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大師相繼遠去 戲曲氣脈如何延續

大師相繼遠去 戲曲氣脈如何延續

大師相繼遠去 戲曲氣脈如何延續



2016年的戲曲界,讓人感慨萬千。國家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力度不斷增強,相關政策正在落地,戲曲市場的復甦也清晰可見;然而就在這一年裡,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王盤聲、羅家寶等名家相繼辭世。他們都是戲曲界的代表性人物,儘管大都年事已高,然而在同一年份如此密集地離去,依然引起極大的震動,留給我們的不僅有傷感與悲痛,同時還讓我們不得不正面回應一個極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大師遠去,會不會使得戲曲傳承陷入嚴重的危機?

戲曲藝術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其他一些傳統文化不同的是,這是一種運用身體進行舞台表達的藝術,不同的人貌似相同相近的聲音動作,實際表達效果往往相距甚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戲曲藝術領域,藝術家代際傳承的主要渠道不是通識教育,而是口傳身授。要想大致掌握古詩文寫作的基本規律,完全可以通過大量閱讀古代詩詞和文章實現,另外所需要的就只是興趣和才情,因此《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然而戲曲的傳承不僅不可能通過閱讀古代文獻來完成,而且也不能只靠冷靜的欣賞———看戲再多也學不會演戲。即使是那些受過專業訓練的業內人士,面對具體劇目,假如只依賴觀摩,也不見得都能完全掌握表演關竅和要領。所以,儘管20世紀50—60年代國家搜集抄錄了數以萬計的戲曲劇本,前些年還做了很多老藝術家表演的錄音錄像工作,真正意義上的傳承還是要靠老藝術家本人。


這就是為什麼大師的作用不可替代。他們精湛的表演要想傳下去,只能靠他們自己直接授徒。其實,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這一代藝術家的晚年還算有幸,他們趕上了好時候,受到眾多的學生愛戴,尤其是葆玖先生,在海內外收徒數十名,他受之於父輩的劇目和技藝,有較多機會傳給下一代。但是不能否認,還有相當多有絕藝在身的名家,未必都有他們這樣的機遇,特別是一些頭頂光環不多卻絕藝在身的前輩,他們珍貴的藝術積累,真正傳授給後人且有可能高水平地呈現在當下舞台上的劇目,其實是很有限的。京劇如此,地方劇種更是這樣,大量經典劇目因為各種歷史原因絕跡舞台,「演齣劇目貧乏」,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好戲留下來實在太少。20世紀40年代活躍在舞台上的一批表演藝術家,他們的記憶中或許仍留有這些劇目的印象,所以那些高壽的前輩大師,不僅具有作為表演藝術之範本的價值,同時還是活的戲曲資源庫。如果有機會翻檢這個戲曲資源庫,我們會發現大量劇目,還包括包含其中的極為豐富和別具特色的音樂與表演;它們構成戲曲最具價值的內涵,可惜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傳下來。多年來我們一直感嘆,每個名家離世都帶走一批經典劇目。老藝人珍貴的藝術經驗是一份不可再生的文化財富,人們無不強調戲曲藝術傳承的緊迫性,然而人類終究無法超越自然規律。


戲曲界一代大師相繼離世,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他們所留下巨大的藝術空白。而這一現象的出現,與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戲曲所面臨的衰退是有關係的。我們不能忘記,梅蘭芳是在他19歲第一次來上海演出時成為當時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的,梅葆玖掛頭牌演出時也不過20來歲。李世濟、王金璐以及同樣在今年辭世的馬長禮、吳素秋、顧正秋等名家,都成名於20歲左右。正由於他們20歲左右就成為演出市場上的主力軍,就可以與上一代藝人在競爭過程中自然地完成代際交接。然而,眼下戲曲界不少40多歲的演員還有很多課沒有補完,其基本功訓練與舞台實踐經驗還不能和上一代相比,當然就無法擔當起劇種發展的重任,所以大師的離去才會造成衝擊。這裡有戲曲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也說明此前戲曲市場的萎縮對這門藝術的傳承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後果。


不得不說的是,一些中青年優秀演員,特別是一些地方劇種的中青年演員,在藝術傳承方面的緊迫感和主觀意識有所欠缺,也是一個需要正視的現象———無可否認的是,相比於京昆,地方劇種經典劇目的傳承危機更加嚴重,失傳劇目在傳統戲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文化部從去年開始將京劇、崑曲的「名家傳戲」項目擴展到其他地方戲,就是意在從政府層面推動各地方劇種的經典傳承。而這個時代的中青年藝術家如果能更自覺努力地補上前輩留下的缺位,各劇種都能有新的領軍人物,戲曲藝術的發展就會更平穩。相關部門也應該在努力激活演出市場的同時,通過新的制度設計,鼓勵與推動中青年戲曲表演藝術家,勇敢地挑起戲曲藝術當代傳承的重任。

藝術的發展有很多偶然性,歷史上很多藝術門類都曾經因大師離去而出現斷層。但今天我們應該有更強的文化自覺,更積極主動地致力於戲曲傳承。我承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終究還是要去嘗試和努力。


轉自 文匯報

大師相繼遠去 戲曲氣脈如何延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粹傳承 的精彩文章:

京劇的39種板式,你了解幾種?
京劇中的「四紅」「四劍」「四妃」你知道嗎?
京劇小課堂之板胡的「美」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班世超逝世,享年96歲
京劇與國畫結合

TAG:國粹傳承 |

您可能感興趣

戲曲廣播體操亮相 主創:戲曲應走近大眾 不必曲高和寡
戲曲世家,一脈相承,黃梅戲演員——馬丁
杜牧的《清明》如果改成這樣的戲曲小說,甚至鬼故事你會喜歡嗎?
怕流水年華春去渺——那些感人至深的戲曲唱詞
瞅瞅戲曲,那些罵郭德綱的,你們是真怕相聲完不了啊
戲曲太慢聽到睡著?當戲曲遇見嘻哈,這節奏快到讓你跟不上!
朱世慧:戲曲的眼光一定要放遠
中國有十大戲曲,第一大家都能猜到,但你絕對說不全!
戲曲伴我成長
戲曲盛行於元,巔峰在清,兩戲曲家如雙子星照亮夜空,但結局悲慘
戲曲進鄉村 要進去更要留下
少兒戲曲聯唱-炎黃子孫天下走 京劇要弘揚
前排看戲!你有沒有見過這麼棒的戲曲表演!
綠城歌台上演地方戲曲 「南風粵韻」令觀眾如痴如醉
羅錦鱗:戲曲導演如何保持劇種特色
無錫「中國戲碼頭」閑庭信步一樓戲街 戲曲氛圍撲面而來
為什麼孟小冬選擇了黑幫老大杜月笙,而不是戲曲一哥梅蘭芳
饒河戲唱響「南方戲曲演出季」
戲曲圖集 戲劇臉譜,讓你了解不一樣的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