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通徹天地

通徹天地

站樁是歷史悠久的一種古代養生術,因缺乏文獻,現已無從考證其起源於何時。但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經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的記載,後世許多文人武士也是依此來修身養性。

通徹天地


站樁是歷史悠久的一種古代養生術。(資料圖)


站式練功法於唐宋時期日趨完善,並且已經出現了八段錦、金鋼十二式、羅漢十八法等多種功法,由於其效甚捷,法門簡便,且講究「與天地相溝通,借天地之氣而養我身」,故被譽為「通天徹地」的功法。但是到宋朝末年,受當時政治、社會影響,「禪坐」吐納興盛,而隨著時間流逝,真正的練功方法、真正的武術卻逐漸被湮沒。至清末民初,殘留者只散見於民間。

通徹天地


一、站樁養生在於增補元氣


站樁功法在古代被當作練習拳術中的輔助健身法,並不被當作醫療的手段。其原理在於在練習站樁不動的過程中,能夠較快地得到元氣充盈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內勁」,而這種勁道很難從拳腳套路中練出。通過站樁的輔助練習,有了源源不已的內勁,不僅容易「出功夫」,還能起到健身養生的功效。

通徹天地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資料圖)

道醫學認為,道教養生術之精華在於以丹田運化為修鍊核心,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宗旨。人之三寶精氣神,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的過程,使精、氣、神相凝聚,必能身體強健,益壽延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說: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站樁功的醫療治病功效就在於既能保養心神,又能使身體得到鍛煉。《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到: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通過站樁養神,既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又能助長精神,鍛鍊形骸,增加力氣。

二、習練站樁功的要領


養生站樁功種類很多,不論動、靜、行、站、坐、卧,所限條件極少,簡便易行。如需依靠站樁之法醫療治病,還需要在專業醫師和教練指導下練習。下面介紹一下筆者所練習的站樁靜功。雙腳分開略與肩寬,身體自然站立,下沉順應膝蓋的自然曲度。雙手十指微分開,但又似有合力,雙臂內抱,意念中懷抱似球。舌尖頂上顎,口微閉,面似帶微笑。此間要注意下身重心下沉,雙腳腳趾輕抓地,正如足下生根;上身立身中正,頭上虛領頂勁,如天懸之線繫於頭頂,上下之力以通貫督脈。不得不提的是,習練過程中有一些細節之處需要注意:


第一、站樁時長依個人而定,初期練習可以在五到十分鐘內,練習久了可逐漸增長時間。很多初學者盲目追求站樁時間的長久,認為久站效果就會更好,實則不然。時間過長,腿部力量不足,繼續站下去則氣血運行不暢,反而不利於身心。且站樁之時,意念更為重要,久站神疲,不能意守,神思渙散,毫無意義。

通徹天地


站樁之時,意念更為重要,久站神疲,不能意守,神思渙散,毫無意義。(資料圖)


第二、久疏練習者可以先做些全身或下身的拉伸練習準備,以助通達氣血。


第三、在個人練習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即可,不可刻意追求呼吸方法,以免練功中出現偏差。許多初學人試圖調整、控制呼吸,以期有更好的效果,但實際上這樣操作往往適得其反。須知,習練站樁功是一個長久之事,不求速成。因此操作上以簡便易行,得以堅持為主,首先降低練功的難度,養成練功的習慣,避免練功走火的副作用,在此之上,隨著練功時日增長,功法愈加熟悉,再考慮配合呼吸為好。


第四、關於意念。有些書會說練功時什麼都不要想,一片虛無。但實際上許多人即便是練功很長一段時間,都達不到如是高深境界,這一問題也曾困擾筆者很長時間,並且一直都沒有找到解決方法。直到讀過陳氏太極拳名家馬虹先生的文章,才茅塞頓開。馬先生說:「打拳時,大腦可以得到平時難以得到的平靜,而肢體則在進行難度較大的運動時,正好是』司令部』得到休整的最好時機,『以一念代萬念』之謂也。」由此得到啟發,在站樁時,意念也就是「神」要隨時糾正身體的錯誤動作。依此不僅能更加集中精神,更能感覺自然之氣。

通徹天地



「神」要隨時糾正身體的錯誤動作。(資料圖)


最後一點關於練功後,這也是大部分人最容易忽視的一點。一般人會認為,練功結束就可以了,其實不然。練功過後要散步,使氣血逐漸歸於平靜,也是使功夫「化」入身體的過程。另外,形意拳名家唐維祿在指導弟子時還指出,練武后連說話都不許,否則元氣奔瀉,人會早衰早亡。所以練功後還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


蠕動


薌老在《大成拳譜》中說:「大成拳試力的動作,講究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蠕動即是姑榮、鼓蠕)。鼓蠕的動作雖微不可見,卻是全身皆動。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發出去。此種蠕動正是功夫到了體成一塊的整勁之動。蠕,是一種爬行的軟體肉蟲,它的動作很微小,但一動則全身皆動,這是它特有的本能。我原意是說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可能是由於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有人卻把我的話說成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請問,不動怎麼能打人呢?這也可能是因為不理解,也可能因為蠕動二字與不動的讀音易混吧。」


