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重要天象詳情

2018年重要天象詳情

2018年我國值得關注的天文事件有1月2日的年度最大滿月,1月31日上半夜的月全食,5月9日的木星沖,6月27日的土星沖,7月27日的火星沖,7月28日的月全食,8 月 11 日傍晚發生的日偏食,8月13日的英仙座流星雨,12月的金星最大亮度,12月14日的雙子座流星雨。

編輯作者:零度星系(天文在線)

1月2日(二) 今年最大滿月>天象指數★★★

1月2日10 時 24 分是今年最大滿月,月球視直徑達33.56 角分。

由於月球在當日 5 時 49 分過近地點,距離356677.754 公里,使得 1 月 2日的滿月與地球的距離為全年各滿月中最近的,是今年的最大滿月。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1 月 2 日(二)、4 月 30 日(一)、8 月 27 日(一)、 12 月 15 日(六)水星西大距 與3 月 15 日(四)、7 月 12 日(四)、11 月 6日(二)水星東大距>天象指數★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內行星,較難觀測;當其位在東大距與西大距位置時,離太陽視角最大,因此是觀賞水星的最佳時機。東大距時水星位在太陽東方,黃昏時出現在西方低空處;

西大距時位在太陽西方,黎明時出現在東方低空處。

水星今年有 4 次到達西大距的位置,分別在 1 月 2 日 3 時 58 分,與太陽角距離約 22.7度,4 月 30 日 2 時 24 分,與太陽角距離約 27.0 度;8 月 27 日 4 時 34分,與太陽角距離約 18.3度;12 月 15 日 19 時 30 分,與太陽角距離約 21.3 度,均出現於日出前的東方低空。

水星今年也有 3 次東大距,分別在 3 月 15 日 23 時 10 分,與太陽角距離約 18.4 度;7月 12 日 13 時 29 分,與太陽角距離約 26.4 度;11 月 6 日 23 時 32 分,與太陽角距離約 23.3度,均出現於日落前的西方低空。

日出時水星方位與仰角位置(台北地區),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日沒時水星方位與仰角位置,

(台北地區),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1 月 3 日(三) 地球過近日點 與7 月 7 日(六) 地球過遠日點 >天象指數★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1 月 4 日(四) 象限儀座流星群極大 >天象指數★

象限儀座流星群的流星明亮,速度中等,是年度相當顯著的流星群之一,活躍期間從 12 月 28日持續至 1 月 12 日。預測今年的極大期發生在 1 月 4 日 6 時前後,預計 ZHR 值可達約 110 顆。象限儀座流星群的輻射點在牧夫座頭部,0 時左右自東北方升起,時為農曆十八,月相接近滿月,受月光影響大,觀察條件不佳。可另見《2018年較大型的流星雨簡介》

滿月過後的1月3號,對於北半球觀測者來說的象限儀流星雨(010 QUA)迎來峰值,今年流星雨的大幕也由此拉開。基於它以前的回歸數據分析,今年的峰值應該落在6:00前後(1月4號)。可另見《2018年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網頁版》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1 月 31 日(三) 月全食(我國可見)>天象指數★★★★★

我國幾乎全程可觀測

東亞、澳洲、太平洋與我國可見月全食全程,全食歷時 1 小時16.9 分。半影食始 31 日 18 時 50 分、初虧 19 時 48 分、食既 20 時51 分、食甚 21 時 30 分、生光 22 時 8 分、復圓 23 時 12 分、半影食終 2 月 1 日 0 時 10 分。

1 月 31 日上半夜的月全食,我國全程可見;詳情如下

[1] 月球進入地球半影時間:18點51分15秒,(半影肉眼不易區分,可以不觀賞)

[2] 月球進入地球本影時間:19點48分27秒,(這一時刻是標誌性的月全食開始,我國東部地區可以看到了,月亮基本升起,西部地區也可以看見,只是月亮位置更低,要求的遮擋物也更苛刻。)

[3] 月全食開始時間 :20點51分47秒,

[4] 月全食最大深入時間 :21點29分49.6秒,

[5] 月全食結束時間 :22點07分51秒,

[6] 月球離開地球本影時間 :23點11分11秒,

[7] 月球離開地球半影時間 :00點08分27秒。(次日)

全食持續時間:01個小時16分鐘

數據基於NASA在2009.4.29的計算結果

1月份很多地方應該都是全年最冷時間,所以大家傍晚觀賞時,一定要注意保暖和安全工作是否到位。更多可點擊《2018年日月食簡略》

模擬的是2018年1月31日上半夜我國可觀的月全食圖,圖片來自虛擬天文館軟體

圖片為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整個過程中月亮進入地球影子的模擬,圖片來自occult軟體

