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解密上甘嶺戰役


周明


摘要: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陣地戰階段的一次戰役,由於電影《上甘嶺》和《英雄兒女》的緣故,更是家喻戶曉。由於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採取坑道戰術解決了在美軍優勢火力下的防禦難題,儘管這場戰役是如此著名,但依然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1: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陣地戰階段最著名的戰役


上甘嶺有那麼重要嗎?

一說起上甘嶺戰役,不少資料和文章都認為上甘嶺對於全局至關重要,甚至提到了在1952年4月,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臨回國前將總預備隊第15軍調往中部戰線,接替第26軍在五聖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線的防禦,並對來志願軍總部參加軍以上幹部會議的15軍軍長秦基偉特別叮囑:「五聖山是朝鮮中部的關鍵,失去了五聖山,我們就將在200公里範圍將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對歷史負責!」


五聖山,位於朝鮮中部,平康東南約19公里,金化以北約5公里處,海拔1061.7米.在五聖山的南面山腳下,有五個高地猶如張開的五指,在上甘嶺戰役中雙方殊死爭奪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聖山西側,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齒相依,形成天然防線。如果斗流峰、西方山失守,五聖山就會陷入三面受敵的險境,要是五聖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失去依託,整個中部戰線便有全線崩潰的危險。西方山以西,則是寬達8公里的平康谷地,幾乎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如同是群山環抱中的天然走廊,從漢城到元山的鐵路、公路橫貫其間。完全可以這麼說,五聖山、斗流峰和西方山一線,系戰爭與國家命運於一身,其重要性無可匹敵。但這是針對五聖山來說,而上甘嶺是597.9和537.7高地後面山窪里的一個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戰役主要都是圍繞597.9高地和537.7高地來進行。這兩處高地海拔高度就是標號,也就是五六百米的高度,只有五聖山高度的一半,而且五聖山不僅海拔更高,山勢也極為險峻,當年秦基偉上五聖山看地形,下山時因為山路陡峭,就幾乎是「坐電梯」順山坡滑下來的。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2:五聖山是朝鮮中部堪稱咽喉的戰略要地

很多人認為上甘嶺一失,五聖山就會不保。五聖山確實是當時志願軍中部戰線的咽喉要點,一旦失守將會影響全局。而上甘嶺僅僅是五聖山的前沿門戶,退一步說,就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這兩個連級守備陣地丟失,美軍要想就能打得下險峻的五聖山,依然非常困難。在上甘嶺的鏖戰,世紀上主要就是從停戰談判實現就地停火的原則考慮,為朝鮮盡量多爭取一些國土。


為什麼雙方判斷都錯了?


自從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入朝參戰以來,經過第一階段八個月的運動戰,沉重打擊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殲敵23萬餘人,其中美軍11萬餘,幾乎相當於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第一年傷亡5.8萬人的1.9倍。美軍物資消耗平均每月85萬噸,幾乎相當於同期美國對北約一年半軍事援助的數量。戰爭中美軍投入了其陸軍的三分之一,海軍的將近一半,空軍的五分之一,還有英、法、澳等國的部分軍隊,這與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產生了深刻矛盾。而且美國國內厭戰、反戰力量日漸增強,國際上要求迅速結束戰爭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面臨著軍事、政治上的巨大壓力,美國從1951年5月開始暫停全面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通過各種途徑向中國表示願意舉行停戰談判。


而與此同時志願軍經過五次戰役,將戰線推至三八線附近。志願軍入朝部隊已達步兵15個軍,地面炮兵7個師,高射炮兵4個師,裝甲兵1個師,共77萬餘人,加上朝鮮人民軍34萬任,總兵力111萬人。但是在技術裝備上還處於絕對劣勢,特別是缺乏空中掩護,難以保障後勤運輸的暢通,而且美軍通過八個月的戰爭已逐步了解志願軍的戰術,熟悉了志願軍的作戰特點,使得志願軍難以成建制的殲滅美軍,因此適時改變了戰略,決定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利用朝鮮多山的地形,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鞏固運動戰中所取得的成果,迫使美軍儘早結束戰爭。