動是絕對的,不動是相對的。有不少大成拳求學者不明白「不動」其實是「蠕動」。「 蠕動」十分準確形象地描繪了大成拳站樁、試力的肌肉運動模式。由於肌肉的粘滯性和肌肉連結「體成一塊」的整體性,決定了只能是「蠕動」,而不可能是簡單的伸縮和明顯的位移運動。這種不顯眼甚至看不見的「蠕動」形式正是中華武術獨有的,絕非簡單的移動運動。


試力要緩、勻,運勁如抽絲。肌肉呈「蠕動」狀態,在外形的微動「蠕動」中能更好地保持運動的六面整體力。那種明顯的「推拉」試力、「伸縮」試力是根本試不出六面整體力的。當試力功深後,「小動」也可,「大動」也可,但不論怎樣,內部的肌肉「蠕動」是不變的。不論怎樣進行試力,都要柔若無骨,每個關節、肌肉都要鬆開「蠕動」,像槐蟲一樣。可以說,沒有整體肌肉的連結「蠕動」,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試力。


「蠕動」表現在站樁上就是一種外形未見其動,內在卻生生不已的「蠕動」。此時的「 蠕動」顯得更加微妙。所以說,站樁絕非「不動」,而是「不動之動」,即「蠕動」《王薌齋拳學》中所說:「站樁並不是呆板地站在那裡,而是在找動,也就是鬆緊貫穿站樁始終,功力越大肌肉本體感覺越大。站樁時要在不動中求微動。」這是對。


現在,許多大成拳愛好者六樁多年而毫無所得,就是因為他們死站樁、站死樁,站在那裡不動地進行所謂的「意念」訓練,而肌肉根本沒有得到「蠕動」的鍛煉。


薌老的「蠕動」之說,一語道破大成拳之天機。為了準確地表達不動之動,薌老用了「蠕動」。內家武學六大層次一易筋易筋訓練的目的是在鍛煉中,使自身十二條膘骨筋及周身肌纖維的彈性及韌性得到加強,使整體連通,形成無堅不摧的整體勁力。其竅要是形整,意整,勁整,神圓!在蓄力狀態中,即可封住對手上中下三盤,左中右三面的進攻(無論虛實)根本無須有意防守,無論對手擊中自身間架的任何部位,都會被彈起,且來力越大,反彈力越大。這不在於練功時間的長短,關鍵是練功時是否有時時處處圓滿完整的感受。凡進展緩慢者,皆因沒掌握要領之故。得真傳者,三至五月即可成功。


二縮筋。縮筋大法,是為了使周身原已挑起的大筋,下陷貼骨,使周身肌肉用力不斷勻化,不斷緩解工作肌用力強度加強休息肌的用力強度,使屈肌伸肌都起主動作用,將周身零散的內力聚於總重心(丹田),此時人體的內力與外力達到了統一,人體的消耗降到最低,自身的功力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此時,已步入武學高手的行列。能夠高度自如的控制身體,周身筋肉內陷,已沒有局部肌肉緊張用力,猶如斂氣入骨,骨骼出鋒,清逸瀟洒,武人現文相,氣質亦隨之變化,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


三摶氣。摶氣大法是內家拳學秘功,凡內家高手無不深暗此功,其目的是為聚斂真氣,摶聚成團,並打通十二正經,使自身產生強大的抗擊打能力,且力大無窮!並能寒暑不侵!


四易骨。易骨訓練,是繼易筋訓練,縮筋訓練,摶氣訓練之後,由肌肉表層深入骨骼的練法。易骨的實質為脫骨。此功在太極,八卦,形意,大成門內歷代秘傳,是利用地心引力練功的秘法,古譜中「玉樹掛寶衣」即是指此,它利用整體骨架的有序組合,重新建立一種在關節螺旋運動中的整體骨架運動,從而形成用骨頭打人的強勁重效爆發功能。


易骨大法達標的體現是:


1、斂氣入骨,此階段身體素質已產生質變,骨密質加厚,骨骼變得粗壯,而骨面肌肉鬆軟下垂,骨小梁根據張力和壓力的變化,變得更加整齊和規律,新陳代泄加強,骨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其抗壓,抗變等機械性能加強,真正如棉里裹鐵。在練功中感受到周身骨骼發熱發脹,意注之關節時而吱吱作響,不僅能感覺悟到,手亦可摸到。渾身似有一股內在的雄渾勁力在洶湧鼓盪,精神稍一振作,周身毛髮即有伸長直豎之勢。古譜中「毛髮如戟生鉤,氣血鼓盪能聞」即指此也。


