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連載」《蘇東坡傳》之二:第一章 文忠公

「連載」《蘇東坡傳》之二:第一章 文忠公

第一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個死去已經一千年的人,並不困難。試想,通常要了解與我們同住在 一個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長的生活,實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個古人, 不是有時反倒容易嗎?姑就一端而論,現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結,一 旦遇有危機來臨,誰也不知道他會如何行動。醉漢會戒酒自新,教會中的聖人會墮 落,牧師會和唱詩班的少女私奔。活著的人總會有好多可能的改變。還有,活著的 人總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後才會泄露出來。 這就是何以評論與我們自己同時代的人是一件難事,因為他的生活離我們太近了。 論一個已然去世的詩人如蘇東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讀過他的札記,他的七百首詩, 還有他的八百通私人書簡。所以知道一個人,或是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 人與否,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是否對他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 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 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愛他。喜愛哪個詩人,完全是由於哪一 種癖好。我想李白更為崇高,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 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更為偉大。但是不必表示什麼歉意,恕我直言,我偏愛的 詩人是蘇東坡。

在今天看來,我覺得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中國其他文人的人格,更為鮮明突 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裡,顯露的越發充分。在我頭腦里,蘇東坡的意象之特別清 楚明顯,其理由有二。第一,是由於蘇東坡本人心智上才華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寫 的每一行詩上,正如我所看見的他那兩幅墨竹上那烏黑的寶墨之光,時至今日,依 然閃耀照人,就猶如他蘸筆揮毫是在頃刻之前一樣。這是天地間一大奇蹟,在莎士 比亞的創作上,亦復如此。莎翁詩句的遒健,是來自詩人敏感的天性與開闊豁達的 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縱然有後代學者的鑽研考證,我們對莎士比亞的生活所 知者仍極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後,由於他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們卻知道 了他的心靈深處。

第二個理由是,蘇東坡的生活資料較為完全,遠非其他中國詩人可比。有關他 漫長的一生中,多彩多姿的政治生涯那些資料,存在各種史料中,也存在他自己浩 繁的著作中,他的詩文都計算在內,接近百萬言,他的札記、他的遺墨、他的私人 書信,在當代把他視為最可敬愛的文人而寫的大量的閑話漫談,都流傳到現在了。 在他去世後百年之內,沒有一本傳記類的書不曾提到這位詩人的。宋儒都長於寫日 記,尤以司馬光、王安石、劉摯、曾布為著名;勤奮的傳記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溫。 由於王安石的國家資本新法引起的糾紛,和一直綿延到蘇東坡一生的政壇風波的擾 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時代的資料,其中包括對話錄,為量甚大。蘇東坡並不 記日記。他不是記日記那一類型的人,記日記對他恐怕過於失之規律嚴正而不自然。 但是他寫札記,遇有遊山玩水、思想、人物、處所、事件,他都筆之於書,有的記 有日期,有的不記日期。而別人則忙於把他的言行記載下來。愛慕他的人都把他寫 的書簡題跋等精心保存。當時他以傑出的書法家出名,隨時有人懇求墨寶,他習慣 上是隨時題詩,或是書寫雜感評論,酒飯之後,都隨手贈與友人。此等小簡偶記, 人皆珍藏,傳之子孫後代,有時也以高價賣出。這些偶記題跋中,往往有蘇東坡精 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書簡約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跡題跋約六百件。實際上, 是由於蘇東坡受到廣泛的喜愛,後來才有搜集別的名人書札題跋文字印行的時尚, 如黃山谷便是其一。當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蘇東坡去世之後,立即開始搜集蘇 東坡的墨跡書簡等,刻之於石、拓下榻片出賣,供人做臨摹書法之用。有一次,蘇 東坡因對時事有感而作的詩,立刻有人抄寫流傳,境內多少文人爭相背誦。蘇東坡 雖然發乎純良真摯之情,但內容是對政策表示異議,當時正值忠直之士不容於國都 之際,當權者之憤怒遂集於他一人之身,情勢嚴重,蘇東坡幾乎險遭不測。他是不 是後悔呢?表面上,在他的貶滴期間,對不夠親密的朋友他說是已然後悔,但是對 莫逆之交,他說並無悔意,並且說,倘遇飯中有蠅,仍須吐出。由於他精神上的坦 白流露,他也以身列當時高士之首而自傷,在與心地狹窄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掙 扎了一番之後,他被流放到中國域外的蠻荒瓊崖海島,他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有 幾分相信是命運使然。