就這樣雙方不約而同感到以現有力量和手段顯然無法將對方趕出朝鮮,從而在1951年6月上旬起進入了戰爭的第二階段——陣地戰。鑒於雙方力量上的相對均勢,軍事上已不可能迅速解決戰爭,雙方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了停戰談判。從此就出現了長達兩年零一個月的戰略相持局面,在這一時期,雙方都採取了戰略上的總體防禦,戰術上的局部進攻,企圖打破對方的防禦,取得主動,以配合談判桌上所進行的異常尖銳、複雜、曲折的政治外交鬥爭,就形成了打打停停、邊打邊談、以打促談,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交織進行的局面。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一階段。

1951年8月,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提出了代號為「猛禽之爪」的作戰計劃,企圖在元山實施登陸,攻擊中朝軍隊的側後,協同正面戰線的部隊取得突破。「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認為這個計劃規模太大,憑美軍在朝鮮的現有兵力根本無法實施,而且發動這樣作戰將使剛開始的停戰談判徹底破裂,有引起戰爭升級的危險,當即予以否決。9月,范佛里特又向李奇微提交代號「說服」的作戰方案,計劃以兩個師在庫底登陸,正面部隊同時發起攻擊,將戰線推至平康、淮陽、庫底一線。同時上報的還有美第1軍軍長奧丹尼爾少將擬訂的代號「指令」方案,作為後備方案。李奇微認為實施「說服」作戰,極有可能會引發對平康、鐵原、金化三角地區的爭奪,戰爭的發展將會失去控制。而「指令」方案只攻擊正面戰線上的一些前沿陣地,既不會引發大規模戰鬥,又較容易達到目的。所以就批准了「指令」計劃,范佛里特根據這一計劃,於10月底發動了秋季有限目標的局部攻勢,仍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1952年3月,范佛里特又提出了以平康地區為目標的「還鄉」作戰計劃,李奇微考慮到停戰談判剛有進展,此時發動攻勢有點不合時宜,沒有批准。4月,范佛里特制定了進攻西方山的「筷子6號」和攻擊南江河地區的「筷子16號」作戰方案,李奇微基本同意了「筷子6號」,但同時提出了兩個附加條件,一是只動用韓國軍隊,而不使用美軍;二是在進攻發起前必須要經過批准。但就在即將發動攻擊前夕,5月7日巨濟島戰俘營的中朝戰俘扣押了戰俘營最高指揮杜德少將,以抗議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引起國際輿論一片嘩然,在這種情形下,李奇微只得將「筷子6號」計劃無限期延遲。


1952年6月,克拉克接替李奇微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9月,范佛里特又提出了代號「攤牌」行動的「金化攻勢」,攻擊上甘嶺597.9和537.7高地的方案,克拉克覺得這一計劃攻擊目標有限,估計只需出動兩個營就可實現,加之停戰談判僵持不下,也確有必要在戰場上有所動作,於10月8日批准了這一計劃。美軍估計這場有限進攻,最多6天,付出200人的傷亡就可以拿下,沒想到最終發展到持續43天,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10萬,傷亡高達近5萬人的大戰役。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3: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一手策划了進攻上甘嶺的「攤牌」行動


1952年9月,志願軍根據種種跡象判斷美軍將在9、10月間發動較大規模的攻勢,以配合停戰談判,施加軍事壓力。但對美軍具體攻擊目標,仍不得而知。原志願軍副司令鄧華接替陳賡代理志願軍司令,決定先發制人,先敵發動進攻,打亂美軍的計劃。要求正面8個軍從9月18日起,在各自戰線當面選擇三至五個目標,發動戰術性進攻。


