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別別解脫還是別想解脫

別別解脫還是別想解脫

別別解脫還是別想解脫



正見,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為戒和見兩部分,並有各自的理論體系,似乎兩不相干。其實,戒和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凈有助於見的禪修,另一方面,見地透徹者必能認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正是說明般若正見對持戒的指導意義。有了正見,才能正確理解戒律,實踐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見為首,六和中也強調見和同解。


戒律是一種條文規定,或一種做事程序。每條戒的制定都有相關緣起,並具十種利益,即「攝取於僧」至「正法久住」的「十句義」。所以,我們學修戒律不應僅僅停留於對條文的了解,而是要從制戒的緣起及意義中認識佛陀制戒的精神。依此精神,方能對戒律有全面認識。


關於持戒的正見,首先要正確了知戒律的開遮持犯,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何為犯輕罪,何為犯重罪;哪些情況下可以開許,哪些情況下不能通融。如果沒有這些認識,或是把戒持得生硬僵化,或是假「圓融」、「方便」的借口,任意歪曲戒律,受如不受。因此,了解開遮持犯,是持戒修行必須具備的正見。


此外,還要正見緣起因果。心靈各種因素的產生及成長,皆由相關因緣所致。確信每個起心動念將在內心留下痕迹,形成因果,我們就會自覺防止不善言行,避免惡業之因,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礎。可見,對心靈因果的透徹理解,才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持戒的意義所在,認識到惟有持戒才能阻止內心不良串習的延續,擺脫生命的惡性循環。

佛法的核心是解脫,持戒同樣是以解脫為目的。戒律雖然稱為別解脫,但只是在事相上別別解脫,並非究竟解脫。因為究竟解脫是依無漏慧的力量,而無漏慧的開發來自空性正見。因此,持戒須以空性見為指導,在識達開遮持犯的前提下,了知持犯相亦了不可得。正如《大智度論》所說:「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屍羅波羅蜜。」在世俗的緣起因果中,開遮持犯相雖宛然存在,但在勝義的空性中,開遮持犯相也只是因緣假相。倘不具備這樣的認識,就會像道宣律祖所說的那樣,「執則障道,是世善法」。


佛法的中道正見是不落於空有二邊的,這樣持戒,方可為得定發慧奠定基礎。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群法師 的精彩文章:

道允:我是否該追隨聖人的腳步
深信業果
讓修行提速,你也能
文化的自信來自獨特性
什麼是貪、嗔、痴

TAG:濟群法師 |

您可能感興趣

寬容別人,解脫自己
寬容別人,解脫自己!
居士五戒屬於別解脫戒。為什麼稱為「別解脫戒」呢?
大乘人要這樣修別解脫戒才最殊勝
真解脫 從哪脫
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
你要想解脫,一定要看破財色
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寬容了別人,解脫了自己
難道你的解脫與自信只能藉助於別人告訴你「這不是你的錯」?
您確定自己真想解脫嗎?
什麼叫解脫?
離婚就算再普遍,也別讓父母之間的解脫,成為孩子內心的災難
自己的解脫
如果死並不能解脫
蘇軾: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想說放棄並不容易,雖然放手是一種解脫
相守需要前世修來的福抱,別離是一種解脫
想解脫自在,這些情緒先戒掉!
供僧是給我們種下解脫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