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太師倒了,擁躉們為何不反

張太師倒了,擁躉們為何不反

本人主講的電視系列節目最新書稿選十四

張太師倒了,擁躉們為何不反

太師太傅、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後不久即遭清算,20歲的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實施抄家,張府遭到滅頂之災。

張太師倒了,擁躉們為何不反

我們回顧歷史,像張居正這樣的情況,在西漢強臣霍光身後也發生過。霍光死後,霍家遭清算。霍光的兒子大司馬霍禹,霍光的侄孫尚書霍山決定冒死一搏。他們想幹掉漢宣帝,然後由霍禹做皇帝。然而,漢宣帝防備充分,將霍家及其餘黨一網打盡。

雖然霍家倒了,但在皇帝整他們時,霍家沒有坐以待斃,畢竟是反抗了。而萬曆不是漢宣帝,是個庸碌之輩。他整張居正,張家為何不反?若他們反了,有沒有勝算?

且看張居正兒子們在大難臨頭時的表現。

張居正有6個兒子,長子敬修,進士及第授禮部主事;次子嗣修,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三子懋修,狀元及第;四子簡修,錦衣衛指揮同知;五子允修,尚寶司司丞,只有六子靜修年紀尚幼未授職司。

張家被抄時,因為審訊者嚴刑拷打,大兒張敬修留下絕命書,憤慨自殺,絕命書里,有對皇帝的悲憤,還有對時任首輔張四維等、這些落井下石小人的辛辣諷刺。這封信寫得是催人淚下。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連紙上談兵都沒有。張居正的長子就這樣自盡了,之後,次子和三子被充軍;老四被削職為民;老五、老六隱居逃難。

面對皇帝的冤枉,他們沒有反抗,更休提造反。

那麼,張居正的朝中同盟擁躉們呢?

那些昔日圍著張居正轉的大臣,要麼一言不發,要麼反戈一擊。

張居正的鐵杆盟友馮寶,很快就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被萬曆皇帝解除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一職。毫無反抗力。明朝的太監無論怎麼風光,皇帝一旦開口,就什麼也不是。這是制度設計造成的。大權在皇帝手中,太監翻不了天。

至於朝中擁躉,他生前熱心提拔的諸多聽話心腹,當年捧他多高,死後就踩他多狠。因為他們大多是趨炎附勢的小人。

但是,還有張居正的愛將呢。諸如戚繼光李成梁。

恩相倒了,他們是否遭到了牽連?為什麼不反?

首先說李成梁。

客觀地講,此人也算是軍事人才,但是德行卻不敢恭維。他是個軍事家,更是個人精,頗有官場頭腦。諸如邊關開戰,他從來不徹底消滅某個威脅,而是養狼殺狼,使自己這個獵手總有肉吃。所以李成梁鎮守遼東期間,經常有仗可以打,而且容易打贏。每次打勝仗,朝廷都對他都加官進爵,皇帝都要拜祭太廟。可見此人有多精!

而且,在官場他也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可一棵樹弔死。後來李成梁不但活到90歲,而且官越做越大,最後官至太傅、太子少保等職,威望越來越高,財富越來越多。

李成梁這種玩法,對他個人很有利,但是給明朝留下了禍患。努爾哈赤所屬的「建州女真」部落就是在他的打狼養狼策略扶植下逐步坐大,後來努爾哈赤的兒子們把明朝和李自成都給滅了。

這個樣子的人精,可能為他人熱血沸騰嗎?張居正死後遭清算,李成梁馬上和恩相撇清了關係,站隊皇帝陣營。而且,他以前最怕的人就是張居正,這下張居正倒了,他對年輕的皇帝可以任意編造戰況捷報了,何樂不為?這樣一個牆頭草,不可能為張居正拚命。

再說戚繼光。

比起李成梁,戚繼光可是正多了,有操守有信仰,足可以稱君子。我們都知道,張居正和戚繼光的關係那叫一個鐵。不管別人怎麼攻擊戚繼光,張居正始終對他信任有加,長久對他委以重任。可以說,沒有張居正,就沒有戚繼光今天。而戚繼光對張居正更是視若重生父母再造爹娘,每次給張居正寫信都非常謙卑地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

但恩相死後被打倒,手上擁有重兵、駐守在外的戚繼光,在做什麼呢?