根據這一命令,15軍44師以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和391高地東北無名高地為目標,45師則選擇注字洞南山為目標。而即將成為美軍攻擊目標的597.9和537.7高地分別只有一個加強連和一個連的兵力防守,對美軍的攻勢一無所知。其實,早從8月起,五聖山一線美軍就出現過許多不同尋常的行動,范佛里特和美韓軍的軍、師長來到五聖山對面的金化地區視察多達五次;而美韓軍各級團、營、連長抵近597.9和537.7高地觀察地形更是難以計數;美軍工兵部隊和勞工日夜施工,拓寬五聖山正面雄雞山一帶的公路。進入10月美軍在金化公路終日施放煙幕,掩蓋龐大車隊的繁忙運輸,僅觀察到的就有25萬輛次,平均每日就達到2100輛次;在五聖山上空活動的偵察機架次明顯增多;美韓軍的小股部隊出擊次數也非常頻繁,很顯然是在進行總攻前的試探性攻擊;五聖山正面美韓軍的炮火數量幾乎增加了一倍,並開始有計劃地逐步摧毀五聖山一線的志願軍防禦工事;45師前沿陣地連續有三名哨兵被敵捕去;10月5日韓軍第2師32團一個名叫李吉求的上尉參謀向45師投誠,報告韓2師即將和美軍共同發起對五聖山的攻擊。這麼多如此顯而易見的徵兆,卻都沒有引起志願軍足夠的重視,這主要是上至志願軍總部、第三兵團,下到15軍、45師各級指揮員都認為如果美軍發動攻擊,最大可能就是在平康谷地,那裡地勢平坦開闊,又有公路、鐵路,最有利於美軍發揮其機械化和炮火優勢,而五聖山地區,山高坡陡,加上地形狹窄,無法展開大兵團,也無從發揮美軍的優勢,自然美軍不會選擇這裡攻擊。這種思想是如此普遍和固執,直到10月7日晚上45師召開的作戰會議上,與會者還一致認為美軍最有可能的攻擊方向是平康谷地,所以45師的重點還在準備對注字洞南山的戰術反擊。


上甘嶺之戰就這樣在雙方的錯誤判斷中拉開了戰幕。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4:上甘嶺的衛星地圖


美軍主攻目標真的是上甘嶺嗎?


10月14日4時,美韓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15軍30公里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597.9和537.7高地的火力準備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願軍守備部隊覺得簡直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衝擊波激蕩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甚至還有一個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倖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不約而同以地獄來形容,其恐怖由此可見——15軍四個多月苦心修築的野戰防禦工事在如此熾烈的炮火下蕩然無存!


猛烈的炮火也同時驚醒了位於4公里外真萊洞的45師師部,當時45師只有師長崔建功在指揮崗位,師政委聶濟峰正在三兵團政治部學習,副師長唐萬成則在基層部隊檢查工作,參謀長崔星回國參加國慶觀禮還沒回來。戰鬥進行了幾個小時,師部與前線部隊的聯繫完全中斷,對敵情我情一無所知,崔建功只得命令師偵察連派人去前線了解情況,第一批人在半路上犧牲了,第二批兩個人幾經周折終於來到597.9高地的5號陣地,此時陣地上只剩下一個戰士了,美軍正蜂擁而來,他倆毫不猶豫立即投入戰鬥……師部知道具體情況已經是14日的黃昏了。


15軍軍部設在上甘嶺以北二十多公里的道德洞,14日一天軍部只知道美軍對45師正面的597.9和537.7高地、29師和44師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419高地都發動了攻擊,其他具體情況一無所知,秦基偉只好命令五聖山側翼的觀察所每半小時報告一次情況,同


時請求左右鄰的38軍和12軍通報各自正面的情況。秦基偉認為當面美韓軍只有美軍第7師和韓軍第2師,共兩個師的兵力,單以這兩個師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時攻擊幾個方向的,其中必然只有一個是主攻方向,其他則是牽制性的佯攻,但要立即判斷出哪個是主攻,眼下還不可能。


