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採訪了一群人關於過年給父母錢的經歷
圖片來自網路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作者 | 田納西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壹讀君說:背道而馳的兩代人,總有辦法彼此走進
《少年時代》劇照
幸福,是人與人之間深刻的聯結,和深深的羈絆。
這是周刊君在微博上發起話題「過年回家你是否給父母錢」後最大的感受,同時也能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
有些人越長大越理解父母,這種理解,不需要等到春節才給父母錢,不需要靠聽《常回家看看》才能想起,而是一想到回家,外面再大的風浪彷彿都是浮雲。
也有些人通過給父母錢,想要逐漸擺脫家庭的影響,追隨內心,尋找獨立自我。
以下是六位小夥伴口述的故事,大家共同提到的問題是,給父母錢只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正如其中一位網友引用龍應台的話:
「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春節正好是兩代人溝通的「天然時空」,不妨好好利用吧。
「長女就是要給全家樹立標杆」
@Ivy/32歲/女
每年過節,我都會給家裡帶東西:中學是獎狀,大學是給一部分獎學金,工作後就是錢和禮物。現在一般都是給1萬元。爸媽接過錢後,就會打開床邊的抽屜,拿出一張銀行卡說:「這一張卡里都是你給我們的錢,以後留著給你做嫁妝。」我現在都能回想起來他們那種幸福的表情。
這應該是個家族傳統。從小到大,我不停耳濡目染上一輩每個月都給姥姥送東西、送錢,現在我們這一輩也是。小時候有一次,二姨去海南給姥姥買了個鐲子,姥姥逢人就說「這是我閨女送的」,那種嘴角、眼角都含著笑上揚的表情,在我心裡就像定格了一樣,我從此認定,給長輩送錢送禮物,是一件很對的事。
另外一件我認為很「對」的事是:我是長女,這個詞意味著上什麼學校,成績如何,做什麼工作,賺多少錢,大家都盯著看,我得成為整個家族的標杆。我就這麼要求自己,給爸媽的錢,要是所有親戚里最多的,給姥爺姥姥的禮物也要比別人好。別人送給他們銀鐲子,我就會買金鐲子。
大家都已經習慣我出手大方,覺得我在北京很能賺錢。其實我從來沒和他們溝通過我賺了多少錢。三年前,爸爸給我打電話,聲音變得很低微,說要給弟弟買房,能不能借給他們十萬。我二話不說就把五年所有的工作積蓄都給了他們。下一個月的生活費都沒有了,我只能把社保卡的3000元取出來應急。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立馬換了一個有更好收入的工作——我意識到要攢錢了,人生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錢。很慶幸父母要的這個數,我剛好有。如果當時拿不出來,不知我這個「標杆」是否還立得住。
這件事情過後,爸媽也很感動,出去時無意會和別人說起,以至於當時我們村裡幾百戶人都在說房子是我給我弟買的,沒有人知道其實我才出了10萬元。
能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也是我努力的動力之一。但不可避免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忙,回家和電話溝通的次數都比以前少了。有一次媽媽說:「你現在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我是拽不了了,只能看著。但別讓我看不到了。」聽著我很心酸,還好有更多收入後,就更想著給他們買各種東西,每當做這件事時,我們就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聊。
《怦然心動》劇照
「我給錢,因為我渴望界限感」
@大鯢/32歲/女
過年會給父母1萬。給錢可以說明我在另外一個城市過得不錯,讓父母不用擔心。但這只是一面之詞,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你們看,我把自己照顧得挺好,就不要再插手對我的生活提建議了。
還沒工作時,他們建議我考公務員;現在我爸會在喝酒喝懵了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說什麼年齡段該做什麼事。接到這種電話,我不會哄他們,反而總是回答得那麼斬釘截鐵:不。生活只能我自己過,我希望可以自己決定做什麼,那是一種想要牢牢把生活掌控在手中的感覺。
