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中國科技史學家六十年之探索

中國科技史學家六十年之探索


中國科技史學家六十年之探索




中國科技史學家六十年之探索


李儼(左一)、竺可楨(左三)和席澤宗(左四)等在莫斯科科學史所參加會議留影,照片上的文字為竺可楨所題。



中國科技史學家六十年之探索


盧嘉錫主編的26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國科技史學家六十年之探索



1981年,在第16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李約瑟(左一)作報告,席澤宗(左二)等參加討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提供)


2017年,中國科技史作為一個學科、一項職業化和建制化的學術事業走過了一甲子歲月。以1957年中國科學院創設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為肇端,60年來,中國科技史學家肩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術使命,認知科技傳統、勾勒發展之跡、探求創新規律,為科技和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今天,我們約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技史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撰文,鑒往知來。

一、因愛國主義教育而成為重要議題


早在20世紀前半葉,竺可楨、李儼、錢寶琮、梁思成、劉仙洲、王振鐸、錢臨照和嚴敦傑等學者就開始發掘各種史料,追溯中國的科學技術傳統。1937年,李儼還發表了探討科學史研究方法論的文章《怎樣研究中國算學史》。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竺可楨格外重視科學史研究,對開創中國科技史事業貢獻卓著。他早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聽過科學史學家薩頓的課,20世紀40年代與李約瑟也有交往。1951年1月13日,他和李四光談李約瑟寄來的《中國科技史》目錄,提到應該有一個中國科學史委員會,以關注李約瑟的工作和解決《人民日報》約請撰寫愛國主義教育文稿等問題,並且為成立科學史研究室做準備。在多種因素的推動下,中國科學院在1954年設立以竺可楨為主任、葉企孫和侯外廬為副主任的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在歷史二所成立自然科學史研究組。


1954年8月,竺可楨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論述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代科學史。他認為,過去西方國家出版的世界史充溢著「西方民族是優秀民族」的思想,對中國文化說得甚少,「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史尚是一片荒蕪的田園,卻充滿著寶藏,無論從愛國主義著想或從國際主義著想,我們的歷史學和自然科學工作者都有開闢草萊的責任。」這段話反映了中國科技史事業開拓者回擊歐洲中心主義的鮮明態度及研究古代科技遺產的一個重要動機。


科技史研究在中國的職業化和學科建制化得益於時代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1956年1月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之後國務院組織制訂《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這使科技史研究成為國家科技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委員會牽頭制訂了《中國自然科學與技術史研究工作十二年遠景規劃草案》,並召開了第一次中國自然科學史討論會,竺可楨、劉仙洲和李儼等五人還參加了在義大利舉行的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

按照遠景規劃,1957年元旦,中國科學院創建以學部委員、數學史學家和鐵路工程專家李儼為主任的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1975年擴建為研究所)。這個研究室在195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創辦國內第一個科學史專業期刊,即以錢寶琮為主編的《科學史集刊》。以上舉措標誌著科技史學科在中國的形成與建制化,以及其研究的職業化。


二、學科奠基者提出學術問題和研究範式


中國科技史學科的奠基者們在《中國自然科學與技術史研究工作十二年遠景規劃草案》中基本明確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中心問題和研究範式:在內史方面,先著重於專史研究;在外史方面,注意各時代的社會環境與生產情況,以求了解科學概念的產生及科技改進是如何總結「勞動人民與自然界鬥爭中所獲得的經驗」;在方法論方面,應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與方法,整理和研究科技遺產,解決古代有什麼科學等內史問題,並且追求「總結出科學規律」。在寫成專史的基礎上,撰寫綜合的《中國自然科學和技術史》,這部總史並非簡單地將專史拼在一起,而應指出主要科學思想和各學科之間的關係。


1958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在《1958-1967年自然科學史研究發展綱要(草案)》中強調:「自然科學史是一門邊緣科學。它主要研究自然科學發生和發展的歷史,研究自然科學各分科在發展中不同歷史階段間的具體內容。馬列主義的自然科學史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研究方法。」《綱要》在工作任務中添加了撰寫通史、斷代史、科學家傳記和少數民族的科學貢獻等內容。

