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們,正在創新我們的生活

他們,正在創新我們的生活

中國是農業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勞動方式。在新時代的美麗鄉村,這些傳統的勞作方式正在發生變革——在當地創新者的帶動下,技術的創新,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正在給鄉村注入嶄新的活力。

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如今一幅幅美麗鄉村的生活畫卷,正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

故事一:子長養蠶

從作坊式經營到集約化產業鏈

澗峪岔鎮位於陝西省子長縣北部,全鎮良桑面積已到萬畝,有養蠶專業戶千人。如今當地養蠶高手郭大哥,正帶領著全村,將養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現代桑蠶產業鏈。

蠶的全身都是寶:蠶絲織成柔軟的蠶絲被,蠶沙加工成保健枕頭,桑枝桑條用來培育香菇,蠶蛹烹飪成美食,小小的蠶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在當地人精細化的管理下,每一樣產品都被仔細利用了起來,換取了效益。

這項見效極快的產業,同樣也需要付出巨大的辛苦。蠶農們每天要頂著太陽,採摘桑葉數個小時,為蠶寶寶們準備最新鮮的營養。

桑葉

采完桑葉,哼哼小曲,這是蠶農們一天中最為輕鬆的時刻,因為接下來的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新鮮採摘的桑葉要馬上剁碎,切成小片,這正是蠶寶寶們所需要的最佳養分。

蠶在脫皮四次後會成為五齡幼蟲,再吃上幾天桑葉,就會長成熟蠶,開始吐絲結繭。從蟻蠶到形成蠶繭,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因此,這裡的蠶,一年分春夏秋三季飼養,在短時間內可以給蠶農們帶來極高的效益。

蠶寶寶

郭大哥就像一位幼兒園的園長,每日耐心對待這些幼小的蠶寶寶,從餵食到防護,直到它們抽絲結繭的那一刻。對郭大哥而言,養蠶不僅是他謀生的門路,更傾注著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勞與汗水。

蠶繭

蠶蛹美食

靠著養蠶這門技術,郭大哥讓家裡過上了好日子,如今,孩子們都在城裡安了家,養蠶也更多承載著老兩口對家鄉養蠶業的熱愛,以及帶領全村人共同致富的信念。

故事二:鏡泊湖冬捕的秘密武器

山上平湖水上山,北國風光勝江南。鏡泊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距牡丹江市110公里。每年冬天這裡都會舉行壯觀的冬捕節。

張把頭是當地的冬捕高手,性格爽快,經驗豐富,是頗具凝聚力的魚把頭。他身上的紅色腰帶,是只有魚把頭才能佩戴的。

人在冰上走,魚在水中游。要想成功冬捕,自然首先就要準確判斷出魚群在哪兒。鏡泊湖面積將近一百平方公里,想要成功捕魚,並非一件簡單的事 。

判斷好位置之後,張把頭拿出一個沉重且鋒利的破冰工具——冰鑹。這次破冰捕魚,總共需要鑿開兩個冰窟窿,冬捕時將被用來下網和収魚。冰窟窿需要鑿大一些,達到五十厘米左右,同時要確保冰口邊緣光滑。

接下來,張把頭的捕魚團隊拿出了近幾年才開始使用這種新工具,一個可以遙控的電動小潛艇。相對於傳統捕撈,這個秘密武器可以大大提高下網的效率。

一頭下網另一頭拉網,有了小潛艇,一百米長的下網工作時間大大縮短了。 這次下網,張把頭利用小潛艇準確地把漁網布置在了鰱魚密集活動的區域里。

起網嘍!雖然冬捕的網眼寬大,漏過了很多小魚,可這一網顯然已是十足的豐收:魚大概有四十來條,差不多三四百斤,絕對是一次豐收了。在當地,這一網好彩頭,有個特殊的名字「紅網」。

在鏡泊湖,用小掛網一次就捕獲了四百多斤魚,這將為張把頭的團隊帶來一次不錯的收成。他說,使用不斷改良的捕魚工具和現代化的捕魚手段,在來年他的收穫更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故事三:舟山老漁村的新漁民