15軍從1952年4月起接管了26軍東起五聖山,西至斗流峰、西方山,正面寬約30公里,縱深約20公里,總面積567平方公里的防區。15軍的具體部署是:第44師並第29師的87團,共4個步兵團、7個炮兵營和1個坦克團為右翼,各團採取後三角配置,全師成L形部署於平康谷地東側,與38軍防區相接;第45師3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營憑五聖山之險,防守左翼;第29師2個團為預備隊。從這一部署上可以看出,秦基偉是把無險可據的平康谷地作為防禦重點,不僅部署了絕大部分的炮火,而且使用的44師是15軍的頭號主力師。而五聖山一線,山高坡陡,地形複雜,一般人都不認為美軍會選擇這裡發動攻勢,相對所部署的兵力火力都少一些。熟悉15軍的人,還可以看出秦基偉排兵布陣是頗費苦心的,44師以野戰攻堅見長,部署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區;45師擅長防禦,解放戰爭中曾多次出色完成阻擊防禦任務:1947年10月在進擊豫陝鄂邊的作戰中該師曾阻擊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整編第3師二十餘小時,為主力圍殲敵第5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該師阻擊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18軍,在敵猛烈炮火甚至使用毒氣的情況下,堅守陣地達兩晝夜之久,未丟失一處陣地,為總攻洛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948年10月鄭州戰役中,正是該師的一個團在薛崗以少敵眾阻擊北撤的國民黨第40軍,一直堅持到主力趕到,才有了全殲40軍的輝煌戰績。入朝後,在五次戰役中打出了堪稱典範的朴達峰阻擊戰——將45師安排在地勢險要的五聖山,這樣的部署可謂萬無一失。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美韓軍共投入了7個步兵營和18個炮兵營,飛機200餘架次,消耗炮彈30餘萬發,航空炸彈500餘顆,兩個總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高地,在如此罕見的猛烈炮火轟擊下,原本長滿枝繁葉茂的樹木,被炸成寸草不剩的光山,而且山頭的岩石被整整削去了2米!堅實的土層全都成為粉塵狀的虛土!根本來不及散去的硝煙完全遮蔽了太陽,使得很多倖存者都認為那個晴朗的日子是個陰天!而15軍45師在這兩個高地的守備兵力僅有2個連又1個排,加上全力準備反擊注字洞南山,支援上甘嶺方向的火炮只有3門105毫米榴彈炮、6門75毫米山炮、6門90毫米加農炮和12門迫擊炮,根本無法與美軍300餘門大口徑重炮抗衡,幾乎是純步兵作戰,而且由於美軍的炮火封鎖,守備部隊與後方聯繫中斷,又得不到任何增援,就是在這樣的兵力火力對比極端懸殊、後勤補給極端困難情況下,以傷亡550人的代價,打退了美韓軍數十次的進攻,並通過夜間反擊奪回了白天丟失的陣地,使美韓軍付出了高達1900餘人的死傷一無所得!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5:志願軍在上甘嶺浴血奮戰


15日,美韓軍再度猛攻,又是一整天的殘酷惡戰,日落時分,美第7師終於拿下了597.9高地西北山樑上的6號、5號、4號、0號陣地和主峰,韓2師也佔領了537.7高地大部分陣地——直到此時,上甘嶺的戰鬥已持續了兩天,志願軍還沒有判明美軍的作戰企圖。志願軍總部雖然在15日下午致電15軍,但那是對15軍13日上報的反擊注字洞南山計劃的答覆,隻字未提上甘嶺戰鬥,因此完全可以說,經過兩天的激戰,志願軍總部首長還沒有意識到在上甘嶺是美軍的主攻方向!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美軍此次「金化攻勢」準備之充分,戰略之狡詐。