2,骨肉脫離:從生理學而言,骨與肉是不可能脫離的,但習者在練功中確有骨肉脫離之感,這是由於整體拉伸量的增大,肌纖維隨之放長並且與骨架的螺旋滾動產生磨擦,形成肌肉對骨骼制約,牽製作用的減少,而最終形成骨肉近乎脫離的狀態。隨著功力的加深,周身各部肌肉日益松垂,如同掛在衣服架上。江南第一妙手解鐵夫謂之「玉樹掛寶衣」,此時已真正形成「肌肉若一,整體如鑄,身如鉛灌,毛髮如戟,抬手鋒棱起,身動如挾浪,腰脊板似牛」此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在剎那間,通過某一接觸點發出威力無比的整體勁力,武林人士夢寐以求的「脫身幻影」即由此獲得!且由於脫骨力的形成,骨骼不再受肌肉動力的牽引,將能進行各種動態模式,從而促進骨髓的造血功能和有利於貯藏營養。人體骨髓功能的改變,會使人體的生理機能獲得極大的改善,這就獲得了實戰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條件。


3,徹底解決,因練習各種拳法不當,而產生的一切不良後果(如世界各國體壇名將,退役後皆有傷病在身,連拳王阿里也沒能倖免)。且功至晚年威力不減。這是西洋拳法訓練,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這也是中華武學精髓之一。


五騰膜。騰膜訓練,是內家拳學之精髓,從不輕易傳人;更是從古至今武功修練的至上大法,可以說歷代武學宗師沒有一個不曾修練過此功。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因對本功的實踐,而使其自身的拳學造詣達到同時代的頂峰!通過本功的鍛練,可震開修練者的奇經八脈,並使內臟器官得到錘練使周身氣血鼓盪,筋膜騰起,周身俱能產生反彈力(比「易筋」周身間架彈力更勝一籌)受力越大,反彈力越大。意拳宗師王薌齋接點發力的功夫,皆獲益於此。武林秘傳------「沾衣十八跌」(令對手沾身即跌)亦由此獲得!


六易髓。易髓訓練,是傳統武學的最高階段,也是武學丹法(以武演道)入門必修之法。在騰膜訓練時,兩眉間會有白光閃現,這就是性光。大家都知道性光易得,命火難求。而命火(命門之火)的起動,正是易髓訓練的不傳之秘,通過以上功法訓練,使之氣血旺盛,陰平陽秘,五臟六腑氣血通調之後,進一步向骨骼縫隙之中進軍,清除潛伏流竄病邪。


大家都知道髓在機體內的重要,髓盈則骨壯,髓竭則骨枯,腦為髓之海,髓充足則腦健壯,髓藏於骨內,少有活動之機會,易髓大法就是關節螺旋運動中的整體骨架運動,帶動周身氣血沿正確的軌跡運行,使全身關節無一處不旋轉,無一處得不到洗刷之機會,並利用特殊的呼吸秘法,調動腹腔內的細胞開合運動產生能量,並源源不斷地向大腦補充。利用特殊的手段導引能量從尾椎骨下的兩個小孔進入骨髓,能量由弱到強,衝擊著臟腑乃至全身,並鼓盪推動著,這些氣機生理的變化作用,將導致人體回歸到有序化排列,能量行走的路線和胚胎生長的順序相同,這就把人們在後天生活中,因七情六慾而打亂的生理秩序重新修正,恢復到最自然的秩序。隨著功力的增加,多餘的能量會自然補充已有的損耗,把形成的已有之病和未成的隱患全部趕出體外。元氣的產生使人體組織,細胞的分裂,複製永遠處於旺盛狀態,所以能夠從根本上強健人的身體,以利更好地服務於社會。身體素質的脫胎換骨,必將導致武學境界的飛躍。


內家拳要訣神凝意靜。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貫。一氣呵成。滔滔不絕。長如江流。神凝。精神集中之意。不論練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會全失靈氣。練拳難得宏驗。打手肇失敗之機。皆為病之在己。故我內家以精神為第一條件第一原則。


深意。意靜。頭腦冷靜。不可心浮氣急。若此。必致四肢失靈。反應失常。伏失敗之朕兆。切切當心在意。置敵人於己意之完全監視中。才能置敵於己控制中。


沉穩。沉穩雖為輕快相對之詞。如欲能輕快。但必從沉穩中下過功夫。否則不能至輕靈之境。所謂輕快乃謂臨敵每覺遊刃有餘的輕靈。而不是燥急而言。這兩者是顯然有別的。要求神凝意靜。必當在沉穩中見得功夫。萬不可浮燥。而這個緩字。不要當作慢得錯過機會講。乃是在緩中以求發現機會。自然可免緩不濟急之弊。


松靜。因有沉緩之教。則易導致凝滯不活之失。務求每一關節。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顧原則。如湯潑雪。須毫無拙力之渣滓存在。能致此。方能關節靈活。反應靈敏。不呆不滯。關防的緊。間隙全無。不予敵人可乘之機。反能在敵身信手拈來妙招即得。若非松凈之妙。則何能麓恕不僵。內家練法要求意靜而沉穩。但不可故作殭屍跳舞之狀。此弊也。以致不能達靈活松透之妙。舉凡虛實不分。開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其間大病。端在身手有無靈氣耳。