我也不干涉他們的生活,像歐美國家那樣保持兩代人的界限感。這樣有時會顯得很冷漠。比如我媽是個有病也不喜歡去看醫生的人。有一陣子我媽特別不舒服,我打了幾次電話讓她去看醫生,也說要不要回家陪她去醫院。她說不用,她自己會去。後來我知道她沒有去檢查。但我沒有回去。因為想了想,50幾歲的人了,已經不是孩子,如果你都不愛自己怎麼讓別人來愛你呢。
給錢還因為我並不了解他們想要的是什麼。日常的電話少有深入的、言之有物的交流,都在相互問候健康中敷衍過去了。我在看龍應台的書時,對她說的「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深有同感,可是該怎麼做呢?我不知道,我的父母或許也不知道。
他們想要更多的陪伴嗎?我想或許是的。或許不是。每次回家時間一長,就會因為觀念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吵架。我們分開在兩個城市生活已經十幾年,很大程度上,我們的想法、生活方式,已經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了。
我想我只能給錢了。還好拿到紅包後,爸媽還是挺開心的。
《當幸福來敲門》劇照
「給錢爸爸打牌:不怕輸的人才不會輸」
@丘棘/35歲/男
過年準備給我爸兩萬塊,讓他開開心心打麻將去。因為一件事,我對打麻將有莫名的好感,我猜我爸也是這麼想的。
那是在我大三時。有一次我生活費提前花光,還有些別的開支,向同學借了錢,急需一千多塊,但剛好家裡的小生意垮掉了,媽媽又動了手術。按爸爸的說法有點「山窮水盡」。結果在我電話兩天後,他居然給我匯了兩千元。
後來回家聽鄰居說起才知道,那天爸爸打麻將贏了好幾千。是的,他一直愛打個小牌,但從沒聽他贏過。這件事讓我覺得生活還是值得期待的:沒有太多資本對抗生活的人們,不都是在上演悲情戲,關鍵時刻也會有好運「砸」到頭上來。
這樣的運氣是有點無厘頭,但好就好在你會相信那是冥冥註定。父母一直都是保守和謹慎的人,他們一生勤勤懇懇,既缺乏冒險精神也沒有商業頭腦,以致對我的教育同樣如此:錢不重要,有知識、明事理就行。
也許是他們在經常拮据的情況下依然給了我吃穿不愁的溫馨的童年,所以我長大後對掙錢並沒有太大慾望。工作六七年時也沒有攢下積蓄,基本沒給父母什麼錢。「我們不需要,我們還能動,你管好你自己。」每次他們都這麼說。甚至在第七年換工作時不順利,一年多沒上班,還找家裡借了錢。說來有些慚愧。但我好像也沒有太在意,也許是內心裡相信我終歸是要奉養他們的,還有機會吧。
現在我自己也成家了,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但在考慮多賺錢的同時,會提醒自己,能力必須駕馭得了野心,應當沉下心來多歷練,多學技能,相信財富是「清風自來」的事。我爸在這方面就是榜樣,他給人一種永遠不愁找不到事做的感覺,他會很多專業技能,開各種車、機械、建築、會計,甚至修鞋子。
但財富這種東西吧,你不渴望,它就不大願意來。但是,我真的不喜歡我爸的保守。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想,如果我從小被鼓勵去冒險、去自信地做有挑戰的事,也許會有更精彩的人生吧。所以我過年給我爸錢時,對他只提一個要求:每一把都要做大牌,非自摸不胡。人生,只有當你不怕輸的時候,才不會輸,對吧。
《美麗人生》劇照
「我不給錢,我能給父母的東西比錢有用」
@元豪/27歲/女
過年不準備給父母錢。不是因為我待業沒錢給父母,而是比起給錢,我能給父母更好的東西。
今年年中我離職了,給自己半年時間gap year。我去學咖啡,泡很多有精緻小物的手作店,看完了所有松浦彌太郎(被稱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周刊君注)的書。我不想成為除了工作什麼都沒有的人,我希望即使沒有工作,也能夠享受生活。
這也是我想要帶給父母的——告訴他們怎麼享受生活,怎麼把錢花得漂亮。他們成長於相對匱乏的一代,對「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我用互聯網O2O平台給媽媽每周訂一束花,她擺弄那些花的時候比往常溫柔多了。還給他們海淘日本無硅的洗髮水,質量更好,價格卻與國內產品相差不大。上次姥姥生日,我買了一堆韓國飾品裝飾,開了一個讓他們別開眼界的生日趴。
之前有篇微信爆文說《對父母最好的孝敬,是讓他們跟上這個時代》,不能同意更多。我就是這樣做的,幫助他們提高見識,提高品味,讓他們感覺到血液里還流淌著「好奇」因子,就不容易陷入到自我價值驟降的狀態中。現在不需要我說什麼,他們自己已經不再買那些他們眼裡物美價廉、或者質次價高的玩意兒了。
今年我們全家在三亞過年,我給他們買了個藍牙音箱。想像一下,一家人在沙灘上懶洋洋地坐著,嘮嘮嗑,看著純凈深藍的天空和大海,聽一首深愛的歌——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嗎?