圖片為2018年1月31日月全食整個過程中月亮看到地球位置狀況,圖片來自occult軟體

3 月 21 日(三) 春分及黃道光 與9 月 23 日(日) 秋分及黃道光 >天象指數★

3 月 21 日 0 時 15 分為今年春分的時刻,此時太陽位在黃經與赤經的昇交點上,也是赤經 0 時、黃經 0 度的位置。此時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等長,春分之後太陽直射的位置將偏向北半球,所以春分標誌著北半球春季的開始。

9 月 23 日 9 時 54 分為秋分時刻,此時太陽位在黃經與赤經的降交點上,即赤經 12 時、黃經 180 度的位置,同樣是陽光直射赤道、晝夜等長的一日,但秋分後的陽光直射位置將偏向南半球,故秋分標誌著北半球秋季的開始。

春分前後(2 月中旬至 4 月中旬)及秋分前後(8 月中旬至 10月中旬)為欣賞黃道光的最佳時機。

黃道光為積聚在黃道面附近的微塵粒子反射太陽光所造成的景象,最亮的區域幾乎與銀河一樣亮,只是因接近地平線,受到大氣消光效應及光害等影響,較不容易看見。在赤道區域比較容易觀察黃道光,緯度愈高觀察的難度也越高。以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位置而言,在春分前後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日落後2~3 小時內有機會在西方天空看到如三角錐狀的黃道光,底部最寬時約有 40 度,高度最高可接近 70 度。在秋分前後則可於日出前在東方天空看到黃道光。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5 月 6 日(日) 寶瓶座η流星群極大 >天象指數★

寶瓶座η流星群屬於中型流星群,活動日期一般在 4 月 19 日至 5 月28 日間,流星速度極快且大多很明亮,多數流星會留下余痕。預測今年的極大期將在 5 月 6 日 4 時前後,ZHR 值約 50顆,由於輻射點約在凌晨 1 時 30 分左右昇起,時值農曆二十一,月相下弦,會受月光影響。流星群的母彗星與 10月 22 日的獵戶座流星群同為哈雷彗,這兩個流星群可能受木星重力擾動而有 12 年的周期性。可另見《2018年較大型的流星雨簡介》

5 月 6 日,寶瓶座η流星雨(031 ETA)迎來極大,而 5 月 8 日的滿月會對它的的目視觀測造成很大的影響。即便這樣,我們仍然推薦大家去記錄這次活動:根據 Hutch Kinsman 對瑪雅時期關於寶瓶座η流星雨觀測的研究,5 月 4 日 3 時 11 分(λ⊙ = 43.042°)的流量有輕微的增加(由母彗星 1P/Halley(哈雷彗星)的公元前 164 年噴發物與木星軌道形成 1:8 共振造成的)。這些塵埃顆粒應該很小。此外,由於公元 218 年噴發物與木星軌道形成 1:8 共振,其影響會在 5 月 5 日分為三次。第一次出現在 13 時 49 分(λ⊙ = 44.441°),第二次出現在 15 時 34分(λ⊙ = 44.511°),第三次出現在 15 時 35 分(λ⊙ = 44.512°)。所有這些顆粒應該都很小。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環境、再加上月光的干擾,後兩次增強活動疊加起來的組合可能是最好的觀測機會。可另見《2018年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網頁版》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5 月 9 日(三) 木星沖 >天象指數★★★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將在 5 月 9 日 8 時 39 分到達沖的位置,位於天秤座,視直徑 44.8",亮度約-2.5 等,是一年中木星離地球最近、視直徑最大、亮度最亮之時,且整夜均適合觀測。行星沖的前後數十日都是適合的觀察期。

木星是太陽系從太陽向外的第五顆行星,並且是最大的行星。古代的天文學家就已經知道這顆行星,羅馬人以他們的神稱這顆行星為朱庇特。古代中國則稱木星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

「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07年利用木星的引力加速時所看見的木星

6 月 21 日(四) 夏至 與 12 月 22 日(六) 冬至>天象指數 ★

6 月 21 日 18 時 7 分為今年夏至的時刻,此時太陽到達黃經 90 度、黃緯最北的位置。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上的地區於正午時可見太陽在頭頂,標誌著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之始,是北半球白日長度最長、夜晚最短,且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仰角最高、竿影最短的一日。夏至之後,太陽直射區域將南移,北半球的白天將愈來愈短、夜晚愈來愈長,直到冬至為止。