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見拙了。要知內家拳跟一般拳術大相徑庭。不懂內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於離棄內家了。內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經過琢磨教育的純勁。若開始入門便師心自用。不肯拋下笨力。豈能夠把內家拳學好。


自然。活動要領。務求適應身體之自然。以腰脊為發動全身的樞紐。凡是不根據自然原則之拳法。直如譴人背負牛軛。徒施折磨。徒增勞苦。內家拳雖是以全身運動與技擊為目的的一種活動。然其開合進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謀合自然原則。求身心能力的再發展。


合度。諺語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練拳的效果問題。都受諺語支配的。練拳的效果問題。乃是遵守原則的準確性的問題。而交手的勝負。乃是接勁取招的精確程度。這兩者必求合度。此也是拳術精奇的核心。余足難足與論。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競爭活動。生物論之法則。曰。最適者生存。文明社會不以戰鬥為生存手段。然縮小範圍。勝敗問題既合度問題。適者恆操勝算。因為搏鬥運動中的技巧問題。實際上就等於從事者的身軀手足之位置。用勁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適問題。平時練拳。須不斷的校正自己。明顯地為這個目的而預備。就在這個適字上下功夫。要問勝不勝。先問自己合不合。故應在合度的原則下求磨練。相續勿斷。後四句訣曰。首尾一貫。一氣呵成。滔滔不絕。長如江流。可納之於一連相續勿斷四字。


初習拳時。須一筆一划。一呼一吸。一招一式。厘然分明。不宜有絲毫不明之處。不得有絲毫不勻之處。然而習拳久久。一筆一划的妙處。均已講究到了。已能百骸皆松。透體的玲瓏。此際要求。內須內勁貫穿。外須首尾一貫。銜接完善。如環無端。一套拳乃是一個動作。以達化生莫測。運用靈妙之效。端在能輕靈柔順。始能相續勿斷。故平時下功夫。能作到相續勿斷。乃能施之於人。一招不靈。既換他招。招招相續。滾滾而去。右實左已沓。左實右已沓。有上便有下。有下便有上。處處是引招。處處是實招。處處不見真力。處處是羅敵陷阱。皆依敵而為。毫不須自作主張。更用不著絲毫拙力。此長拳所以為長拳也。


昔年劉草堂先生之藝甚得真傳。戚繼光聞其名。效劉備三故茅廬故事。請之入幕。後劉草堂先生感其誠意。在戚之舟山公署盤恆數日。教以拳法。並授以訣曰。不犯招架。一動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草堂先生晚年自課其弟子。則喜用。長拳一上便沒有停。以逸待勞。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無打有。力求不頂。力求不丟。欲丟先頂。欲頂先丟。吞吐為術。消化為能。極虛至靜。所向無敵。


接近。拳到面前。自當謀求應敵之道。求退求逃是退不了也逃不了。要取勝。先須把人站定。要討巧。便當在敵人身體與用力的死角中討巧。此為最安全。最舒服之處。亦既為打擊敵人至便捷之處。若依我內家拳法。必須近身。以我身手與敵身手相接相粘中。找出奧妙來。因為必籍近身。方法了解敵來力的順逆。而捕捉利用之。通常應敵,未接敵時須用眼耳照顧全局。既以接敵不等眼耳之作用。而靈感。曰聽勁。知敵虛實。測敵順背。隨聽隨用。大見威能。故近身為打法原則之始。


粘貼。凡相搏。必籍手足功能為主。外家出手。急進速退。招來定必險。但是懼畏不得。不論對方為何等功夫。一經我粘住。上則隨之上。則下進。下則隨之下。則上取。左隨則右出。右隨則左攻。形成一道攻守兼備的機動的牆。不論敵人多狠。均難得逞。以手化敵乃是我第一道門戶。手化不得乾淨。敵力及身。乃講究身法。隨腰走化。此乃第二層化護功夫。有此二道。方保萬全。然皆是粘貼功夫。非強接硬頂。故遇敵來時。我接之以身手。皆不可硬。初需延長時間空間。然後主宰之。故首先需能接住敵勁。敵發勁如擲球。我接勁如接球。我如硬接。敵力強必傷我。雙力相等必相傷。我何能利用。不可失之先。不可失之後。此乃時間之恰當。不可失之粗。不可偏之細。此乃用勁之恰當。不可失之上。不可失之下。此乃位置之恰當。有此三者之講究。至為精密。方臻準確有效。此乃窮年累月之功夫。不可以一日得之者。故粘貼原則。不僅消極地聽敵之盈虛消息。實際上既聽既用。既化既發。均在此原則中要求得之。


