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鴨欲其肥,中國最牛逼的十大鴨菜是?
中國有著悠久的鴨文化。古代中國人把野鴨稱之為鳬,家鴨叫做鶩。落霞與孤鶩齊飛,其實約到後面,家鴨,也就是鶩的顯著特徵就是不能騰飛的一種鴨子。
一、超越「吃」意義的鴨文化
其實在中國北方,鴨子的象徵意義遠比吃它的意義大。《儀禮·士相見》:「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夏用腒。」鄭玄《周禮·天官·庖人》註:「腒,干雉」。可見:不管是冬季還是夏季,士相見所用摯皆為雉。作為見面禮的「雉」是為禮物,禮物以及禮儀均要體現恰當的禮意。這樣的禮物體現的是賓者對拜見者的尊敬之義。這裡的雉是雞。其實,「羔小羊取其羣而不黨,鴈取其候時而行飛有行列,雉取其不可誘之以食撓之則死」,後來用羔小羊,大雁,鵝,鴨作為見面禮的記錄很多,它們廣泛作為一種表示敬意的媒介,往返在國與國,士大夫與士大夫之間。當然,這裡的鴨子(鳬或鶩),可不是為了吃。中國最早的鴨子,儼然是禮的象徵。
二、南方人更愛吃鴨肉
蘇東坡《惠崇春江曉景》詩文所說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裡的春江水暖鴨,講的就是長江流域的鴨子,這是江南地區馴化的家鴨。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鶩,就是指的這種家鴨。
三、《詩經》中的獵鴨故事
《詩經》中《女曰雞鳴》篇提到:「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翶將翔,弋鳧與鴈。』『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小夫妻間的對話:
新婚妻子對丈夫說:「雞都叫了,快快起床吧!」
丈夫說:「天還黑著呢……」
妻子說:「你起來看看吧,啟明星已經發亮!」
丈夫:「我要出去,射取野鴨和大雁。打到了野鴨、大雁讓你燒菜,我們共同飲酒品嘗,祝福婚姻永遠美好……」
可見,在先秦時期,普通老百姓打到鴨子的機會大得多。吃到鴨肉是幸福的事情。當然,由於過去文獻體例的記載,我們難以尋覓到中國人的做鴨方法,只是窺見了悠久的吃鴨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清楚的做鴨法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四、食鴨欲其肥,中國人如何做鴨?
《齊民要術》一書中,詳細為我們披露了中國人做鴨的講究,簡單說,就是要求肥美:「腩炙法」:「肥鴨,凈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姜、蔥、桔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子鵝作亦然。」
宋代杭州人吳自牧《夢粱錄》特別多的記錄了咱們的烤鴨名餚:「小雞假炙鴨」、「假炙鴨」、「炙鴨」等等。這個杭州吃貨還特別提及了烤鴨的辦法:「炙鴨:用肥者全體汁中,烹熟,將熟油沃,架而炙之。」你看,這不就是現在全國流行的烤鴨做法如出一轍?
入清之後,「燒鴨」更成了市場上隨處可見的著名餚品。「馴猿守洞虎登壇,地爐燒鴨腳晴葉。」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中對烤鴨宴席的描述更是具體:「一時端進菜來。潑滿的燕窩,滾肥的海參,大片的魚翅以至油雞、填鴨之類,擺了一桌子。」
時至今日,中國南方食醬鴨,風乾的熏鴨,各種鴨煲菜肴不計其數,對鴨的消費量依然極大。一部中國人的做鴨史,何嘗不就是一種獨特的美食趣味呢?中國的鴨文化史,其實也是一部民族文化的歷史側寫。——2017年1月考察北京全聚德烤鴨展覽館後有感。
TAG:庖丁美食 |
※大蛇敢偷食鴨蛋,最後竟被迫: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大暑食鴨勝補藥,子姜除濕防感冒
※仲秋時節宜食鴨子,秋冬之交宜食用紅豆湯
※女子月食鴨掌300隻,面色蠟黃慘不忍睹!
※女子月食鴨掌300隻 變成「香蕉人」:目前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