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的有報應嗎?

真的有報應嗎?

管理視角看國學(410)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先生說:「君子有三項敬畏。一敬畏天命,一敬畏在高位的人,一敬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畏了。對大人自求親狎。對聖人言則多加戲侮。」

這裡的畏,強調的不是害怕的意思,大部分解讀者都如錢穆這裡從敬畏的角度來解讀,同時也有慎重的意思。《莊子》的《養生主》篇章里寫庖丁解牛,「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庖丁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畏,畏就是要慎重對待。後面對言的小人對待天命、大人和聖人之言的行為,就是不把這些對象當回事,當然就既不會在心裡敬畏,也不會在行動上慎重。

孟子說「莫知為而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所以我們說天命和人事之間的關係是不對稱的,人的生存離不開天命,但是又不能改變天命,所以只能「順受其正」。畏天命就是對於這樣一個既必須依賴又無法掌控的外部因素要有敬畏心,要慎重對待。從某種意義上,天命對人的作為是有報應的,雖然中國文化不象其他宗教那樣信仰一種人格神,但天命的因素終究會發揮作用,現在來說,就是要注重客觀規律,如果違背規律做事,就會面臨規律的懲罰,比如我們曾經在某一時期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結果不但沒有帶來大豐收,只是導致了浮誇風,這就是不畏天命的結果。

畏大人的大人,一般都解讀為位高權重之人,中國古代官場就直接把高官稱為大人,而老百姓或職位低的人就要自稱小人,我覺得從一般意義上,大人小人的區別,大人是其思維、其影響超越了個體存在的人,而小人是還局限於個體的生理慾望範圍內的人。一個人超越其個人的生理局限,而成為一個把眾多人心凝聚在一起的人,這樣的人,儘管其外表看起來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其內存的德行修養則可能具有遠超於個人的廣度和厚度。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只是看到他在外表上、體力上和其他人沒什麼區別,就容易產生輕慢心,所謂「僕人眼裡無偉人」,是因為偉人的身邊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偉人和其他人沒什麼大不同的作為一個個體存在的生活的點點滴滴,所以就容易把偉大當成普通人來看待。當然對於位高權重的不能輕慢對待也更好理解,因為他所擁有的權力、能調動的資源要高於一般人,得罪了這樣的人,如果對方有包容心還好,如果這個「大人」報復心比較重,則隨後就會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而真正的聖人之言,是要能夠在歷史變遷中沉澱下來了,具有永恆光輝的智慧之言,這些聖人之言往往平談無奇,甚至淡而無味,但細細品味卻義理無窮,並且能夠穿越歷史的變遷而給人永恆的指引。一般人看不到這一點,往往認為這些聖人之言也不過如此,反而不如一些流行語看起來那麼有味道,那麼有針對性,所以就容易有輕侮心。所以對於流傳下來的聖人之言,不要輕易的否定,要認真咂摸,當然這並不是說聖人說的就一定是完全對的,只是說先抱著一個敬畏人謹慎對待,細細品味,即使要否定,也要「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天命、大人、聖人之言,統而言之,都是一個客觀或歷史存在,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也就是敬畏自然,敬畏歷史,在基層中發展,天是億萬年演化的產物,大人是社會結構的產物,聖人之言是無數先賢歷史沉澱的產物。對這些事物保持敬畏,就是要先繼承再談發展,和大自然、歷史、整個社會結構相比,個人的智慧和力量總是有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應該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百年老店的內在基因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