不丟。接近者。粘貼者。不丟者。皆是同一原則之多方面之說明與引伸。句句皆有價值。毋得忽視。不論何等強敵。一經粘上。既入我控制圈內。如蜻蜓投蛛網。愈掙扎愈不得逞。故既經我粘上。既不可再丟掉。我欲圖還擊方始不用遠求。近取既得。最易丟之時。乃敵突然退縮。或敵猛力將我推出。或我自己鬆懈戰態。這樣。必與敵形成攻擊機會。敵既離身。我之識力識機之特長。較難發揮。前輩教人有。

通徹天地



三體式樁


三體式樁應是李洛能先生由心意拳「蹬毛猴」改創而來,他把其視為樁功和形意拳所有變化的開始,定為形意拳的基本功。歷代,傳授和習練形意拳者皆遵三體式樁等樁法為入門根基,並強調「萬法源於三體式」。孫祿堂先生稱「三體式」是形意拳之總機關,他在教授徒弟時,要求「百日站樁」,並說「數月可得整勁」。王薌齋先生在此基礎上更是化繁為簡,在大成拳中只強調站樁。我認為,除大成拳外,李洛能先生的「三體式樁」是最接近真實的站樁訓練方法的。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保守的武林氛圍內是難能可貴的。我一直對李洛能先生另眼相看,他是一位真正的宗師。


訓練真實的「三體式樁」可以練出一種「內勁」,實際上形意名師都是由站樁站出來的功夫。遺憾的是,流傳於世的三體式樁只是相對接近真實,而不是完全真實,它與真實的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沒有創新思維的習練者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方法視之為教條,不會去偽存真,自然練不出像形意名師擁有的秘密技法——「內勁」。本文我想對形意拳的最重要的基本功「三體式樁」進行解析,科學地分析這一著名的「三體式樁」的真假偽劣,以還原形意拳真實面目。這對研究形意拳和傳統武術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對站樁進行一個基本的科學闡述,站樁是在肌緊張反射的基礎上,擺成特定的姿勢,這個特定的姿勢要使四肢和軀幹的主要肌肉的肌腱充分伸展,保證能通過肌腱敏感地牽拉到肌肉感受器肌梭。然後在這特定的姿勢基礎上,保持一種微小的動作以對肌梭進行持續性地牽拉,加強肌緊張反射。再在此基礎上做大幅度的動作和震顫動作以強烈刺激肌梭,而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就會形成一種可以產生彈力的條件反射。內家拳稱此為「內勁」、「整勁」、「暗勁」、「彈勁」,形意拳多稱「暗勁」。本文就從站樁的4個方面,對「三體式樁」的一些方法與正確站樁的姿勢和動作結構進行對比和科學分析。


1、姿勢


由於形意拳發展過程中演繹出各個流派,有的流派除了三體式樁還有另外的樁法。但三體式樁各流派內容大體相同,本文只拿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進行論述。形意拳首先要求「三體式樁」要姿勢正確,這一點是真實的。姿勢要正確,這是站樁訓練「內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在其他文章中已多次論述,站樁訓練者,尤初學者首先要做到姿勢和動作正確,這也是所有體育動作的基本要求。一個特定的正確姿勢加微小動作可以使全身各大關節兩側的肌肉和肌腱充分伸展,而保證能夠用動作通過肌腱對肌肉感受器肌梭進行敏感的牽拉刺激,而相反錯誤的姿勢是不能達到這些原則的。本文依次從下肢、軀幹至上肢三個環節對三體式樁進行分析。


下肢姿勢:「三體式樁」的下肢姿勢大體真實,比如:兩腳趾抓地;足跟抬起;兩腿屈膝、前膝不超過前足尖;前腳跟與後腳尖距離兩腳;合襠;臀部與後腳跟上下相對;重心偏於後腿,前三後七。後足外展,左足向正前方指,兩足呈45°,兩腳跟內側在一條線上。有一點,也是下肢姿勢中很關鍵的一點,形意拳一般要求扣膝,這個膝關節姿勢不是真實的,方向恰好相反。扣膝往內擰不能充分伸展大腿肌的肌腱。正確的姿勢是膝關節應極力外擰至接近死角,這樣才可以充分伸展大腿肌前群的肌腱。只有在做動作時雙膝才往內擰扣,像做膝跳反射一樣牽拉股四頭肌肌腱。應該來說「三體式樁」這些關於下肢的姿勢,除了膝關節的姿勢外其餘都還大體真實,在標準姿勢許可的範圍之內。


軀幹姿勢:三體式樁要求軀幹往前手一側旋轉,這是真實的。但大都要求上身正直,不可前俯後仰。也有少數要求前傾的,要求軀幹前傾的姿勢是真的。軀幹向前手一側旋轉是為了充分伸展軀幹肌,略前傾是為了加強軀幹肌的肌緊張反射,而加大訓練效果。