按兵不動。

不動聲色的戚繼光,難道他不知道,接下來朝廷要做掉的,就是他嗎。

張居正的死,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事件。對戚繼光來說,這也是他個人生涯由盛轉衰的開始。因為,朝野上下都知道,戚繼光是張居正的「親信」。張居正死了,戚繼光無疑在朝中失去了強有力的靠山。江陵之後再無江陵,戚繼光再也找不到悉心關懷他、支持他維護他的朝中大佬,

但是,對於倒下的張居正,他卻做不到仰天長嘯、振臂一呼。此刻,他的境遇,猶如歷史學者黃仁宇下的定義:孤獨的將領。

是的,他孤掌難鳴。

為什麼這麼說呢?明朝是一個極度集權的朝代。朱元璋設計的帝國運行模式是一整套僵化的文官制度。這個制度中,文官處於主導地位,武將處於從屬地位。是文官指導武將工作。大明帝國上下,大多數文官以中庸之道為處世的原則,標榜穩健和平。武將在刀劍矢石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在文官的心目中卻成了血氣之勇,匹夫之強。即使武將們奮勇殺敵,克敵制勝,在文官們看來也不過是短暫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這種崇文抑武的制度上的設計,使文官不僅在精神上對武官加以輕視,而且在實際作戰中,他們也常常對高級將領提出無理的指責。如果將領當機立斷,指揮部隊迅速投入戰鬥,那是貪功輕進,好勇嗜殺;要是他們暫時按兵不動,等待有利的戰機,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敵養寇。

明朝的軍隊最多時常備軍即有二百萬之眾,但究其實質,這是一支沒有作戰能力的隊伍。明朝的軍制實行軍戶制,即常備軍由全國約兩百萬軍戶提供兵源,這兩百萬戶人家,每戶出壯年男子一名從軍,世世代代相因不變。朱元璋當年制定此策,不過是為了形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的局面,以避免軍人擁兵自重的後果。

終明朝一世,文官總是以總督或巡撫的高級職位處於衝鋒陷陣的武將之上。甚至後來,皇帝派出親信的太監出任監軍。太監指揮武將作戰,地位也在武將之上。一個戰功顯赫的武將,在皇帝眼裡,還不如一個只會侍弄日常生活的家奴。

這個制度環境下的武將,縱然想反,反得成么,能有多大作為呢?

也許有人會問,戚繼光不是訓練了一支戚家軍嗎?不是很有戰鬥力嗎?

沒錯,我們前面說了,在張居正的支持下,戚繼光是搞了一支新式部隊。但是人數不過三千多人,打打散兵游勇、倭寇海匪還可以,如果是對抗舉國之力,實在不成比例。張居正在世時,戚繼光向朝廷建議,把北方各鎮的十萬名士兵全部交給他訓練三年,保證能將他們訓練成帝國的勁旅。由於這一計劃過於龐大和駭人聽聞,遭到了文官集團的極力反對,未被採納。雖然張居正批准戚繼光把在浙江時所練的士兵二萬人調到薊州,這一舉措在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的明朝仍是罕見的,但戚繼光訓練出來的這支部隊,並沒有成為他個人力量。事實上,不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代,這支都被眾口一詞地稱作戚家軍的擴充邊防軍,人們忘記了它其實是明政府的正規部隊。一直受到朝廷的節制。

戚繼光的情況,和當年岳飛差不多。岳飛被趙構秦檜陷害,觀眾多恨岳飛不爭,為何不反,但沒有設想,即便反,反得成么?根據史料,岳家軍號稱十萬,但只有兩萬人是岳飛自己拉出來的親信部隊,其他大部分部隊都是官軍,是朝廷為著作戰需要,調撥到岳飛麾下。指望這些將領和部隊與岳飛一起造反,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所有經費都靠朝廷供給。缺兵少人沒經費。他戚繼光造反,很可能比岳飛死得還慘。

所以,張居正死後被打倒,不知戚繼光是很滋味,總之他沒有起兵,為恩相興師問罪。不久,「樹倒猢猻散」的命運就降臨他的頭上,伴隨著張居正的倒下,戚繼光很快也從壯年的輝煌落入晚年的凄涼。

由此可見,張居正雖然權傾朝野,但是卻沒有真正死黨,形成自己的政治聯盟集團,這與他的自我定位與大明君權體制有關,他的定位是臣,缺少造反的準備與血性,大明君主又高度集權,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就幹不成曹操司馬懿後代的事情來,無法主宰自己乃至國家命運。於是,當君要臣死時,只能坐以待斃、束手就擒。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張居正為何干著干著也腐敗了
2016,送給北京籃球領導的年度漢字:茫
忠臣與貪官,時常是同一個人
明朝為何只出了他一個像樣政治家
日本全面侵華前做了哪些理論準備

TAG:程萬軍 |