舟山群島四面環海,自古以來因漁業資源豐富而聞名,素有「東海魚倉」之稱。舟山漁民靠海吃海,這裡海洋資源蘊藏豐富,而當地漁民李大哥,依靠著這片碧海藍天和30多年的捕魚經驗,開起了頗有特色的漁家樂,讓遊客也能體驗出海捕魚的樂趣。

記者跟著李大哥的船,開啟一次特色的出海體驗。禁漁期里,持證上崗的休閑漁船依舊被允許少量的捕撈作業。20個蟹籠被用80米的繩子穿成一串,在漁船行進時,被漁民按順序,一個個拋進海里,因為螃蟹多在夜間活動,所以蟹籠要在海里放上一晚才能收取。

第二天,李信定帶遊客們去往他昨天投放蟹籠的位置,遊客這會兒都充滿期待,因為這些收穫代表著,一頓透骨新鮮的漁家宴正等著他們。

青蟹

20個蟹籠最終收穫了七八斤的石蟹,螃蟹們張牙舞爪、活力四射,蟹爪結實有力。

而提前一天被放進大海的張網,每一網也都有著不小的收穫。鯧魚,豆腐魚,尖嘴魚,鯔魚等近十個品種的魚被陸續撈起。像蛇一樣的尖嘴魚,頭好扁、肉特別緊實的鯔魚,應有盡有。

最大的青蟹

每年到旺季,李大哥便是這樣的忙碌,雖然辛苦,但李大哥仍然很滿足。

美麗的大海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來到舟山,對於遊客來說,這樣回歸自然,放鬆身心的方式是一次難得的體驗。而對於舟山人來說,他們也不必在大海上孤獨漂泊,轉換一種經營方式,既實現了增收致富的願望,也讓更多人近距離接觸大海,了解大海的秘密,這樣的轉換的確是值得的。

故事四:長島海帶

回鄉建設的年輕人

大欽島位於山東省煙台市長島縣北部,是中國著名的海帶之鄉,這裡海水污染少,十分適合海帶養殖。

29歲的肖顯源是大專畢業後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在大欽島這片美麗的海域上,他組織起了一支養殖海帶的隊伍。對於這片美麗的海域,這個年輕人有著割捨不下的鄉村情懷。

凌晨三點多,當大多數人還在夢鄉里,大欽島鄉的東村碼頭已經開始忙活了,機動船的發動機聲不絕於耳。

饒禕跟著肖大哥的船,在夜幕中朝著海帶牧場行進,此時,只能藉助路燈的微光看到碼頭船隻往來的身影。

整個收穫過程就是用小刀將拉出來的海帶從根部割斷,再進行簡單的捆綁打包,放在船艙中:一把刀,一雙手套,一個人。

海帶的收割不等人。成熟的海帶需要趕快收割,否則容易爛在海里。僅憑熟練的人工,不到三個小時,六艘小船上已經堆滿了比人還高的海帶。

收割的海帶要迅速運回碼頭,完成晾曬。海帶的收穫季是大欽島的鄉親們最忙碌的季節,每天收割的海帶多達1500噸,沙灘上晾滿了收穫的海帶——鄉親們享受著這樣忙碌又充實的日子帶來的快樂。

晾曬海帶

如今,家鄉給了這些年輕人全新的機遇和挑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家鄉創業,成為建設家鄉的主要力量,也讓美麗的家鄉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這些創新,起初可能只是為了增加收入,讓生活變得更好。隨著時間的發展,創新者們的改變,不僅為自己帶來了收益,也在無形中帶動了當地一大批人,共同用變化,迎接新時代好政策下的山鄉巨變。

這些創新者們,也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朝氣蓬勃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者畫卷。

對於節目中的人而言,

創新是堅持,

是一種生活方式;

對我們而言,

創新是記錄,是傳揚,

是記錄歷史。

他們的冷暖人生,我們的時代紀錄;

他們的萬水千山,我們的光影流聲。

《遇見美麗鄉村-創新》

播出時間:

2017年12月30日 21:54

監製/張廣義 主編/劉銘 黃麗君

編輯/石岩何丹 王晨(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夏日生趣,生命的力量永不止息
中國人系統研究漢語一百年多後,這位大家邁出了打破西方語言框架的最後半步
眼皮跳個不停,別大意!警惕「面肌痙攣」!
自然傳奇 狒狒大家族
這8條你記住了,喝酒就不會傷身!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