秦基偉兩天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激烈戰鬥,與前線的聯絡全部中斷,具體情況幾乎是一無所知,即使報上來的戰報,也多有不確之處。就在這種情況下,秦基偉一直在苦苦考慮范佛里特的作戰企圖到底是什麼?憑當面美軍現有兵力不可能同時進攻五聖山和西方山兩個方向,到底哪個方向是主攻呢?當15日除上甘嶺仍在繼續激戰外,其餘地區美軍的進攻被擊退後都逐漸平息了。久經戰陣的秦基偉就從這個跡象中察覺到了蛛絲馬跡,平康谷地地勢平坦,便於美軍發揮其機械化優勢大舉突擊,但攻擊部隊側翼暴露在15軍和12軍的火力威脅下。而在五聖山地區,由於597.9和537.7高地是整個戰線的突出部,沒有側翼遭受攻擊的後顧之憂,距美軍佔領的雞雄山又很近,能夠得到直接支援,其後方的金化地區交通發達,物資運輸和人員機動都極為便利。一旦攻下五聖山,則西方山也就失去了屏障,自然唾手可得,而且五聖山地勢險要,志願軍根本不會想到美軍會從這發里起進攻,可以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西方山一帶部署著志願軍的精銳之師,五聖山一線則是相對較弱的部隊,又可以避實擊虛。


儘管秦基偉已經判斷出了美軍的主攻方向,但他始終對平康谷地放心不下,幾十年後在回憶錄中談到,他一直認為范佛里特極有可能還有一手,那就是當15軍調動在西方山的部隊後,范佛里特就會利用美軍機動能力強的特點,迅速撤出在五聖山的部隊,再迅速投入西方山,這樣的話,勝負就難以預料了。所以,在以後的戰鬥中,不管局勢如何困難,他始終不肯動用在西方山44師的一兵一卒。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6:時任志願軍15軍軍長的秦基偉


最終戰鬥還是只在上甘嶺的兩處高地進行,四方山始終非常平靜,但誰又能肯定美軍最初沒有聲東擊西的打算呢?


志願軍為什麼能守住上甘嶺?


在抗美援朝早期,志願軍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寧攻三個山頭,不守一個鐘頭」,因為在美軍強大的火力下,進攻作戰只要能和美軍拉近距離,美軍的重火力就難以發揮作用,而且進攻作戰還能有所繳獲。防禦作戰卻只能硬頂著干挨美軍的飛機炸大炮轟,還撈不到什麼繳獲,志願軍很不願意打防禦戰,客觀上在美軍的猛烈火力下,防禦戰的難度也相當大。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志願軍不得不開始採用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所謂坑道簡單來說就是地下工事。這是志願軍在1951年秋季攻勢中將兩個加深的防炮洞(也就是「貓耳洞」)連結在一起,創造出來最初的坑道工事。在經過戰爭檢驗後發現坑道工事能有效對抗「聯合國軍」的重火力打擊,因此志願軍隨即掀起了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並根據在戰爭中的各種經驗,達到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的「七防」要求。同時為了實現"防"與"打"的緊密結合,坑道口還與防禦陣地上的表面野戰工事相連接,可以使部隊能在第一時間從坑道進入野戰工事。有了坑道工事,志願軍在防禦作戰中傷亡明顯減少。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時,「聯合國軍」平均發射50發炮彈可以殺傷志願軍一人,但到了1952年8月,「聯合國軍」平均發射660發炮彈,才能殺傷志願軍一人。