上肢姿勢,「三體式樁」的下肢姿勢和軀幹姿勢還有八分真實性,可上肢姿勢就留下了一道不小的密碼,與正確姿勢截然不同。三體式樁要求前手彎曲往前伸,立掌,五指分開彎曲,虎口圓,掌心向前,與前足尖垂直。而後手則緊貼肋骨或置於腹前,拇指根節緊貼肚臍等等。這個姿勢肯定是偽劣的,違背了姿勢的科學原則。這在王薌齋先生的「大成拳」中的技擊樁中向真相又邁進一步,他要求雙手抬上去呈「環抱狀」,這更接近真實。上肢正確的姿勢應是雙上肢抬起,雙肘關節彎曲呈100°左右,在肩腕連線之下。這「環抱狀」姿勢可以充分伸展上肢的肌肉的肌腱,而肘關節在肩腕連線之下可以利用肘關節重力牽拉大小臂肌肉的肌梭,加強其肌緊張反射。前手可與眉齊,與前足尖相對垂直在一條線,後手低於前手。雙手五指盡量分開,自然微屈;兩手掌左右距離約25厘米,前後距離約10厘米。這樣的姿勢可以充分伸展背肌以及利於做上肢動作。形意拳這一錯誤的上肢姿勢,上百年來誤傳誤授,從未有人提出過質疑和修正。


2、微小動作


微小動作是站樁訓練過程中,在特定姿勢基礎上,全身各大關節用一點力保持一種微小的交替動作,這關節小動作有兩個作用:1、微小動作可以拉直肌腱,保證大幅度動作和震顫動作可以有效地通過肌腱敏感地牽拉到肌梭;2、微小動作對肌梭形成一定的牽拉刺激,而加強肌緊張反射,加大動作的訓練效果。這在古代,前人已認識深刻,形意拳也有微小的交替動作,只是真假摻雜,也不系統全面。比如,形意拳要求上肢似直非直,似曲非曲。這實際就相當於大成拳中的「抱七撐三」的微小交替動作,大、小臂保持有向內抱之力,又有向外撐之力。形意拳又要求肘墜又向內裹,這實際是肘關節的微小動作,這動作為牽拉大臂肌後群肱三頭肌。還有含胸撥背,這實際為胸、背的微小動作,牽拉背肌和胸肌。形意拳又要求頭要頂,臀要坐;這實際是大腿的微小交替動作,交替牽拉大腿的肌肉(不過頭頂臀坐這組動作對大腿伸肌股四頭肌等肌肉的牽拉效果不明顯,為可有可無的一組動作)。民國時期的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高振東之嫡系傳人奚增義對三體式有這樣的講解:「「三體式」前手在鼻尖,肘部微屈下墜,肩部放鬆,這個角度,剛好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部大筋相對拉。頭部上頂,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對拉,再通過含胸、撥背、扣胯、提肛、項堅等鍛煉,將脊柱骨和前胸後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蓋順腳尖方向前頂,與後胯對拉,前手與後手對拉,形成前後斜面爭裹之力,腿部大筋將迅速拉起、、、。」奚增義的這個理解有一半是正確的,站樁就是要擺成特定的姿勢,這個姿勢保證可以通過肌腱有效地牽拉刺激到肌梭,然後加以微小動作以持續牽拉肌腱而牽拉到肌肉感受器肌梭。肌腱古代稱筋,現代醫學證明,與肌腱(筋)附著的就是肌肉感受器肌梭,所謂秘傳「筋骨張開」、「伸筋拔骨」就是撐開筋肉和拉筋,牽拉肌腱(拉筋)就會牽拉刺激到附著在肌腱上的肌梭感受器。這就是那些武術家在當時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條件下對站樁朦朧的局部認識,為感性認識。


因此,形意拳中要求的含胸撥背;沉肩墜肘;頭上頂,臀下坐;胯內合;前膝蓋向前頂,後胯後拉等要求實際就是微小的交替動作。在王薌齋中的大成拳中稱這些微小的交替動作為「爭力」。但形意拳就零散地講出幾個真實的微小動作,而沒有系統、真實地講出全身關節的微小交替動作。更沒進一步說出這些微小動作該怎樣正確去做,而沒有幾個人可以正確做出這些微小動作,更沒有人可以完整地做出全身的微小動作。「三體式樁」更多的是一些虛假的、無意義的內容。比如:提肛、叩齒、意念、經絡、舌頂上顎、松腰斂臀、似尿非尿、似笑非笑,意守丹田等等。這些要麼是虛假無意義的東西,要麼就是充斥著神秘氣息、玄之又玄的東西,總之都是騙人、誤導人的糟粕,無任何科學根據。


