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您對古代選官制度有什麼看法?

您對古代選官制度有什麼看法?

官品是中國古代官制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自隋唐以後,它在國家組織中扮演著官階的角色,規範著官員職位的等級位階、秩俸禮遇,是維護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制度之一。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項制度,它起源於何時?是如何產生的?由於文獻沒有明確記載,前人缺乏研究,在學術上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許多學者都把目光集中於中正九品制度,從人才選拔的角度來研究其功能;華南師範大學的陳長琦教授在《官品的起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一書中,以九品官人法的運行機制研究為突破口,提出了許多新的看法。就中國古代官制相關問題,澎湃新聞記者對陳長琦教授進行了專訪,本文為該訪談的第二篇。



您對古代選官制度有什麼看法?


澎湃新聞: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和孝文帝為何要對「九品官人法」做出改革,他們具體做了哪些改革?對後世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哪些影響?


陳長琦:魏晉南北朝時期,北南雙方的魏孝文帝、梁武帝先後都對九品官人法進行了改革。其改革思路相互影響,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他們為何要對九品官人法進行改革?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九品官人法到南北朝時期不僅在本質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已經喪失了其原有的功能。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建立一種人才的等級識別與任用機制,它將人依德才優劣區分為九個等級,將官員職位依據其重要性區分為九個等級,確定每個職位需要何種等級的人來擔任。但西晉之後,隨著賜位制度的實施,特別是大規模的、普惠性的賜位制度的實施,使資品逐漸輕濫化,原來需要中正品評、甚至經學考試才能獲得的資品,現在如果幸運遇到皇帝喜慶都可以輕而易舉獲得,使資品喪失了等級區分的功能,甚至形式上的人才審核功能。如南朝沈約所言:「凡闕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還,遂成卑庶。」(《宋書?恩幸傳》)凡是官員都有了二品資品,資品就喪失了人才區分的作用與價值,九品官人法的擇優、區別用人設想就無從實施。另外,長期以來實行的官階制度是漢代的秩俸制度,隨著國家組織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轉化,許多政府機構的性質、職能與地位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例如尚書,由少府的下屬組織變成了少府等九卿的上司,乃至於國家的行政總署。舊的官階制度已不適應新的需要,亟待改革。


北朝的改革要早一些,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499)對九品官人法進行了兩次重要的改革,將原來九品官人法所設計的用人要求的官品,改造成為官階制度。太和十九年的改革將九品分作九個品、從,每品、每個從品,又分為上、中、下三階,這樣就形成了九品、九從、五十四階的官階制度。太和二十三年的改革,對太和十九年頒布的《品令》進行了重大調整。改革後的官品制度,在沿襲官分九品,品有品、從的基本思路之外,分別對一到三品與四到九品的等級進行了新的規劃。一到三品保留品、從,廢除階級;四到九品保留品、從,保留上下兩階,廢除中階。即一到三品,品有品、從;四到九品,品有品、從,且分上下階。形成了九品、十八品從、三十階的面貌。


南朝的改革,發生在梁武帝天監年間。梁武帝分別於天監二年(503)、天監七年(508)進行了兩次改革。《隋書?百官志》:「天監初,武帝命尚書刪定郎濟陽蔡法度,定《令》,為九品秩定,帝於品下注一品秩為萬石,第二第三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為二千石。至七年,革選,徐勉為吏部尚書,定為十八班。以班多者為貴,同班者,則以居下者為劣。」

梁武帝天監二年的改革,是官品性質的一個轉折。梁武帝直接為官品加註,將品與秩,即品與官員的等級待遇相結合,實現了官品性質的轉化。


在天監二年改制的基礎上,天監七年,梁武帝又對官制進行了第二次調整與改革,官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官班十八班的頒布。新的十八班、流外七班制選用官員法,與九品官人法的結合,使其成為了新的選用制度。


我們可以看到,梁武帝的天監改制,對舊的九品官人法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在改革中,九品官人法向兩個方向分張,一個是向官階制度的方向分張,梁武帝通過給官品注秩,賦予官品的官階性質,使官品變成為官階,形成了九品官階制度,這就是我們在文獻在所見的與十八班官班制並存的九品官制。另一個是向官班制的分張,通過改造的九品官人法與官班制結合,二品資品以上者,具有擔任十八班內的官職資格;三品資品及以下者,只能擔任十八班之外的七班內的官職。九品官人法被改造成為了兩個內容,一個是九品官階制度,一個是官班選用制度。


北南雙方對九品官人法的改革,實現了漢唐間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變革,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一,它建立的九品官階制度,對隋唐直到明清的政治與社會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隋到清的官階制度都沿用了九品官階制度,進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員任用、以及分級、分層管理制度。第二,它消解了九品官人法制度,並開始進行新的選人、用人制度的探索,為科舉制度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澎湃新聞:科舉取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制度何以成為隋唐以後歷代都採用的官員選拔制度?