坑道工事在抵抗炮火轟擊時固然相當有效,但單憑坑道工事仍很難達成防禦目標,因此志願軍在坑道工事的基礎上還需要構築反斜面陣地。斜面,就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傾斜部分,在一個前沿高地上,朝向對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對方朝向己方後方的斜面就叫反斜面。反斜面坑道工事可以利用山體遮掩,不僅使對手的直射火力毫無作用,就連曲射火力也存在很多死角難以起到壓製作用。但反斜面陣地也不是堅不可摧,關鍵就在於控制山頂稜線。如果志願軍失守稜線,美軍就可以搶在反斜面坑道里的志願軍來不及展開兵力佔領陣地時,將志願軍直接堵在坑道里。如果美軍再壓制住後方誌願軍的陣地,那麼坑道里的志願軍就危險了。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7:坑道成為志願軍抗擊美軍強大火力的有效手段


坑道工事雖然解決了一線部隊的防炮問題,但在表面陣地失守後,為一線坑道里的部隊補充人員、彈藥和給養就要面臨美軍的強大火力封鎖,甚至在志願軍控制了稜線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預先標定,對志願軍後方進行無間斷的火力封鎖。所以在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火線運輸員的傷亡率高達90%,遠遠超過了坑道守備部隊的傷亡率。在通往上甘嶺兩個高地的山路上,灑滿了火線運輸員的鮮血,大量的物資也都損失在路上,送進坑道的微乎其微。為此15軍政治部專門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蘋果者記二等功!要知道在戰役進行時,即使是一線部隊,包括黃繼光也都是先報功,戰役結束後再行評定。因此這個二等功相當重了。也因為這個原因,志願軍坑道守備部隊給養補充極度困難,特別是飲水斷絕,更是讓坑道里的志願軍飽受乾渴之苦。正是坑道部隊在斷水缺糧的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坑道鬥爭,不僅要抗擊美韓軍對坑道的破壞,還要在夜間主動組織襲擾,為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堅持坑道鬥爭的頑強精神也成了上甘嶺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9:在上甘嶺戰役期間,火線運輸員的傷亡率高達90%


當然光憑坑道的被動防禦是無法贏得勝利的,所以志願軍是坑道加反擊,堅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陣地失守的情況下為保存有生力量,疲憊消耗敵人,贏得反擊準備所必須的時間而不得已所採取的手段。而且堅持坑道鬥爭必須在坑道里人員、物資條件允許,與上級通訊聯繫暢通的情況下,堅持一定時間,並要抓緊時機向坑道及時補充人員和物資,還必須要有縱深部隊的戰術、火力、物質、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時,坑道部隊也要積極組織班、小組為單位的小規模偷襲、強襲、騷擾等戰鬥活動,對佔領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反擊或牽制。縱深部隊則要組織狙擊手或火炮壓制敵對坑道口的破壞,切實保護坑道。恢復陣地的基本方法是組織強有力的反擊,具體是由坑道內外部隊相互配合,裡應外合;也可以將部隊事先派進坑道,再依託坑道發動反擊。並且要有反覆爭奪的充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通過戰役的實踐,志願軍也摸索出一整套坑道戰術,主要是「少、近、狠、快」。少是指使用兵力要少,一般以一兩人對付敵班進攻,以小組對付敵排進攻,以班對付敵連進攻;近就是指將敵放到20米至30米的近距離再開火,既能使敵猛烈炮火失去作用,又能給進攻之敵沉重打擊;狠是指對突入陣地之敵要力爭全殲,把敵打痛,使其產生恐懼;快是要求從坑道躍出快、戰鬥結束回撤快,反擊距離不超過100米為宜。這樣可以節約兵力,減少傷亡,完成防禦任務。


另外,炮兵的作用也不能不說,雖然志願軍發射的炮彈數量只相當於美韓軍的21%,火炮的口徑也無法相比,但通過靈活的機動和集中使用,已經能夠和美軍炮兵進行大規模的炮戰。在具體應用上,反擊時在步兵攻擊前實施炮火準備,防禦時集中炮火攔截敵衝擊隊形或阻止其在佔領表面陣地後擴張戰果。據不完全統計,美韓軍在戰役中的傷亡有70%是被志願軍炮火殺傷的。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10:志願軍的炮兵在上甘嶺戰役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圖為志願軍威力最大的喀秋莎火箭炮