12 月 22 日 6 時 23 分則為今年冬至的時刻,此時太陽的位置在黃經 270 度、黃緯最南之處。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標誌著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之始,北半球一年中白日最短、夜晚最長,且是正午太陽仰角最低、竿影最長的一日。與夏至相反,過了冬至之後,太陽直射的區域將逐漸北移,北半球的白天將愈來愈長、夜晚愈來愈短,直到夏至為止。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6 月 27 日(三) 土星沖 >天象指數★★★

6 月 27 日 21 時 28 分土星到達沖的位置,位在人馬座,視直徑 18.4 角秒,亮度約 0 等。土星沖時土星與太陽分別位在地球兩側,兩者赤經相隔 180 度的位置。土星沖的前後數周都是觀察土星的好時段,是一年中土星最亮、視直徑最大、最接近地球,且整夜均可觀測的時段。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位於第六、體積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屬氣體巨星。古代中國亦稱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國古代人根據五行學說結合肉眼觀測到的土星的顏色來命名的。

土星,卡西尼號拍攝的土星。

7 月 27 日(五) 火星沖>天象指數★★★★★

7 月 27 日 13 時 13 分火星沖。今年火星沖是「近日點沖」或稱為「大沖」!由於火星是地球外側軌道橢圓率最大的行星,近日點與遠日點的差距高達 4320 萬公里。所以火星在近日點與遠日點所發生的沖,視直徑差異高達兩倍。上次火星大沖在 2003 年,下次則在 2035年。

今年火星沖時位在摩羯座,視直徑 24.3 角秒,亮度高達-2.8 等。

黃昏時東升、黎明時西沉,整夜均可看到;又由於距離地球相對較近,因此視直徑大、亮度亮,即使在有光害的都市裡,仍然可見到這顆紅色的星球。更多另參見《2018年行星動態簡略》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僅比水星略大。

羅塞塔號於2007年所拍攝的火星

7 月 28 日(六) 月全食(我國可見)與最小滿月 >天象指數★★★★

非洲、西亞、印度洋全程可見,我國大部分地區可見,東部部分地區可見月沒帶食,經歷時間共約 4 時 12 分,全食約 1 時 43.6 分,食分 1.614。半影食始於 28日 1 時 13 分、初虧 2 時 24 分、食既 3 時 30 分、食甚 4 時 22 分、生光 5 時 14 分、月沒 5 時 25 分。

7 月 28 日下半夜的月全食,我國東大部分可見月落帶食(月食發生時月亮同時落下),也可以說我國東部地區看不見後半過程,因為月亮已經落下。不過,我國西部地區可觀測全過程。

2點24分27秒月亮開始進入地球本影,標誌月全食開始,部分開啟變色慢慢增多到全部!我國西部及西南地區可觀測全過程(這裡忽略了不易見的半影月食)。

03點30分15秒月亮完全進入本影內,月全食精彩部分上演,全部變色。我國中部以及東部地區可觀測月全食精彩部分進行時(不可見月全食開始,此時見的是月偏食)。

04點22分54.3秒月亮進入地球本影最深時刻。

05點13分12秒月亮開始部分角落褪色,慢慢離開地球本影區域。這一時刻我國東部一些地區不可以看見,因為月亮已經落下。

06點19分00秒月亮完全離開地球本影區域,月亮顏色恢復原狀。(這裡忽略半影)

7月-8月份往往是夏天的季節,所以我國很多地方夜晚溫度適合觀賞,只是需要熬夜而已。定個精彩部分時間的鬧鐘起來觀測下,也是不錯的。

圖片為2018年7月27日月全食整個過程中月亮進入地球影子的模擬,圖片來自occult軟體

圖片為2018年7月27日月全食整個過程中月亮看到地球位置狀況,圖片來自occult軟體

當天 4 時 20 分也是今年的最小滿月,視直徑僅 28.97 角分。

8 月 11 日傍晚發生的日偏食(我國稱為天狗食日)

歐洲北部和亞洲北部以及東部可觀測,其中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可以看見,18點半左右日偏食從我國東北最北端開始,直到影子南下19點半左右結束全程日偏食,我國東部一些地區會看見帶偏食日落景觀,我國大部分地區在日偏食發生時太陽處於近地平線位置,因此可以藉助地景進行日偏食與地景合拍,注意望遠鏡加太陽濾鏡疊加拍攝!