經過多年實踐,我國科技史學家逐步形成了以內史研究為主,追求新史料、新觀點和新方法,認真考證史實與闡釋成就的學術傳統。


在外史研究方面,竺可楨曾指出:「重要的問題不是誰先誰後,而是文化交流過程中所發明或所傳授的東西對於人民起了什麼作用。」但是,基於愛國主義和反歐洲中心主義的動機,不少學者還是熱心於討論中國人先於西方多少年取得了什麼成就,在為中國文化辯護方面把李約瑟看做自己的盟友。


三、科技史學科在新時代開拓新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借時代變革創造的良機,科技史學家積極開拓新的學術領域,力求滿足社會需求。學科建設出現了一些標誌性突破,如多所高等院校設立科技史研究機構,1980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1997年科學技術史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理學一級學科。


從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變化,可以管窺我國科技史學科的發展態勢。


一是由古代到現代,由中國到世界的拓展。在「科學的春天」里,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解放思想,放眼世界,開闢近現代科學史研究方向,組織編寫《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這既可以幫助我國現代化建設者了解現代世界科技發展及其中的經驗,又有助於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學者擴大學術視野。此外,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於1987年開始籌劃撰寫《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2000年組織國內百餘位學者,以較大規模研究近現代科技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編著《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開創了我國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


二是促進學科交叉,開展「應用科技史」研究。首先,1995年籌劃「中國傳統技術綜合研究」項目,組織國內同行撰寫出20卷本《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這推動了技術史與科技考古、工藝美術、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引領了我國文化遺產的科技認知研究;其次,自1999年開始嘗試科技戰略研究,參與起草研究報告,以宏大的歷史視野和翔實的案例,為建設科學思想庫做出貢獻;再次,開展科學文化研究,2004年創辦「張揚科學理性,倡導批判精神」的《科學文化評論》雙月刊。


三是研究新的學術問題,豐富研究視角與方法。隨著編著古代科技史叢書,即26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的順利進行,我國學者們在思考如何嘗試新視角、新方法和新範式。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開展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時嘗試了社會史、文化史等視角,2006年開始加強中外科技交流史研究、中外科技發展比較研究,2010年以來重點研究「科技知識的創造和傳播」、「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新中國科技史綱」等學術專題,同時深化文化遺產認知、科技典籍整理、科技與社會、科學傳播等方面的工作,以期突破過去的「成就闡釋」模式,努力在微觀考釋和宏觀敘事方面有新作為。


展望未來,科技史研究將繼續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社會需求,追求學術卓越。在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以全球視野深化多元的研究,尊重古代知識體系的邏輯結構,積極調整研究範式,嘗試新的理論與方法,為將來重構中國科技史奠定基礎。在世界科技史研究領域,一方面傳播世界科技史知識和國際學術研究新成果;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學術問題,開展有創意的學術研究,同時培養能夠活躍於國際學術界的青年學者。我國科技史學家正在推進學術研究的國際化進程,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也會使中國更加了解世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百科全集 的精彩文章:

川普保鏢戴假手想幹嘛!真手究竟為何藏在大衣里
我們眼中的印度vs.印度人眼中的印度 誰能阻止這種反差?
絞肉階梯!納粹囚犯背石塊滾落 所經之處碾碎同伴肢體
下雪被鎖門外 拉布拉多進不了屋取暖猛按門鈴
意外爆笑兔子打架!無影手打到兩隻融成一隻啦

TAG:生活百科全集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科技史從此有了「大陸企業家」的印跡
科技史上2月6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乳光牙基因
科技史上1月20日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安培出生
科技史名家江曉原最喜歡的25部科幻電影
科技史上2月12日第一支外國球隊訪問中國
科技史上的4月3日 科學家發明水電池
劉祖國:道教文獻整理與科技史研究之完美結合——韓吉紹《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讀後
科技史上1月6日速食麵之父安藤百福逝世
科技史上2月9日中國足球隊首次出國比賽
世界科技史上六大單身的科學家,居然兩人性取向有問題
中國科技史:祖上傲嬌、近代落伍
厲害了我的國!盤點世界科技史上中國人最先發明的十大物品
科技史上11月7日美國發射火星探測飛船
科技史上2月3日國務院規定新工時制
科技史上12月18日我國製成第一部完全國產化機器人
科技史上的4月19日 蘇聯發射衛星航天站
科技史上7月10日百度解散軟體部
科技史上2月5日美國「阿波羅14」號宇航員登月球
科技史上12月2日超級計算機在美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