因為作戰區域狹小,美韓軍又多採取集團衝鋒,攻擊隊形密集,攻防轉換節奏快,在志願軍所裝備的武器中,馬克沁重機槍火力雖猛,但槍體笨重,結構複雜,又需要加水冷卻,使用極不方便;捷克輕機槍射擊精度高,但卡殼率較高,需要不斷抹油維護保養,也不適應激烈的戰鬥;蘇制DP轉盤機槍火力猛,但射擊時彈匣轉動聲響大,夜戰中容易暴露目標;蘇制PPH衝鋒槍輕便,射擊速度快,但彈匣容量小,轉眼之間子彈就消耗完了。相比較之下,投擲彈藥深受歡迎,特別是加重手榴彈、手雷、爆破筒更為戰士所青睞。很多戰鬥幾乎都是靠手榴彈和手雷取勝的,45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搜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


完全可以這麼說,上甘嶺勝利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11:志願軍的手雷手榴彈在上甘嶺戰鬥中成為步兵最受歡迎的武器


12軍不應被淡忘


10月21日,也就是戰役第一階段的表面陣地爭奪結束,志願軍三兵團就立即調整部署,以45師全力爭奪597.9和537.7高地,確保坑道,爭取時間為以後的反擊創造條件。以29師接替45師除了這兩個高地外的所有防務,另外將12軍31師91團調到平康以北地區,歸15軍指揮。


25日15軍召開軍事會議認為597.9高地地勢險要,該高地的得失是上甘嶺戰役勝利的關鍵,應集中兵力先對597.9高地實施決定性反擊,力求全力恢復表面陣地,反擊成功後爭取鞏固,然後再爭奪537.7高地。同時決定29師師長張顯揚率領86團和87團,投入上甘嶺作戰;西方山方向的44師則對戰線正面之敵實施反擊,鉗制當面之敵,配合上甘嶺方向的戰鬥。此時,三兵團代理司令員王近山判斷上甘嶺已發展成戰役規模,光靠15軍顯然不夠,不僅要用到已經配屬15軍的12軍91團,還將會使用到12軍其他部隊,因此指示12軍軍長曾紹山預作參戰的必要準備。


志願軍總部也根據戰場的決定原計劃10月22日結束的秋季戰術反擊,延長至11月底。命令15軍左右鄰的38軍、39軍、40軍、65軍、68軍在各自防區的正面發動攻擊,策應上甘嶺戰鬥。15軍則利用坑道部隊消耗吸引敵軍,贏得調整部署的時間,然後組織決定性的反擊,從根本上扭轉戰局。 鑒於15軍連日作戰消耗很大,縱深守備兵力空虛,就將剛從金城地區撤下來正準備開往後方休整的12軍取消休整,轉往五聖山地區,作為戰役預備隊,視戰況投入戰鬥。


從11月1日起,12軍91團開始參加上甘嶺作戰。12軍是王近山一手帶起來的部隊,是第二野戰軍各部隊中的佼佼者,攻防兼備,在解放戰爭中曾屢立戰功,是二野的頭等精銳主力。此次參加上甘嶺作戰,軍長曾紹山極為重視,親自點將由31師政委劉宣帶領91團參戰,91團更是12軍中的精銳,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中是所有志願軍部隊中突破最深的,第二階段戰局突變,美軍以裝甲部隊與機械化部隊混編成機動性極強的特遣隊,實施反撲,將志願軍戰線多處割裂,91團由於突破最深,因此後撤的距離也最遠,達90公里,全團在斷糧七天的困境下,靠沿途搜尋到的一些雜糧充饑,從美軍包圍圈的縫隙中奪路突圍,不僅未丟一名傷員,未少一槍一炮,還帶回來一百多俘虜,充分顯示了該團出類拔萃的戰鬥力。


