞開的再大些,就會發現

想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並不見得一定要

「遮蔽」才可以。

法國哲學家德勒茲認為,在弗蘭西斯』培根的肖像中,溶解、侵蝕、扭曲的面部難以辨識,這反而讓「身體」得以再次發聲,沒有的「臉」的頭部重新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回到他本來的位置。

在這裡,一張完整的臉反而成為限制我們解讀作品的枷鎖,經過藝術家別具匠心的打破後,更多維度的存在便得以呈現:

按照德勒茲的邏輯,被扭曲的面部獲得了一種特殊的「視覺觸感」。這就好像你閉著眼睛去觸摸一個人的臉,然而摸到的不是柔軟的嘴唇、溫暖的臉頰和飽滿的額頭, 而是一顆石頭、一塊肉,甚至是一隻鳥!試想那是一種怎樣的心理體驗?!

在馬修巴內的作品中,人的面部沒有被遮蔽,沒有被扭曲,而恰恰是被換成了動物。

18世紀末的小說家莫里茨描寫了一個帶有「奇特情感」的人物:他有一種極強的孤立感,毫無用處感,幾乎與虛無等同。(佛系男子?)他親眼目睹四個男子被處死,血肉橫飛。那一刻他有了對死去動物的迷戀,覺得動物也是人,思考人群中的自己竟是一條狗還是其他的什麼動物。

「痛苦的人即是動物,痛苦的動物是人」

---德勒茲

更深層次的,對面部的遮掩、扭曲、變形或毀壞,更產生了我們對觀看對象/作品的「身份(Identity)」的困惑和懷疑上,這種最能定義「我是誰?」這一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和作為生命的孤獨、困惑和掙扎抑或是不真實感,慢慢侵蝕著我們的內心;你說我過度解讀?其實它遍布在生活的每個角落,看看最近大火的「王尼瑪和暴漫的大撕」「某明星人設崩塌」等等........

GIF/2K

所以,「身份(Identity)」是藝術家最長關注的問題和討論的主題,這也是為什麼,以面部為內容的藝術創作作品常常出現。

當然,對於面部的創作,只是對藝術創作深層次的主體---身份的一種表達方式,關於這個主題,還有數不完的方式和內容來表達,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積累。

GIF/1K

當然,

對於好的作品來說,

更重要的,

是作品背後的思考。

GIF/2K

如何探究和思考藝術創作呢?

關注圖蘭朵藝術工作室公眾號,我們在這裡和大家聊義大利的藝術和留學~下期見啦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追憶東坎街最古老的新華書店
行進間傳球,雙手運球練習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