安徽黃山的日偏食(初虧)開始時間在18點36分49秒,太陽高度為 2度;

北京大學的日偏食(初虧)開始時間在18點12分15秒,太陽高度為11度;月亮遮擋太陽最多時刻在18時51分3秒,太陽高度為4度;

長江三峽的日偏食(初虧)開始時間在18點39分13秒,太陽高度為9度;月亮遮擋太陽最多時刻在19時54分4秒,太陽高度為4度;

成都大學的日偏食(初虧)開始時間在18點45分43秒,太陽高度為13度;月亮遮擋太陽最多時刻在19時6分58秒,太陽高度為8度,結束時間在11點27分43秒,太陽高度為4度;

甘肅敦煌的日偏食(初虧)開始時間在18點19分1秒,太陽高度為26度;月亮遮擋太陽最多時刻在18時53分18秒,太陽高度為20度,結束時間在19點26分5秒,太陽高度為14度;

黑龍江漠河的日偏食(初虧)開始時間在17點43分19秒,太陽高度為14度;月亮遮擋太陽最多時刻在18時30分5秒,太陽高度為7度,結束時間在19點14分48秒,太陽高度為1度;

2018年8月11日我國可見日偏食區域圖,圖片來自谷歌地球

2018年8月11日我國可見日偏食區域圖及遮蓋慮分布圖,圖片來自timeanddate

8 月 13 日(一) 英仙座流星群極大 >天象指數★★★★

英仙座流星群是年度主要流星群之一,活躍日期為 7 月17 日至 8 月 24 日,今年極大期預估發生在8 月 13 日 4 至 12 時,ZHR 值可達 110 顆左右。輻射點約在晚上22 時東昇,當日為農曆初三,觀測條件極佳。

英仙座流星群曾在 1991~1992 年爆發出每小時 400 顆以上的數量;1990 年代末已降為 100 左右。母

彗 星 109P/SwiftTuttle(史威福-塔托彗星)周期約130 年,上次回歸是 1992 年,應是造成 1990 年代數量增多的主因。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IMO 的觀測發現,英仙座流星雨平均或「傳統」意義上的極大會在λ⊙≈ 139.8°到 140.3°(相當於 2018 年 8 月 13 日 4 時一16 時)之間變動。母彗星 109P/ Swift-Tuttle(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 130 年。20 世紀 90 年代起,英仙座流星雨就開始產生強烈的活動。最近觀測到的一次增強活動是在 2016 年,由於當時地球穿過了被分離出來的噴發物,出現了一個額外的峰值。這樣的(額外)峰值預計在 2018 年並不會重現。相反,Peter Jenniskens表示 8 月 13 日大約 04 時(λ⊙≈139.79°)地球可能會遭遇英仙座流星群噴發物。該噴發物被認為是流星體平運動共振積累的結果。在所給出的傳統峰值到來前,有必要通過觀測來看看會有什麼可察覺的活動發生。Jérémie Vaubaillon 通過計算髮現,一個非常古老的噴發物會在 8 月13 日 09 時 37 分造成潛在的額外增加,但無論如何,這對流量的增加可能十分微弱,因此很容易在傳統的極大中被遺漏。目視觀測者們應當把觀測報告分為許多較短的時間段(對於流量和極限星等的統計區間都不要超過 15 分鐘),這樣使得我們得以去探尋噴發物的特徵。

8 月 11 日的新月為各種光學形式的觀測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條件,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對英仙座流星雨的觀測更為有利,在那裡,輻射點從當地時間 22 點—23 點開始便處於一個有利的觀測高度並持續一整夜。遺憾的是,這場流星雨在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並不能被很好地觀測到。更多《2018年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網頁版》

8 月 18 日(六) 金星東大距 與11 月 26 日(一)~12 月 4 日(二) 金星最大亮度>天象指數 ★★★

金星於 8 月 18 日 1 時 13 分行到東大距位置,此時金星在太陽東方約 45.9 度,亮度達-4.5 等,日落後可見於西方。

今年金星最亮的時段在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4 日,在這段時間裡,金星出現在日出前的東方,亮度約-4.9等。此外,9 月 16 日至 10 月 2 日亮度也可達-4.8 等,日落後見於西方低空。金星最亮的時刻並非發生在最接近地球的內合時,因為那時金星是以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在相同方向,根本無法看見;而金星呈滿月形狀的外合時,不僅視直徑很小,而且也與太陽同方向,所以也看不見。因此,在距離遠近以及可見到的受光面積兩項因素影響下,金星最大亮度多半發生在內合前、後第 36 天的位置,也就是內合至東或西大距一半的位置。下次東大距發生於2019 年 1 月 6 日,因此金星最大亮度是在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4 日。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9 月 8 日(六) 海王星沖 >天象指數★