3、大動作訓練


姿勢和微小交替動作只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做大幅度的動作以牽拉刺激肌梭才是站樁訓練的重要之處。每一個關節均有相應的動作,其實全身總共才十幾組動作。可惜形意大師都視這些為秘傳,別說公開傳授,就是門牆內的人都別想輕易得真傳。掌握了真傳的武術家教徒弟,再怎麼傳授,也是只會到較為標準的姿勢為止。不但不可能公開這些關鍵性的動作,反而要創造一些玄妙的理論把站樁弄得撲朔迷離,迷惑、誤導習練者。形意拳中也就有「靜中求動」的說法,其實這是隱言設喻,暗指站樁要有動作。看看世面上所有站樁的,包括站「三體式樁」的都是死站不動,這就是真正的「站死樁」。


完全靜止的站著不動的站樁,其實毫無意義,這與站軍姿本質上無區別。有人可能會說,站樁還有「心法」、「意念」、 「內修」。所謂的這些「心法」、「意念」、「內修」是神秘的、玄奧的,也是無效的偽科學。相信和吹噓這些玄奧理論的人要麼是愚昧無知,要麼就是別有用心。


4、震顫訓練


科學的站樁分兩步,第一步靜態站樁,第二步震顫訓練。震顫訓練是在站樁姿勢的基礎上,全身保持微小的交替動作,全身震顫著來回往返由屈至伸、由伸至屈。這是對肌梭最強烈的牽拉刺激,為站樁訓練關鍵中的關鍵。站樁的第一步,即算是姿勢和動作正確,而沒有第二步震顫訓練,也是無效訓練,練不出真正的內勁。所謂「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武林中視此為秘傳。形意拳中的「三體式樁」也視震顫這關鍵動作為秘傳,武術家對此是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算是在性命攸關的非常時刻,也很難將其傳授給弟子。王薌齋在站樁中設計了一套「試力」的動作,其實這個就是隱晦的「震顫」動作,但沒有人領悟這個秘密。


以上這些,就是「三體式樁」與真傳站樁的姿勢和動作結構的比較,可見是真假摻雜啊。這也是傳統武術傳承的一個縮影,真傳從來是很難得的機會,真傳從來不存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一點點的真傳只蘊藏在一些隻言片語之中。而造成了傳統武術一點點精華被太多糟粕包裹的局面,沒有人對站樁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而各種對站樁的歪曲認識和理論膨脹至讓人撲朔迷離。武術家為什麼保守,無非是利益和榮譽。一項好的技法只自己會,佔為自己的獨門武技,天下之利才能歸之於己。比如,當年戴龍邦盡得心意拳精要而將其禁錮,秘不外傳,「心意拳」變為其富裕家族的服務工具。又比如,當年孫祿堂如此厲害,在中央國術館教出來的學生卻相差很遠,而備受非議。再趙道新追隨王薌齋苦學五載終無所得而不承認王薌齋是他的師父。這些典型事件可以看出掌握了此真理的武術家為了名利而相當保守,很難輕易得真傳。他們不但保守,而且要編造一些虛假、玄妙的理論以假亂真,誤導習練者,阻止別人獲得真理以及神化自己。很多習武者被虛假理論引入彀中,而渾然不覺,自以為學到了真功夫。當然,形意拳還算開明,它的「三體式樁」應該是所有門派中最接近真實方法的站樁。但其還是沒有完整、真實的姿勢,也沒有系統、真實的全身關節的微小動作,更沒有關鍵的大幅度動作和震顫動作。但「三體式樁」相比別門派的站樁,它裡面的亂七八糟的誤導人的理論和內容還是相對少,而且李洛能先生只搞一個主要姿勢而不搞花俏誤人,真實的成分相對來說還是多。這些都是形意拳的開明之處,也是難能可貴的。「三體式樁」與真實的站樁方法相比,應是「三分真、七分假」。而王薌齋先生得郭雲深大師真傳,在此基礎上一脈相承的「大成拳」,其裡面的站樁方法,所真實成分比「三體式樁」更多一點,具有一定進步意義。但王薌齋在關鍵之處還是有保留,還是編造了一些虛假的內容誤導人們,王薌齋大成拳的站樁算「五分真、五分假」吧!世人誤以為心意拳、形意拳、大成拳各不相同,其實是一脈相承、同源同流。只是技法和套路等表面上有一些不同,但其精要核心性的東西都一樣相同,都還是關鍵的內勁。形意拳畢竟只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一門傳統的技藝,並不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門派,它裡面的技法也不是長期在嚴格的實戰中總結出來的一套訓練和格鬥體系,它還不接近實戰。形意拳中的五行、十二行等裡面的一些技法,是可以打人。但那實用性還是差,也不是形意拳的精髓,形意拳的精髓技術是基本功「三體式樁」練暗勁,現代對待形意拳也只能棄糟取精。


