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是兩朝帝師,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是他的學生。


這個兩朝帝師當過的官可不小,歷任戶部尚書、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都是幾個重要部門的頭頭,加上兩朝帝師的身份,權勢之大無人能比。


這人卻是個心胸極其狹窄的小人,晚清重臣李鴻章被他整得毫無脾氣,他對李鴻章的挾私報復,直接導致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

可以說,李鴻章頭上那頂「賣國賊」的帽子,是翁同龢給他戴上的。


1、彈劾詞惹禍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瓶生,號聲甫,晚號松禪、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


翁同龢為什麼那麼恨李鴻章?起因於他哥翁同書。


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他哥翁同書為安徽巡撫。


那時候的太平天國雖然已如強弩之末,但在長江下游與浙江西部的實力還很強,還在和朝廷的軍隊激烈PK。


為了對付這些地方的太平軍,清廷可謂傾盡了舉國之力,對安徽北部的捻軍,就無法做到全力鎮壓了。

結果就成了這樣:翁同書所在的定遠縣城遭到捻軍和太平軍聯合攻擊,翁同書不是對手,打不過就當逃兵逃到了壽州,定遠失守。


朝廷火了,好你個姓翁的,國家危難之際,你不全力抗賊,居然敢腳底抹油,給我戴罪立功,否則提頭來見!


誰知壽州也不安寧,不久就遭到太平軍陳玉成攻擊,若不是當地團練武裝拚死抵抗,太平軍斷不會知難而退。


雖然「趕」跑了陳玉成,但團練首領卻鬧起了內部矛盾,城內的團練首領孫家泰、蒙時中、徐立壯等人,與城外的團練首領苗沛霖幹起來了,姓苗的乾脆當了叛徒,轉而圍攻壽州。


苗的叛變引起清政府極度憂慮,因為這是一支勁旅,其反叛比捻軍和太平軍的危害還大。朝廷密令翁同書擺平,以免無法收拾。

翁同書便找了個人去勸降。他找的人叫張學醇,是前任安徽按察使,和苗沛霖很熟。


苗沛霖說要我投降也行,但必須把孫家泰、蒙時中的首級交給我祭奠亡靈,同時朝廷不得追究我當叛徒的責任。翁同書答應得很爽快。


萬萬沒想到,這是苗沛霖的借刀殺人之計,孫家泰聞訊自殺、蒙時中被殺,苗得到他們的首級後依然「叛逆如初」。


這可把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氣壞了,上書彈劾「肇事者」。

問題來了:彈劾翁同書的是曾國藩,與李鴻章何干?原來這紙措辭激烈,連皇帝老兒和太后看了也「心悅誠服」而無法說情的彈劾詞,出自李鴻章之手。


其中最「要命」的,是這樣幾句:「臣職分所在,理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儘管鋒芒內斂,卻暗藏殺機。


結果翁同書被判斬刑,他爹聞訊當即氣死。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翁同書


這可把皇帝老兒和太后嚇得不輕,因為這個名叫翁心存的老頭兒也曾做過帝師。雖然最後在皇帝老兒和太后的干預下,翁同書被改判充軍雲南,但翁同龢對李鴻章的仇恨未減分毫,每時每刻都想著報仇。


有意思的是,彈劾他兄弟的人是曾國藩,李鴻章只不過給曾國藩寫了篇文章,稿費都木有拿到,結果卻被翁同龢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2、北洋水師遭殃


翁同龢報復李鴻章的第一個直接受害者卻不是李鴻章本人,而是大清的海軍。


在李鴻章的苦心經營下,北洋水師本來搞得有聲有色,比日本海軍不知強多少。為了「炫耀武力」,也為了震懾小日本,李鴻章甚至還讓北洋艦隊到日本海去曬了哈肌肉,並受日本邀請停在日本海岸,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登上中國軍艦,看到中國軍艦如此先進,竟然臉色慘白。


可惜,那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定遠艦


十年後的今天,北洋艦隊艦未增一艘,炮彈基本上沒有,定遠艦上的巨炮炮彈居然只有一枚,其他艦同樣如此,以至於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請清政府協助鎮壓,當對朝鮮覬覦已久的日本也派兵到達朝鮮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卻「無心應戰」,因為他知道,日本水師早已今非昔比,和人家相比,北洋水師簡直弱爆了。


問題來了:朝廷不是每年撥給北洋水師500萬兩軍費嗎?這麼多軍費哪裡去了?


答案在《中國海軍大事記》的記載里:「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有銀子解部充餉。」


海軍提督丁汝昌急了,據理力陳不發軍費的利害——本來我國海軍就已經遠遠落後於日本,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應該立即添船換炮,否則一旦和日本爆發衝突,後果不堪設想。


丁汝昌是四月份「據理力陳」的,上諭說放心吧,馬上撥款,但到了秋天仍不見一兩銀子撥下來。


丁汝昌要不到錢,李鴻章總能要到吧?同樣沒門!