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為文人竊竊私語的話柄, 尊重景仰的話題,尤其是在去世之後,乃是自然之事。若與西方相似之人比較,李 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 雪萊、拜倫相近。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 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以人物論,頗 像英國的小說家賽克瑞(Thackeray );在政壇上的活動與詩名,則像法國的雨果; 他具有的動人的特點,又彷彿英國的約翰生。不知為什麼,我們對約翰生的中風, 現在還覺得不安,而對彌爾頓的失明則不然。倘若彌爾頓同時是像英國畫家根茲博 羅,也同時像以詩歌批評英國時事的蒲普,而且也像英國飽受折磨的諷刺文學家綏 福特,而沒有他日漸增強的尖酸,那我們便找到一個像蘇東坡的英國人了。蘇東坡 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今天我們之所以 喜愛蘇東坡,也是因為他飽受了人生之苦的緣故。

中國有一句諺語,就是說一個人如何,要「蓋棺論定」。人生如夢,一齣戲演 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才可以下斷語。不過有這種區別——人生是如同戲劇,但 是在人生的戲劇里,最富有智慧與最精明的伶人,對於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 然無知。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總包含有一種無可避免的性質,只有最好的戲劇才 庶乎近之。因此在給過去的人寫一本傳記時,我們能把一場一場已經完成的戲,逐 一觀看,觀看由人內在的氣質與外在的環境所引起的必要的發展,這自然是一項重 大的方便。在我將《蘇東坡傳》各章的資料鑽研完畢之後,並且了解了為什麼他非 要有某些作為不可,為什麼非要違背他棄官歸隱的本意,我覺得自己好像一個中國 的星象家,給一個人細批終身,預卜未來,那麼清楚,那麼明確,事故是那麼在命 難逃。中國的星象家能把一個人的一生,逐年斷開,細批流年,把一生每年的推算 寫在一個摺子上,當然卦金要遠高出通常的卜卦。但是傳記家的馬後課卻總比星象 家的馬前課可靠。今天,我們能夠洞悉蘇東坡窮達多變的一生,看出來那同樣的無 可避免的情形,但是斷然無疑的是,他一生各階段的吉凶禍福的事故,不管過錯是 否在他的星宿命運,的確是發生了,應驗了。

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一0 三六),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O 一) 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年間長大, 在一個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 在位期間做官, 在一個十八歲的獃子 (哲宗)榮登王位之時遭受貶滴。研究蘇東坡傳記,同時也就是研究宋朝因朋黨之 爭而衰微,終於導致國力耗竭,小人當政。凡是讀《水淋傳》的人都知道當時的政 治腐敗,善良的百姓都因躲避稅吏貪官,相繼身入綠林而落草為寇,成了梁山上的 英雄好漢了。

在蘇東坡的青年時期,朝廷之上有一批淳儒賢臣。到北宋將亡之際,此等賢臣 已悉數凋零,或是丟官去位。在朝廷第一次迫害儒臣,排除御史台的守正不阿之士, 而由新法宰相王安石位置的若於小人取而代之,此時至少尚有二十餘位純良儒臣, 寧願遭受奸究之毒手,不肯背棄忠貞正義。等到第二次黨爭禍起,在愚痴的童子帝 王統治之下,忠良之臣大多已經死亡,其餘則在流謫中棄世。宋朝國力之消弱,始 自實行新法以防「私人資本之剝削」,藉此以謀「人民」之利益,而由一個狂妄自 信的大臣任其事。對國運為害之烈,再沒有如庸妄之輩大權在握,獨斷獨行時之甚 的了。身為詩人哲人之蘇東坡,拚命將自己個人之平實常識,向經濟學家王安石的 邏輯對抗。王安石鼓吹的那套道理與中國當時所付出的代價,至今我們還沒有弄個 清楚。