《大魚》劇照
「你如此寬厚,是我永遠的慚愧」
@Jane/34歲/女
每年春節都會給父母紅包,從剛畢業時的1000,到後來的5000。現在越來越感覺到,父母逐漸老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會和遠在外地的孩子說,怕打擾孩子,所以我希望經濟上他們能過得寬裕些。
比如媽媽愛美,眼光也比較高。但她一輩子沒有工作,父親的生意前些年起起落落,她如果看上了一件衣服,捨不得買,就會隔幾天去看一次有沒有被賣掉。後來即使經濟條件好了,她還是保留這個習慣。從那以後,我會時不時給她一些置裝費,就是希望她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不再猶豫,歡歡喜喜地買下來。
以前經常聽父輩們說過一句話:父母待孩子,像路那麼長;孩子待父母,只有線那麼長;父母不能沒有孩子,孩子沒了父母卻悲傷不了幾天,一代一代都是這麼流傳下來的。我一開始聽到這段話是不服的。在我買房的時候,跟父母說想先借他們一點錢湊齊首付,父母沒有任何猶豫,將一筆固定存款全轉給了我。後來我才知道,那是爸爸怕媽媽沒有工作沒有安全感,給媽媽存的一筆養老費,一分不剩全都給我了。那時我才理解了父輩們的那段話。想起了李健那首《父親》中的歌詞:你如此寬厚,是我永遠的慚愧。
除了錢,我平時看到適合父母用的東西,都會先買下來,存在家裡一個固定的柜子里,等到假期帶回家。從畢業工作後,我平均每兩年給爸爸換一部新款手機,我跟爸爸說,這輩子的手機我包了!