面對著一個入門的功法,形意拳之總機關,所有人都按照一個偽劣的贗品去訓練,還深信不疑,自然不可能得形意拳之要領。這就是上百年來,不管是形意拳,還是心意拳或大成拳,習練者如牛毛,得道者卻鳳毛麟角的原因。誠然,在當今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傳統武術中的精華技術是可以用現代科學理論解釋清楚的,並不神秘玄妙。面對老祖宗留下來的「三分真,七分假」的「三體式樁」。如果習練者把前人留下的方法視之為金科玉律的教條,不去偽存真,而一味拘泥於古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死死按照偽劣的老方法訓練,是不可能練出形意拳的精華技術「內勁」(暗勁)。所以,習練老祖宗留下的站樁要不迷信傳統,相信科學,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大膽創新,擯棄玄妙的理論,化繁為簡,用最簡單、科學的方法訓練才能登堂入室。

通徹天地



動似山飛,靜如海溢


動似山飛形容大成拳走步和健舞。但不是發力狀態。


靜如海溢,形容站樁和試力。海溢有海嘯的味道,以此來形容內力從腳掌產生,向上一直涌到手,猶如海浪漫過海堤衝上陸地。


王薌齋大成拳健舞,沒有固定的套路,它是每個習練者練功綜合素質的動態體現,是練習者對大成拳各單項功夫由靜到動的轉換能力。將站樁由靜止中得到的內力,通過動的形式表現出來。功力附著在身體上,伴隨著無斷續的舞,像海浪一樣上下起伏,催動著身體像山一樣前後移動。健舞是功力與舞蹈的藝術結合,給觀者海嘯山移般的力量感。每一個動作無不表現出武學攻防的強悍之勢。沒有內力參與的健舞,只可稱之為舞蹈。那種輕飄嬌柔做作的舞動,並不是真正的健舞,與本文無關,不在本文討論之中。


源源不斷的內力催動著身形做各個方向上的舞動,向前,後退,轉身,下蹲,上竄。在這些看似變化無常的動作中,無不表現出內力隱藏的蹤跡。它是身形表現出來的神意、健壯與鬥志。人類健斗的本能在快步如飛的大成拳健舞中被激活,彷彿置身於無數毒蛇猛獸蜿蜒包圍之中,並與之肉搏的豪情被激起噴發。又如置身於被敵包圍之中,一邊揮刀殺敵,一邊尋機突圍,血染征衣。


大成拳內力的獲得,唯有站樁。薌曰,力由站而得。

通徹天地



自然界,動物都有個家。大成拳內力也有個家。站樁的外形就是內力的家,形是內力的載體,它承載著內力,制約著內力。像大海的堤岸,裝載著海水,也限制著海水流動。內力如同海水。


記得於先生總是跟練站樁者反覆說過一句令我終身難忘的話,站樁就像攢錢,每天攢一分,時間長了就攢很多。


站樁求內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慢慢的煎熬。細細的體悟。從含胸開始,一點一點下沉,從大腿到膝蓋,再由膝蓋向踝關節下沉。在不知不覺中,內力也由開始時的背部向上提升,延伸到腰部,再由腿部向上升,最後由腳到腿至腰提升,再拔背湧向手,破體而出,力透敵背。炸力發出意不亡!


內力,是如此誘人,引得無數愛好者竟為它付出了青春和終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那「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了闌珊處」的一刻。


艱苦的努力換來的功力並不只是在武學上有所建樹。內力同時也是身體抵禦疾病的生力軍,它與正氣一起共同保衛著我們機體不受疾病的侵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醫的藥力是力,大成拳的整體內力也是力。


中醫的經絡遍布全身。從上到下,由下至上循環往複,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內力亦如此,陽降陰升,鼓盪有序,洶湧澎湃。


身體之所以得病,中醫認為是淤堵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難以活血化瘀,原因是正氣不足,能量欠缺。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每個細胞,每天新陳代謝要產生垃圾,還有霧霾天氣。物競天擇,大自然造就了人們非常完美絕倫的功能,即能有效的完成各項生理功能,也有完善的清淤排污功能,更有自我修復功能。這些功能的活動,都需要能量的支持。若有某個環節有問題,需要調理。經過千錘百鍊之內力,將啟動移山之力,海溢之能協助正氣打通淤堵,將體內致病邪惡趕出體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鍊探索 的精彩文章:

武術界秘中之秘:丹田開合樁功
長什麼痣,有什麼命?真人全身痣相圖解,僅供參考,歡迎對號入座哦
【大成拳】樁功實修
只要大翹臀,拒絕大粗腿
O型腿看過來,這裡有一份運動矯正指南

TAG:修鍊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被稱為「通徹天地」的站樁功,要訣何在?
今天,國產聯發科被高通徹底絞殺:再見!
這回聯發科該死心了,高通徹底封住退路
一種橘黃色的粉末,睡前添純凈水稀塗抹,一周後蟎蟲通通徹底消失
移動寬頻一路狂奔直追電信:聯通徹底落伍了!
家庭裝修衣櫃石膏線該怎麼辦?看完師傅的處理方式讓我通徹大悟!
蘋果一個重磅決定:Intel/高通徹底給跪了
高通徹底看呆!華為麒麟980首曝光 真無敵
蘋果真狠!新一代iPhone讓高通徹底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