9 月 8 日 2 時 27 分,海王星到達沖的位置,位在寶瓶座,亮度 7.8等。日落時由東偏南方升起,天亮時西沉,整夜可見。利用小型望遠鏡或天文攝影比對星圖,即可找到這顆帶著藍色色調的行星。這也是一年當中,以小望遠鏡挑戰搜尋這顆行星的最好時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命名,因為尼普頓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旅行者2號所拍攝的海王星

10 月 21 日(日) 獵戶座流星群 >天象指數★

獵戶座流星群與5月初的寶瓶座η流星群同樣源自哈雷彗星,活躍期間為 10月 2 日至 11 月 7 日,今年的預測極大期為 10 月 21日。往年記錄顯示流星的數量都相當穩定。2006~2008年出現數量高於平均值 2~3倍(~50 以上)的高峰期,不過現在已經回歸常年的狀態,今年極大期發生時,預測流星數量回復為每小時約 20 顆左右。

獵戶座流星群流星速度相當快,達每小時 66 公里,且約 1/3 至 1/2 的流星有持續 1 秒以上的余跡。流星亮度平均 2 至 3 等(相當於獵戶座腰帶三顆星的亮度)。輻射點約於晚間 22時升起;今年極大期為農曆十三,近滿月,觀測條件並不理想。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今年獵戶座流星雨的峰值當晚(10 月 21- 22 日),對於地球上的許多地區來說,十月的盈凸月會當地午夜後落下。在南北任一半球,該流星雨的輻射點從當地時間午夜前後開始都能處於一個有利的高度(北半球會更早些)。2006 到 2009 年的每次回歸都有 2、3 天意外地出現了約為 40-70 的高 ZHR。IMO 早年利用 1984 到 2001 年的數據分析發現,該流星雨 ZHR 的峰值和 r(亮度)參數每年都會變動,極大 ZHR 的範圍大約在 14—31。此外,早在 20 世紀就發現的 12年的高活躍回歸疑似周期,已經被部分證實了。也就是說,從 2014 到 2016 年它應該處於低活躍期,因此獵戶座流星雨的 ZHR 現在將再次緩慢增長(2018 年大約 20-25)。獵戶座流星雨經常出現一些子峰值,這使得有時在主峰值前後的幾晚出現和極大水平差不多的活動。如 1993 和1998 年的 10 月 17-18 日,在歐洲監測到了一個跟主峰值相當的子峰值。具體來說,峰值前的那段時間尤其適合去核查那些可能出現的異常活動。更多《2018年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網頁版》

10 月 24 日(三) 天王星沖 >天象指數★

10 月 24 日 8 時 47 分,天王星到達沖的位置,位在白羊座,亮度 5.7 等,距離地球約 18.917 AU;日落後由東偏南方升起,整夜可見,為一年中最適合觀測的時候。建議可用雙筒望遠鏡搜尋或利用攝影的方式配合星圖比對,即可辨認出這顆帶點青綠色的行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質量排名第四。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與在古代就為人們所知的五顆行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認定為一顆行星。

旅行者2號於1986年拍攝的天王星

12 月 7 日(五) 火星合海王星 >天象指數★

「合」是指天體具有相同的經度,太陽系的行星均在黃道面附近公轉,因此行星相合時,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就相當接近。12 月 7 日 22 時 40 分,火星合海王星兩者相距僅 2 角分,火星亮度 0.1 等,海王星 7.9 等,位在寶瓶座,適合以小型天文望遠鏡觀察。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12 月 14 日(五) 雙子座流星群極大 >天象指數★★★

雙子座流星群是年度顯著的大流星群之一,活躍日期在 12 月 4 日至 12 月 17日間。今年雙子座流星群預測極大期發生在 12 月 14 日 20 時 30 分,ZHR 流星數量預測可達約 120 顆。

雙子座為冬季黃道星座,入夜後即已在東方天空,天亮前西沉,整夜可見。極大期在農曆初八,上弦,下半夜觀測條件較佳。

底圖來自台北天文館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參考資料

2018年重要天象PDF版本://isky.skylook.org/wp-content/uploads/2017/12/2018年重要天象.pdf

2018年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網頁版://interesting-sky.china-vo.org/meteor-shower/2018imo-cn/

2018年行星動態簡略://isky.skylook.org/2018xingxingdongtai/

2018年較大型的流星雨簡介://isky.skylook.org/2018-liuxingyu/

2018年日月食簡略://isky.skylook.org/2018-riyueshi/

2018年行星相合簡述(小於1度)://isky.skylook.org/2018xingxingxiangh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文在線 的精彩文章:

2018年第一個月,天空充滿驚奇
有關黑洞的問題
上周最佳天文圖片12.18-12.24
關於太陽的十大有趣事實
為什麼你永遠無法達到光速

TAG:天文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