帶父母旅行,近兩年也成了我們家的一個固定項目。他們第一次看到大海時的驚嘆、享受到五星級酒店貼心服務的欣慰、品嘗當地美食的滿足……那些瞬間我覺得都是無價的。爸爸去年6月份突發腦梗住院,部分記憶喪失,為了刺激大腦恢復,我在醫院給他翻看5月份出遊的照片,他竟然忘記是去了哪裡,讓我好後悔之前沒有多帶他們出去,好在爸爸後來恢復得還不錯。帶父母旅行,真的是一件不能等的事。
《天堂電影院》劇照
「當我越獨立,與父母溝通起來越輕鬆」
@墨墨/31歲/女
過年我會給爸媽1萬元,加上前陣子爸爸動手術,這一整年下來我應該給了家裡3萬元。
但是爸爸動了個小手術這事,我是後來才知道的,他們倆之前一點都沒和我提過。我挺生氣的,雖然理解他們是怕我在外地工作擔心,但覺得他們還是把我當小孩。
我猜爸媽依舊覺得我還沒有長大,因為我們在觀念上有一些分歧。親戚們都挺有錢的,我家條件一般,媽媽燕子銜泥般攢錢過了大半輩子,即使現在條件好了,也還是很拘謹,買點貴的東西就忸忸怩怩,在親戚面前特意保持低調。我覺得就應該捨得為自己花大價錢,怎麼舒服怎麼來,為此媽媽總是念叨我不會攢錢,太張揚。
我和媽媽雖然表現的是兩個極端,但某種程度上,我們是相似的,都活在了親戚的陰影之下,太累。
所以我給他們錢,讓他們看到我也是能攢錢的。還好現在家裡的一些大事他們也逐漸開始和我商量了。他們也意識到我慢慢成熟了。我確實是成熟了。幾年前那一次失戀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徹底醒悟到女人還是要獨立,開始認真工作。
當我可以給出經濟獨立的行動,不再是一個「從屬」的人時,和父母溝通起來也輕鬆了許多。不得不說,現在這個階段是我和父母關係最好的時期。以前不愛回家因為覺得被念叨很煩,但最近有一次要從家裡回來,媽媽送我去車站,等車的那刻,我突然覺得特別不想走了。
《海蒂和爺爺》劇照
「聰明的人懂得讓別人限制你的部分自由」
@王嚴/36歲/男
過年會給爸媽錢,2000-5000之間,之前還給他們換過熱水器、空調、整體廚房。爸媽會再找個理由,比如給我兒子壓歲錢,又把錢還回來了。其實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過年就是要有這麼一個一來一往的氛圍。
上學-工作-成家,離家的地理位置越來越遠,但正是在無數個諸如此類的「一來一往」中,我越來越理解父母,也越來越像父母。
還沒離開家之前我覺得,我肯定不會像我父母那樣,比如母親無微不至管得太多,父親有點高高在上讓我不太敢和他說話。當我有了孩子後,我發現我不經意間對孩子的表現也是如此。這讓我覺得一個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法改變,只能改善。兩代人的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只能是大家變得越來越包容。
但這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年紀漸長,有了閱歷之後,我認識到之前的行為是多麼的幼稚。以前想要逃脫父母的束縛,現在知道了聰明的人懂得讓別人限制你的部分自由。這種「限制」,其實是一種關心,也很溫暖。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看了宋人的食譜,這才叫會玩
※春節在家無聊?快來領除夕禮物!
※走,回家!
※聽說新年還沒過,你就已經把新年計劃放棄了?
※曬加班,才是整個加班的高潮
TAG:壹讀 |
※當自己女朋友墮胎的時候,男人們在想什麼?一個記者採訪了這幾個男人……
※她去採訪了入殮師,他們是死者最信賴的人
※關於處女觀,我們採訪了幾個丹麥人
※當自己女朋友墮胎的時候,男人們在想什麼?一個記者採訪了這幾個男人...
※聽說最近這個人很火,於是她對一群寶媽進行了採訪
※父親節過去好幾天了,街頭採訪,收到禮物,老爸們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採訪了四對情侶,問出了他們最喜歡的大人玩具
※她愛上了採訪她的女記者 相戀一年卻家暴撕逼
※同時擁有兩位媽媽是怎樣的感覺?母親節,他們採訪了一些蕾絲家庭……超有愛!
※我們採訪了許多人的第一次,恩就是你想的那個第一次
※我採訪了五個朋友關於他們的第一件奢侈品
※我採訪了20個離婚女人,這是她們的婚姻故事,以及對離婚的看法
※我採訪了幾個肌肉男,他們說健身比你想像的容易
※我們採訪了 5 個「名字很長」的小程序,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
※我們採訪了5位老師,他們推薦的這6本書我想送給你
※劇情反轉:墜樓產婦助產師採訪結果公布了,或許我們真的冤枉了一個無辜的男人
※同時擁有兩位媽媽是怎樣的感覺?母親節,他們採訪了一些蕾絲家庭... 超有愛!
※七夕,我們採訪了5個誓要單身的天外人
※我們在床上採訪了一位聲優,聊了些不正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