王安石在熱衷於自己那套社會改革新法之下,自然為目的而不擇手段,自然會 將倡異議之人不惜全予罷黜,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主張,永遠是為害甚大的。因為 在一項主張成為不可侵犯之時,要實現此一目的的手段,便難免於殘忍,乃是不可 避免之事。當時情況如此,自然逃不出蘇東坡的慧眼,而且茲事體大,也不是他可 以付之輕鬆詼諧的一笑的。他和王安石是狹路相逢了;他倆的衝突決定了蘇東坡一 生的宦海生涯,也決定了宋朝帝國的命運。

蘇東坡和王安石,誰也沒活到親眼看見他們相爭的後果,也沒看到北方異族之 征服中國,不過蘇東坡還活到親眼看見那廣事宣傳的新政的惡果。他看見了王安石 那麼深愛的農民必須逃離鄉里,並不是在飢謹旱澇的年月,而是在五穀豐登的年月, 因為他們沒能清還硬逼他們向官家借的款項與利息,因此若膽敢還鄉,官吏定要捕 之入獄的。蘇東坡只能為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一施援手。察訪民情的官員, 奸偽卑劣,以為對此新政新貴之缺點,最好裝聾做啞,一字不提,因為當權諸公並 非不知;而對新政之優點,乃予以粉飾誇張,錦上添花。說漫天之謊而成功(倘若 那些謊言漫天大,而且又說個不停),並不是現代人的新發明。那些太監也得弄錢 謀生。在這種情形之下,玩法弄權毫不負責之輩,就以國運為兒戲,彷彿國破家亡 的後果他們是可以逃脫的。蘇東坡勉強潔身自全,忍受痛苦,也是無可奈何了。皇 帝雖有求治的真誠願望,但聽而不聰,誤信人言,終非明主,焉能辭其咎?因為在 國家大事上,他所見不明,他每每犯錯,而蘇東坡則料事無誤。在實行新政神聖不 可侵犯的名義之下,百姓只有在朝廷的高壓政治之下輾轉呻吟。在瘋狂的爭權奪利 之中,黨派的狂熱,竟凌駕乎國家的利益之上。國家的道德力量、經濟力量一大為 削弱。正如蘇東坡所說,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很容易被來自西伯利亞的敵人征服 了。群小甘心充當北方強鄰的傀儡,名為區域獨立,而向金人臣服。在此等情形之 下,無怪乎朝廷滅亡,中國不得不遷往江南了。宋室官室在北方鐵蹄之下化為灰燼 之後。歷史家在一片焦瓦廢墟中漫步之時,不禁放目觀望,胸頭沉思,以歷史家的 眼光,先知者的身份,思索國家百姓遭此劫難的原因,但是時過境遷,為時已遲了。

蘇東坡去世一年,在當權的群小尚未把長江以北拱手奉送與來自窮沙大漠的他 們那異國的君王,一件歷史上的大事發生了。那就是有名的元佑黨人碑的建立,也 是宋朝朋黨之爭的一個總結。元佑是宋哲宗的年號(一0八六——一0九三),在這 些年間,蘇東坡的蜀黨當權。元佑黨人碑是哲宗元佑年間當政的三百零九人的黑名 單,以蘇東坡為首。碑上有奉聖旨此三百零九人及其子孫永遠不得為官。皇家子女 亦不得與此名單上諸臣之後代通婚姻,倘若已經訂婚,也要奉旨取消。與此同樣的 石碑要分別在全國各縣樹立;直到今天,中國有些山頂上還留有此種石碑。這是將 反對黨一網打盡,斬盡殺絕的辦法,也是立碑的群小蓄意使那些反對黨人千年萬載 永受羞辱的辦法。自從中國因王安石變法使社會衰亂,朝綱敗壞,把中國北方拱手 讓與金人之後,元佑黨人碑給人的觀感,和立碑的那群小人的想法,可就大為不同 了。隨後一百多年間,碑上人的子孫,都以碑上有他們祖先的名字向人誇耀。這就 是元佑黨人碑在歷史上出名的緣故。實際上,這些碑上的祖先之中,有的並不配享 有此種榮耀,因為在立碑時要把反對黨趕盡殺絕,那群小人便把自己個人的仇敵的 名字也擅自列入了,所以此一黑名單上的人是好壞兼而有之的。