誰有這麼大能耐,敢扣海軍軍費兩年?自然是主管戶部的翁同龢。


實際上,早在甲午戰前兩年,李鴻章就想購買德國可虜伯廠製造的大開花彈,並且連命令都簽發了,結果卻沒有買成,也是因為一個錢字——翁同龢不僅不給錢,還說買那麼好的炮彈是浪費。


3、私怨雖報而國事已壞


這是在「和平時期」,翁同龢如此刁難北洋水師,從而達到報復李鴻章的目的,後果似乎還不太嚴重。


但願他戰爭時期別這樣,否則受害的就不僅僅是李鴻章個人了。


可他不管這麼多。他心裡只有仇恨,沒有大局觀念。仇恨的火焰已經把他腦子燒壞了。


當時那種敵強我弱的形勢,是個人都能看出來,這種時候如果出兵朝鮮,結果必定沒好果子吃。翁同龢不是笨蛋,他本人心裡也很清楚,但他卻不想放過讓李鴻章身敗名裂的機會,糾集其學生文廷武和張騫等人,極力鼓吹出兵朝鮮。


當時的形勢對我不利,不宜開戰,連一個叫王伯恭的舉人都明白這點,翁同龢卻嘲笑他是膽小鬼。 唯恐李鴻章不丟臉的翁同龢還直言不諱地表示,他(李鴻章)不是很牛逼嗎?治軍數十年,掃平了多少壞人啊,北洋有陸海軍,豈能連一仗都打不了?王說明知技不如人還硬要和人家干,怎能取勝?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翁同龢的「回答」讓人大吃一驚:「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如果輸了,將來就有整頓他的餘地了。」


這話不僅讓人吃驚,還讓人脊梁骨發冷——這是寧可亡國,也要報私仇啊!


世界上有這樣的帝師,有這樣拿國家俸祿的大臣嗎?


結果就是,李鴻章不想戰,因為他明白打不過,但不想戰也得戰,否則就是抗旨不遵,是殺頭之罪。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甲午海戰》劇照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成賣國賊、民族罪人,人人痛恨。


李鴻章自己也是痛不欲生:「七十老翁,蒙漢奸之惡名,幾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勢。」


對這兩人之間的恩怨,一本叫《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的書有過如此評論:「他(翁同龢)因與李鴻章之間久懷宿怨屢謀報復,李鴻章不欲戰而迫其戰,在他看來正是挫抑之而困頓之的良好機會,又豈能放過?至於萬一試而不效,淮軍挫敗,私怨雖報而國事已壞,則就不是翁同龢所去急的問題了。」


這話再明白不過了:翁同龢只管公報私仇,至於會不會給國家帶來災難,他才不管呢!



兩代帝師翁同龢:寧可亡國也要報復李鴻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了其侵略野心。


那以後,翁同龢依舊處處跟李鴻章過不去,但和這件事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好在,這個胸襟狹窄、心無大局的小人最終也沒好下場:1898年6月,翁同龢被免去一切職務,遣送回原籍,永不敘用。


很多人質疑認為翁李之爭言過其實,我們且放下不表,但是翁同龢自有跟隨父親耳濡目染中國幾千年的儒家道統,底牌裡面還有大量的法家成份。偏偏他又不是政治家,老王帶你看三個地方。


1、馬關條約後他敢放言說經費是被慈禧拿去修園林了,自己逃避責任,關鍵他還支持鼓吹戊戌變法,這是得罪後黨。


2、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他支持戊戌變法是有多高的覺悟與眼光,作為一個鑽營政治家,他看的是光緒的寵幸。百日維新他推薦了康有為,後怕失寵又再光緒面前詆毀康,出爾反爾,哪裡懂戊戌變法是個啥。與光緒吵架都能扔煙台,囂張跋扈…帝黨又不喜歡他。


3、罷黜翁同龢時,光緒已經被軟禁。慈禧力捧的是載灃(溥儀的父親),這個政治新星在升起時就不能有翁同龢這個絆腳石。


所以翁同學真的只能永不敘用了,他很快就過世。


大清朝給他的謚號為文恭。


「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


成、正、忠、襄四字屬於特謚,只能由皇帝賜予,其中"文正"一謚,最為 朝廷重視。比如曾國藩就是文正。「恭」表示「忠」不給你,但是對你恭敬下,給個文的謚號。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曹丕在他的葬禮上學驢叫,不過還是殺兩個兒子讓他斷子絕孫了
他三拒劉備,歸降後成了劉備的首席財政官
他才是真正的漢語拼音之父,別被媒體耍了
正經的8句古詩,細讀有點yin盪
唐太宗時期最大的冤案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

您可能感興趣

兩代帝師翁同龢
歷任兩代帝師,平反歷史冤案,卻把李鴻章變成賣國賊
兩代帝師翁同龢楷書欣賞
翁同龢書法真跡,做過同治、光緒兩代帝王師的人
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書壇巨擘——翁同龢
兩代帝師翁同龢妙拒索書
兩代帝師翁同龢的大字書法
兩代帝王師的書法,翁同龢大字法帖,高清大圖
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書壇巨擘——翁同龢
剛健渾穆 從容大氣——兩代帝師翁同龢書法 嘉禾春拍
兩代帝師,翁松禪的大字法書
兩代帝師 翁同龢(he)
仕宦兩代帝王,協助削藩,慘遭朱棣誅殺,卻被小朱平反
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次「南巡」到此,皆因它清瘦的神韻稱讚
袁崇煥,一個打碎了兩代帝王定鼎北京夢想的人
欲將燒燕出潛虯——兩代帝師翁同龢書對
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
「兩代帝師」溫葆深為何無謚?左宗棠代遞遺折惹禍
旅途中的風景: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兩代帝王的在潛之居的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