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詩詞背後的典故,你未必知曉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編撰
01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在唐代,家妓是彰顯主人地位和實力的標誌。曾為刑部侍郎和杭州刺史的白居易,當然也不例外。
據《本事詩·事感》記載,白居易最寵愛的歌妓,一個叫樊素,一個叫小蠻。樊素善歌,嘴小巧鮮艷,如同櫻桃;小蠻善舞,腰柔弱纖細如同楊柳。白居易曾為她倆寫詩: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黛青描畫眉,凝脂若雪膚。
回眸一笑過,傾國傾人城。
現在我們用來形容女生的櫻桃嘴、小蠻腰,便源於白居易這兩句詩。連同廣州塔的別稱小蠻腰,也是。
02
此地有「十里桃花」,此地有「萬家酒店」。
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唐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欣喜萬分,寫信李白: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涇縣,李白問汪倫桃園、酒家在什麼地方,汪倫回答說:
「桃花是潭水的名字,並無桃花。萬家是店主人姓萬,並沒有萬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家中宴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回頭一看,正是汪倫和許多村民在岸上踏步唱歌為李白送行。李白十分感動,隨即寫下此詩送汪倫:
贈汪倫
唐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03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傳說,蘇東坡的朋友張先
8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
18歲的女孩為妾。當時蘇軾和眾多朋友去拜訪他,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張先於是得意地賦了一詩: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東坡也作一詩調侃: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
此處,梨花指代白髮蒼蒼的老新郎,海棠指代紅顏少婦,
「一樹梨花壓海棠」便是「老牛吃嫩草」的生動形象版。04
候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唐末范攄《雲溪友議》載:唐元和年間,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麗。
她與崔郊互相愛慕,後來卻被賣給了顯貴於某。崔郊由此悲傷惆悵,對婢女依然念念不忘,思慕無已。一年寒食節,偶爾外出的婢女和崔郊不期而遇,崔郊頓時百感交集,寫下這首《贈婢詩》:
贈婢詩
唐
·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候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後來於某讀到此詩,為崔郊的痴情所感動,便讓崔郊把婢女領去,一時傳為美談。
05
狂風盪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據《太平廣記》記載,太和末年,杜牧官升御史出使宣州幕。當時有位湖州刺史,知道杜牧性情風流,便為杜牧物色了許多美女,卻沒有一個是杜牧中意的。
有一天參觀民間水戲,杜牧路見一個小女孩,長得十分可愛標緻,當下就給了許多銀兩作為婚約禮金。因年幼而未娶,與其母相約十年後來娶。
當杜牧再次做上湖州刺史,已經是十四年後了。
那時,那女孩已嫁人三年,且有三個孩子。杜牧感慨惋惜,隨即寫下這首《嘆花》
詩:
嘆
花
唐
·杜牧欲去尋春去羅遲,不需惆悵怨芳時。
狂風盪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06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據宋代《太平廣記》記載:那年,
崔護
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他獨游於長安城南,無限的自然風光漸漸讓他忘卻了考場的失意。
正經過一戶農家,見一個妙齡少女駐足桃花樹下,那嬌羞的臉蛋和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光彩照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雙方脈脈含情、卻未通言語。
第二年清明,崔護舊地重遊,桃花依舊,但屋門緊閉,寂無人聲。
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
崔護情不能已,便寫下這首詩:
題都城南庄
唐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看鑒開通
地理板塊
啦大批地理紀錄片導演整裝待發
2017精品視頻火力全開
掃碼下面二維碼即可關注
※上次送你們的福利禮包到貨了。。。
※這本被清朝禁毀的奇書,卻造就了俄羅斯的近代崛起
※此刻,你離家多少公里?
※誓守南大門:西南少數民族為何對中華歸宿感極強?多虧了孔明!
TAG:看鑒 |
※多少詩詞典故,未曾知曉
※小蠻腰,竟是寫白居易最寵愛的家妓?多少詩詞典故,我們從不知曉
※這些誰都知道的典故,你知道主角的最終結局嗎?
※漲知識|這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你知道主角的最終結局嗎?
※這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你知道主角的最終結局嗎?
※這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你知道主角的最終結局嗎?
※這些耳熟能詳的典故,你可知道主角的最終結局
※這幾個點茶典故,必須知!
※流傳千古的愛情史詩典故,你都知道哪些?
※不知道這些典故,怎能真正讀懂齊白石?
※這些成語的典故你都知道嗎
※一首詩暗含十六段愛情典故,這千古情事,誰人知?
※你知道這些成語的典故嗎
※必須知道的外國典故,你可否知道?
※你知道溜須的典故是從何而來嗎?
※「雞」的成語典故,你不一定知道
※一首詩暗含十六段愛情典故,這千古情事,誰人知
※不知道這些典故 怎能真正讀懂齊白石?
※一段話竟暗藏二十個典故,細細讀過才知「沒文化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