陳長琦:科舉制度產生於何時?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多認為始於隋,將隋煬帝大業年間進士科的建立作為其標誌,我們基本贊同這一看法,因為科舉之意源於分科舉士,所以亦有人將其追溯於漢代。科舉制與察舉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確實是借著察舉制的外殼誕生的,隋唐科舉的科目除進士之外,秀才、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都是沿襲了察舉的科目,使人難以區分。但科舉與察舉是有區別的,有人認為科舉與察舉的區別在於考試制度的建立,科舉有考試,察舉是有權的官員說了算。這是不對的,察舉也有考試,自東漢後期察舉就建立了考試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官人法下的察舉制度也有考試,因此,二者之差別,不在於是否有考試,有否考試,不是區別科舉與察舉的判斷要素。我認為科舉與察舉區別的關鍵在於參加考試的人是否有資格限制?察舉與科舉一字之差,關鍵在於「察」,察舉制下,察舉權握於郡守、刺史等高級官員之手,郡守、刺史等根據國家分配的名額,如東漢後期規定每郡依二十萬口歲舉一人的比率進行察舉,受郡守、刺史察舉者方能參加考試,參加考試者的資格被嚴格限定在有限的、高級官員所推薦的人之中,未被察舉者,不能參加考試。而唐代以後,士人可以自由投考,人才選用的面得以大大擴展,這是最重要的區別。


隋唐以後科舉製成為歷代採用的官員選拔制度,並得到社會較為普遍的認可,原因在於它與其他人才選拔制度相比,是相對公平的一種選拔制度。第一,士人可以自由投考。國子監、州縣學館的學生或不在學者都可以投考,沒有貴賤貧富之分,不需要高級官員認可推薦,人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打破了貴族社會的階層限制。第二,考試面前,人人平等。以考試成績優劣決定考生命運,優者及第,給出身社會下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進身上流社會的公平競爭機會,也給他們帶來未來幸福的憧憬與希望。在科舉制下,確實也有部分出身社會下層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增添了社會的活力。因此,科舉制相對於世官制、蔭任制、察舉制、九品官人法在人才選拔方面都要相對公平,都更具有活力,生命力更強。


澎湃新聞:丞相和宰相的稱謂是何時出現的?二者有過重合嗎?


陳長琦:首先我們解釋一下,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遼朝早期設北、南面官,有所謂北宰相、南宰相,有學者認為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非宰輔性質,存疑。


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西漢建立,承襲秦制,設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置最久的時期。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魏晉南北朝370年間,除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秦漢時期尚無官品制度,因此秦漢的丞相沒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長,其官階是最高的,當時的官階是用秩俸來顯示的,丞相的秩俸號稱萬石。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官人法制度為每個官職設計了任用的資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資品被人們稱之為官品,丞相官品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優秀的人來擔任。梁武帝改革,為官品加註,「帝於品下注一品秩為萬石」。這樣官品就有了官階的含義,一品官,就是國家組織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書左、右僕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從原來的官品。唐代的左、右僕射官品為從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從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書左、右僕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書左、右僕射官品為從一品,改為左、右丞相之後,代替了原來三省長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為一品。


澎湃新聞:您對古代選官制度有什麼看法?


陳長琦:回顧中國古代歷史,古代官員選拔任用制度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與不斷變化的過程,顯示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在發展中走向成熟的曲折歷程。


在探索與發展中,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前後經歷的形式,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世襲制及其變異形式。主要有先秦的世官制、秦漢的任子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賜官、賜爵與襲爵獲品制、隋唐以後的蔭任制。這些形式的選官制度,一個突出的共同特點是維護既得利益階層的特權。它不是從國家或者公共利益出發,去為國家管理組織選擇合適的人選,如漢代學者批評那樣「不以德選」,而是要維護貴族、高級官員的利益,雖然它歷代都受到人們的批評,但一直到清代,仍然保存下來。


二、買賣官位制。主要有漢代的貲選、漢代以後歷朝的入貲入粟拜官、明清時期的捐納等。這些制度,將官員職位視同物物交換、錢物交換的商品。


三、軍功拜官制。這一制度產生於先秦,確立於商鞅變法。一直延續到清代,生命力最強。


四、推薦制。推薦制產生於先秦,到西漢察舉制的建立而達到完善。東漢後期至魏晉南北朝,察舉制與考試相結合,形成推薦加考試的薦考制,這一改革也推動並促成了科舉制的建立。


五、自由投考制。自由投考制指科舉制,它以自由報名與多層次選拔考試為特徵。自由報名是前提,它消除了過去參加考試的推薦限制,如果沒有這個前提,考生被限制在高級官員所推薦的少數人圈內,考試的公平性就無從談起。


同時,我們也看到古人在不斷探索中試圖尋求最好的形式、建立最好的制度的努力,並理解最終在唐代確立科舉制的智慧。當然,任何形式的選官制度都是有缺陷的,再好的選官制度,即便是按照最公平、最合理的標準選拔出來的官員,也不能保證其走上職位的時候一定能成為好的官員。權力制約、道德約束、職位考核、優勝劣汰應該是合格官員養成的制度保障。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探索觀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皇后如何選立?皇后和王后的區別是什麼?
解密判官鍾馗是怎麼死的?

TAG:腦洞探索觀 |

您可能感興趣

盤點古代奇葩的選官制度,最荒唐的居然有「八字選官法」?
中國古代是如何選官的?
創舉與崩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如何影響當下?
別以為只有中國古代有科舉,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麼用考試選官員的
80%人都不知道明朝當官的選舉制度,連皇帝都沒辦法!選出可笑方法選官!
閑談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候選官員考試書法不好忙解釋:我把腳摔壞了!吏部:你頭摔壞了吧
直到有位總統送了命,美國才想起來改革選官制度
古代選官制度:科舉之前的中國都怎麼選官?舉孝廉到底公平不公平
以德為先的漢代選官制:漢末梟雄公孫瓚如何從基層公務員翻身?
一代女帝物色男妃,居然徵用了這兩位選官 到底意欲何為 驚呆了
武則天選官員時竟有試用期:如果幹不好會被革職乃至殺頭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清朝選官的奇葩事:以貌取人「挑大樑」
哈維肆虐 美國亞總會攜民選官員施援手
陸榮延、張作霖、曹錕,三大軍閥如何花式選官,不走尋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