91團團長李長生來到上甘嶺陣地,發現陣地上有著多達十幾個連的建制部隊,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揮混亂,他將91團的9個步兵連採取「車輪戰」,一個連一個連投入戰鬥,每個連不管傷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來休整,連長則留下來,作為後一個連長的顧問。11月5日,12軍31師全面接過597.9高地防務。31師前身是八路軍129師358旅,在抗日戰爭中戰無不勝,被譽為「太行山拳頭」,是二野的王牌。


三兵團鑒於12軍參戰,上甘嶺的戰鬥已發展成戰役規模,便重新調整了作戰指揮系統,以12軍副軍長李德生為首組成五聖山指揮所,統一指揮15軍的29師、12軍的31師和34師;由炮兵第7師師長顏伏為首組成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所有參戰炮兵;上述兩個指揮所統歸15軍軍長秦基偉指揮。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12:志願軍12軍副軍長李德生為首組成五聖山指揮所


有人認為12軍僅僅是掃尾巴收攤子,但實際上15軍參戰只有前面23天,後面20天則是12軍。從投入兵力上來看,12軍投入4個團,占參戰部隊的44%;傷亡4200餘人,占戰役總傷亡的27%;殲敵1.2萬,佔總殲敵數的48%,絕非是簡單的掃尾巴。另外11月5日誌願軍總部的命令中明確將12軍五聖山指揮所劃歸秦基偉指揮,而且12軍參戰時,15軍炮兵、觀察所、後勤機關仍擔負著保障作戰的使命,應該說12軍是配屬給15軍的,簡單地一分為二也過於草率了。12軍是一支比15軍歷史更悠久的部隊,上甘嶺戰役前,15軍還可以說是默默無聞,而12軍早就因為累累戰功名揚天下,這次配屬給15軍,識大體明大局毫無怨言,使得15軍在指揮上毫無顧慮,顯示了一支老部隊的謙虛與成熟,而戰役中同樣不凡的表現,為戰役的最後勝利畫上了圓滿句號。


但是一提起上甘嶺,人們大都只知道15軍,到了1961年,解放軍決定成立空降部隊,空軍司令劉亞樓就選中了15軍,從此15軍就成為中國唯一的空降軍,這一殊榮就源自上甘嶺的輝煌。而12軍長期以來卻被15軍的輝煌所掩蓋,很多人並不知道12軍在上甘嶺的出色戰績,但12軍同樣輝煌的功績是不應被忽視的。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圖13:志願軍12軍在上甘嶺的戰績同樣不應被淡忘


本文刊登於《世界軍事》2017年第2期(1月下),刊登時有刪改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1932年一二八抗戰時,日軍就已經進了大上海
中國戰略核打擊力量全面升級
緊急情況直升機飛行員為什麼不跳傘
殲-20還沒有服役,F-35B和E-2D就已經來了
日本海並不是日本的領海,日本為何如此緊張

TAG:深度軍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抗美援朝戰役資料!
血戰長津湖,抗美援朝最慘烈的戰役
抗美援朝中長津湖之戰為何成為中美都不願提起的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之慘烈的砥平里戰役
上甘嶺戰役 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
朝鮮戰場上甘嶺戰役開始
回憶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
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全景記錄
珍貴照片:還原抗美援朝最殘酷一仗「上甘嶺戰役」
中條山戰役:抗戰史上最恥辱的戰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歷史謎團
慘烈的上甘嶺戰役
軍事史林: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五次戰役在哪發生殲敵多少
貝里琉島戰役:美陸戰隊在戰爭中最激烈的戰鬥
把戰火燒到寮國:越南抗法戰爭之上寮戰役
二戰風雲錄:解密二戰史上最血腥的戰役!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朝鮮戰場「絞肉機之戰」
歷史戰役:秦朝蒙恬攻匈奴之戰
抗美援朝最殘酷戰役:美軍哀嘆原子彈也消滅不了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