在徽宗崇寧五年(—一0 六)正月,出乎神意,天空出現輦星,在文德殿東牆 上的元佑黨人碑突遭電擊,破而為二。此是上天降怒。毫無疑問,徽宗大懼,但因 怕宰相反對,使人在深夜時分偷偷兒把端門的黨人碑毀壞。宰相發現此事,十分懊 惱,但是卻大言不慚的說道:「此碑可毀,但碑上人名則當永記不忘!」現在我們 知道,他是如願以償了。

雷電擊毀石碑一事,使蘇東坡身後的名氣越來越大。他死後的前十年之間,凡 石碑上刻有蘇東坡的詩文或他的字的,都奉令銷毀,他的著作嚴禁印行,他在世時 一切官銜也全予剝奪。當時有作家在雜記中曾記有如下文句:「東坡詩文,落筆輒 為人所傳誦。崇寧大觀間,海外蘇詩盛行。是時朝廷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 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雷擊石碑後五年,一個道士向徽宗奏稱,曾見蘇東坡的靈魂在玉皇大帝駕前為 文曲星,掌詩文。徽宗越發害怕,急將蘇東坡在世時最高之官爵恢復,後來另封高 位。為蘇東坡在世時所未有。在徽宗政和七年(——一七)以前,皇家已經開始搜 集蘇東坡的手稿,懸價每一篇賞制錢五萬文。太監梁師成則付制錢三十萬文購買穎 州橋上雕刻的蘇東坡的碑文(早已經人小心翼翼的隱藏起來),這筆錢在當時的生 活來說,是夠高的價錢。另外有人出五萬制錢購買一個學者書齋上蘇東坡題匾的三 個字。這時蘇東坡的詩文字畫在交易上極為活躍,不久之後,這些寶貴的手稿不是 進入皇宮成了御覽之寶,便成了富有的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後來金人攻下京師,特 別索取蘇東坡和司馬光的書畫,作為戰利品的一部分,因為蘇東坡的名氣甚至在世 時已經傳到了塞外異族之邦。蘇東坡的手稿書畫中的精品,有一部分,敵人用車裝 運到塞外,同時徽、欽二帝也隨車北擄,竟至客死番邦(當時徽宗已讓位於兒子欽 宗)。蘇東坡遺留下的文物未遭毀滅者,也由收藏家運到了江南,始得以保存於天 地之間。

蘇東坡業已去世,有關時政的感情衝動的爭鬥風暴也已過去,南宋的高宗皇帝 坐在新都杭州,開始閱讀蘇東坡的遺著,尤其是他那有關國事的文章,越讀越敬佩 他謀國之忠,越敬佩他的至剛大勇。為了追念蘇東坡,把蘇東坡的一個孫子蘇符賜 封高官。所有這些舉動,都使蘇東坡身後的名氣地位達到巔峰。到孝宗乾道六年, 賜他溢號文忠公,又踢太師官階。皇帝對他的天才寫照,至今仍不失為最好的讚詞。 到今天,各種版本的蘇文忠公全集上的卷首,都印有皇帝的聖旨,和皇帝欽賜的序 言。茲將封他為大師之位的那道聖旨轉錄於後:

敕。朕承絕學於百聖之後,探微言於六籍之中。將興起於斯文,愛緬懷於故老。 雖儀刑之莫睹,尚簡策之可求。揭為儒者之宗,用錫帝師之寵。故禮部尚書端明殿 學士贈資政殿學士溢文忠蘇武,養其氣以剛大,尊所聞而高明;博觀載籍之傳,幾 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知言自況於孟打,論事肯卑於陸贊。 方嘉括全盛,嘗膺特起之招;至熙寧紛更,乃陳長治之策。嘆異人之間出,驚讒口 之中傷。放浪嶺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奪者燒然之節,莫 之致者自然之名。經綸不究於生前,議論常公於身後。人傳元佑之學,家有眉山之 書。朕三複遺編,久欽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時。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 論世。稅九原之可作,庶千載以聞風。惟而英爽之靈,服我衰衣之命。可特贈太師。 余如故。

由此觀之,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 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 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們會從 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孝宗賜予 《蘇東坡集》的序言就盛讚他浩然正氣的偉大,這種正氣就使他的作品不同於那些 華麗柔靡之作,並且使他的名氣屹立如山,不可動搖。

但是,現代我們不要忘記蘇東坡主要是個詩人作家。他當然是以此得名的。他 的詩文中有一種特質,實在難以言喻,經過翻譯成另一種文字後,當然更難以捉摸。 傑作之所以成為傑作,就因為歷代的讀者都認為「好作品」就是那個樣子。歸根結 底來說,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予讀者的快樂上,但誰又能說 究竟怎樣才可以取悅讀者呢?使文學作品有別於一般作品,就在於在精神上取悅於 人的聲韻、感情、風格而已。傑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 掩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 石之不怕試驗,真金之不怕火煉。蘇東坡寫信給謝民師時說:「文章如精金美玉, 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論貴賤也。」

可是,使作品經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純」又為何物?蘇東坡對寫作與風格所 表示的意見,最為清楚。他說作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 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 詞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擊風捕影,能 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乎?是之謂詞達。 詞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 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在此為風格做解釋,蘇東坡很巧妙的描寫了 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雲流水」,他是把修詞作文的秘訣棄之而不顧的。 何時行,何時止是無規矩法則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實精確的表達 出來,表達得夠好,迷人之處與獨特之美便自然而生。並不是在文外附著的身外之 物。果能表現精妙而能得心應手,則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便能不求而 自至,此處所謂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也就是上好風格的秘訣。文章具 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致於索然無味,而我們也就不怕沒有好文章讀了。

不管怎麼說,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蘇東坡最快樂就 是寫作之時。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 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 的文字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新寫的一篇文章, 他就歡樂終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著不食時,必然是正 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 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之面感嘆讚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讚美就正使某些大 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蘇東坡寫文章力辯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樂的力量,就是文學本身的報 酬。他在世的最後一年,有時他曾想拋棄筆墨根本不再寫作,因為他一輩子都是以 筆買禍。他在給劉行的回信中說:「端窮困,本坐文字。蓋願到形去皮而不可得者。 然幼子過文更奇。在海外孤寂無聊,過時出一篇見娛,則為數日喜,寢食有味。如 此知文章如金玉珠具,未易鄙棄也。」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 也覺愉悅歡喜,文學存在人間,也就大有道理了。

蘇東坡天賦的才氣,特別豐厚,可以說是衝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他寫詩 永遠清新,不像王安石的詩偶爾才達到完美的境界。蘇詩無須乎獲得那樣完美。別 的詩人作詩限於詩的詞藻,要選用一般傳統的詩的題材,而蘇東坡寫詩不受限制, 即便浴池內按摩筋骨亦可入詩,俚語俗句用於詩中,亦可聽來入妙。往往是他在作 詩時所能獨到而別的詩人之所不能處,才使他的同道嘆服。他對文學上主要的貢獻, 是在從前專限於描寫閨怨相思的詞上,開擴其領域,可以談道談禪,談人生哲理, 而且在冒極大之危險在幾乎不可能的情形之下成功了。因為他經常必須在飯後當眾 做詩,通常他比別人寫起來快,也寫得好。他的思想比別人清新,類比典故也比別 人用得恰當。有一次在黃州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個歌妓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 披肩上題詩,但是蘇東坡從來沒聽說有此一歌妓。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筆立即開頭 寫道:

東坡四年黃州住,

何事無言及李淇。

至此停下,接著與朋友說話。在座的人以為這是很平淡無味 的起頭,而且僅僅兩句,全詩尚未完稿。東坡繼續吃飯談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詩寫 完。東坡又拿起筆來,將此首七絕的後兩句一揮而就:

卻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雖好不吟詩。

此詩音韻諧和,猶如一粒小寶石,有輕靈自然之美。對李琪的恭維恰到好處, 因而使此一黃州歌妓的芳名也永垂不朽了。中國詩的韻律很嚴,在用典故時需要高 度的技巧,在和別人的詩時,也要用同樣的字,押同樣的韻。不知何故、蘇詩的韻, 總比別人的用韻自然,並且他的用典,經仔細看來,含義更深。在寫散文時,他筆 力所及,至為廣闊,自莊嚴純正的古文風格,至輕鬆曼妙叩人心弦的小品,無所不 能,各臻其妙。東坡之以大家稱,不無故也。

因此之故,蘇東坡在中國是主要的詩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畫家、 書家,善談吐,遊蹤甚廣。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因此,常與僧人往還,他 也是第一個將佛理入詩的。他曾猜測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陰影。他在中國繪畫上創 出了新門派,那就是文人畫,而使中國藝術增加了獨特的優點。他也曾開鑿湖泊河 道,治水築堤。他自己尋找草藥,在中國醫學上他也是公認的權威。他也涉獵煉丹 術,直到臨去世之前,他還對尋求長生不死之葯極感興趣。他曾對神懇求,與妖魔 爭辯,而且有時他居然獲勝。他想攫取宇宙間的奧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 半,乃一笑而逝。

倘若不嫌「民主」一詞今日用得太俗濫的話,我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極講民 主精神的人,因為他與各行各業都有來往,帝王、詩人、公卿、隱士、藥師、酒館 主人、不識字的農婦。他的至交是詩僧、無名的道士,還有比他更貧窮的人。他也 喜愛官宦的榮耀,可是每當他混跡人群之中而無人認識他時,他卻最為快樂。他為 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師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 新法的社會改革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之中,他只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向掣肘刁 難的官場抗爭。當時似乎是只有他一個人關心那千里荒旱,流離餓浮。他一直為百 姓而抗拒朝廷,為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他只求獨行其 是,一切付之悠悠。今天我們確實可以說,他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連載」《蘇東坡傳》之二:第一章 文忠公

待續.............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名家聯墨」傅山《竹雨茶煙聯》

TAG:中國書法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連載」《蘇東坡傳》第二十章:國畫
「連載」《蘇東坡傳》第十三章:黃樓
「連載」《蘇東坡傳》第十六章:赤壁賦
「連載」《蘇東坡傳》第二十三章:百姓之友
「連載」《蘇東坡傳》第二十二章:工程與賑災
「連載」《蘇東坡傳》第二十七章:域外
「連載」《蘇東坡傳》第二十八章:終了
「連載」《蘇東坡傳》第二十五章:嶺南流放
「連載」《蘇東坡傳》第十五章:東坡居士
「連載」《蘇東坡傳》第四章 應試
「連載」《蘇東坡傳》第九章:人的惡行
「連載」《蘇東坡傳》第十七篇:瑜珈與煉丹
「連載」《蘇東坡傳》第十九篇:太后恩寵
「連載」《蘇東坡傳》第七章:王安石變法
「連載」《蘇東坡傳》第六章:神、鬼、人
「連載」《蘇東坡傳》之一:譯者序
「連載」《蘇東坡傳》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
「連載」《蘇東坡傳》第十八篇:浪跡天涯
「連載」《蘇東坡傳》第十四章:逮捕與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