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醫、御醫、大夫、郎中……古代有哪些醫生?

太醫、御醫、大夫、郎中……古代有哪些醫生?

微信ID


EYEONHISTORY

太醫、御醫、大夫、郎中……古代有哪些醫生?


文|佟佳·額爾瑾


「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授權轉載


看電視劇的時候,一會兒皇上叫御醫,一會兒娘娘們又去叫太醫,到底這太醫與御醫是不是一回事?古代又有哪些形形色色的醫生?

事實上,「太醫」和「御醫」雖然都是中國古代服務於皇帝及其家眷的醫生,但是細究其各自職能,「太醫」和「御醫」之間有著明顯的差別。


「太醫」一方面是指一個職官系統,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主要是為皇室及其附屬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同時從事皇室下轄的醫保健系統的管理。


戰國時出現了關於「太醫令」的記載,由此可以推斷,既然有太醫令這種管理職務的設置,就應該有被太醫令管理的太醫的存在。但是,這個只是推斷,並未得到證實。可以確定的是,戰國時就已經對宮廷御用的醫生與民間醫生有了明確的劃分。


唐、宋時期在太常寺設有太醫署或太醫局,遼代也設有太醫局,金朝開始稱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獨立機構,負責醫療、製作御葯,明代太醫院則出現了分科。清代太醫院設立於順治元年(1644年),往正陽門以東的東交民巷內,太醫們都在此辦公和學習。


而另一方面,「太醫」也是一個官職。即由太醫這一職官系統中供職的工作人員所構成的特殊群體、比如,在太醫職官系統內有分管藥物的,分管處方的等等,都可以被泛稱為太醫,在歷代文獻和小說中都可以見到其蹤影。

根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西漢時已有太醫這一官職的設置。之後的《後漢書·東海恭王疆傳》:「水平元年,疆病,顯宗遣中常侍鉤盾令將太醫乘驛視疾。」可見在當時,太醫就有給當時朝廷忠臣看病的責任了。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有一句:「太醫以王命聚之。」可以從中看出,在唐代,當時為皇帝或皇族服務的醫療人員就叫做太醫。


元代也沿襲了太醫之說,元代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中有云:「請個好太醫,看他證候咱。」明代小說《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許多太醫下藥,病只有增尤減。」


這裡的太醫也指的是太醫院的醫生,而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中提到的「王太醫」,也是當時在太醫院或太醫局中供職的醫官。


與太醫最根本的區別是,御醫才是在真正意義上為皇族診治疾病的大夫,直接聽命並服務於皇帝、后妃等。在許多歷史文件的記載中,宮廷醫官在給皇室成員診病時才被稱為御醫,平時則稱其官職名——太醫。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皇族們得了疑難雜症,宮廷中的太醫們又都束手無策時,就會從民間尋找好的醫生進宮看病,這些民間名醫就被稱為「欽點御醫」。所以在古代,御醫的數量是相當之少的。


據《清史稿·職官志》中關於太醫院的記載,太醫院的大夫分四個級別:第一等叫「御醫」,只有13人,雍正乾隆時期為七品,和縣令一個級別;第二等稱為「吏目」,只有26人,八品與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醫士,共20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30人,無品,相當於現在醫院裡的助理醫師。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清代太醫院的編製一共只有92人,其中「御醫、吏目、醫士」這三級59位大夫是可以獨立看病的。但真正意義上的「御醫」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加上院長、兩位副院長在內也不過16人。


御醫是指真正為皇族診治疾病的大夫,一般而言,這部分醫療人員屬於皇家的私人醫生,不給外人服務,除非皇帝派遣他們去給某個指定的對象診病。

自官辦醫學教育開展以來,多數御醫的選拔是由官辦教育中的醫學生經過多年的系統培養,層層考核,篩選出其中優秀者為宮廷服務。但政府也不斷從民間徵召高水平醫生,尤其是當帝後得病,御醫們束手無策時,便由地方官員舉保各地名醫,經御醫們考核後斷定為確有實學者,方能選拔給帝後診治,這些人最後會有機會進入御醫的行列。

太醫、御醫、大夫、郎中……古代有哪些醫生?



乾隆皇帝的御醫黃元御


古人還常將醫生尊稱為「醫官」,如《金瓶梅》中常為西門慶家看病的任醫官就是例子。醫官是一種總稱,自宋代以來,醫官中最高一級的官職是大夫,依次類推為郎中、醫效、柢候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種較高的官職,春秋時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漢,又有諫議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醫官的職位還沒有達到大夫一級。


自從宋朝設「大夫」級醫官後,民間就把醫生稱為「大夫」,北方尤其如此。特別是正規部門的醫生,如太醫等,則一律稱「大夫」。對有些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和教育的醫生,有時也稱」醫官」「大夫」。

太醫、御醫、大夫、郎中……古代有哪些醫生?



「郎中」也是官名,不過其職位要比大夫低。唐、宋時期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大夫」「郎中」就可以隨便叫了。


不過,「大夫」和「郎中」也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設館醫病的醫生稱大夫;至於草藥店或上街高喊,或走鄉串鎮醫治雜科的醫生,都稱為郎中。所以以後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是郎中,就是這個緣故。而且,北方人稱「大夫」的多,南方人稱「郎中」的多。


杏林的出處與三國時代的一個名叫董奉的神醫有關。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同時代的華佗、張伸景並稱「建安三神醫」。


在晉代著名文學家陳壽撰的《三國志·吳書·士燮傳》中,南朝·宋中書侍郎西鄉侯裴松之注日:「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捎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能復語,遂復常。」


另據晉人葛洪在其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名作《神仙傳》中的記載,「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


後來,杏子大熟,他便在林中做一個草倉,並在倉上貼了一張紙條日:「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董奉每年用杏子兌換的穀物約有二萬餘斛,全部都用來賑救貧苦老百姓或者接濟行旅不逮者,其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品德被人們廣為傳頌。


董奉在人間活了三百年羽化成仙后,當地老百姓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宅心仁厚的神醫,後來「杏林」一詞不脛而走漸漸成為醫藥行業的專用名詞,人們用「譽滿杏林」之類的話語來讚美像董奉一樣妙手仁心的蒼生大醫。


當然了,關於這個人大多都是傳聞,但是「杏林」這個詞卻自此後開始指代行醫這個行業了。


最後提一下,在明清兩代出現的「太醫院」,其下屬的醫院,稱「病坊」。清代的醫院開始出現了乳母、女使等職稱,其作用可能相似於現代醫院的護士了。而國人創辦的最早的現代化醫院為北京中央醫院,系1918年所建。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北大歷史講座》。

太醫、御醫、大夫、郎中……古代有哪些醫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你的名字?史叔的小店!
穿越古代過元旦
意外頻發的2016 新刊特薦
2017,世界向內 新刊先讀
古人「追星」有多瘋狂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的太醫和御醫一樣嗎?
太醫究竟是個多大的官?哪個朝代的醫生地位最高?
同樣是專為皇族看病的醫生,為何有的稱為太醫,有的卻稱為御醫?
古代太醫為宮中嬪妃治病 為何能保住命根子?
歷代帝王最大的敵人,太醫
古代太醫是如何調養宮中的女人們的
太醫院 流出治療久咳不愈的宮廷醫案醫方 治療帝王大臣的醫方
古代的太醫有多難當?
醫◎太醫說 你不知道的中醫!
古代太醫院稱它為「湯飲第一「,解毒、養胃、安胎,全身是寶
古代太醫給女性把脈驗孕被說是偽科,中醫驗孕是怎麼回事?
太醫和御醫一樣嗎?一起來看看形形色色的古代醫生!
太醫院流出 治療中風 口眼歪斜 宮廷醫案附帶醫方 藥王貼一副
太醫和御醫,都是醫生,享受的待遇卻大不同
它全身是寶,被太醫院譽為「湯飲第一」,還解毒、養胃、安胎……!
古代太醫的地位如何?他們的工資待遇好嗎?
明代長壽太醫的9步養生法
被傳浪蕩、劈腿、吃軟飯,葉祖新戀上「溫太醫」的外甥女靠這個!
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校 唐「太醫署」由皇家直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